东北网伊春10月27日电(记者刘莹)小小一张票,全家管温饱。这个票不是钞票,而是在当时有“第二货币”称号的粮票。说到粮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恐怕不知其为何物。然而,在建国以后的40多年中,粮票曾是人们每天须臾不可分离的“饭碗”、“命根子”;粮票,在经历过那个年代人们的脑海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今年54岁的市中心区居民张阿姨讲述了一段她与粮票的故事。张阿姨说,在她的记忆中,她记得自己少年时期干得最英勇的一件事情,就是英勇捍卫了20斤粮票。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一个冬天,十二三岁的她,拿着家里的20斤粮票去粮店买米,排队的时候不小心将粮票丢了。旁边有位好心人告诉她,刚才粮票掉地上被人捡走了。可等她找到那人理论时,那人却不认账。这可是全家赖以生存的粮食啊,家里兄弟姐妹5人,父母都是教师,粮食根本就不够吃,每次捱不到发粮票,母亲总要去同事家先借点以渡难关。如今丢了20斤粮票,怎么能空手回家呢?于是她在粮店里与“捡”粮票的人理论了起来。当时粮店应该是5时30分关门,结果闹到7点,粮店还没下班,最后把粮店的领导都闹出来了,那人不得不拿出“捡”的20斤粮票才算了事。
张阿姨说,当时不仅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迁移,同样由于粮食关系的束缚而相当麻烦。当时的粮票分为全国粮票和省级粮票两种,省级粮票只能在省内流通,只有全国粮票才能在中华大地都有效。出差的人必须持单位介绍信去粮店换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出远门前去换粮票在当时寻常得就和往行李里装换洗衣服、牙膏牙刷一样,谁都不会忘。
票证制度本身并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它只不过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物资丰富起来,其表现之一就是,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特别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这时基本家家户户粮票都有所盈余。
对于粮票的习惯性依赖,却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4年,国家逐步放开了小商品及部分农副产品的商品价格,这让过惯了等日子的老百姓既欣喜又担心,市场上甚至一度还出现了抢购风潮。1998年,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物价法》,在价格管理方面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走向了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特别是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让物价的波动越来越小。
从计划到市场、从管制到放开。使用了40年的粮票完成使命,如今已淡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美好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