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林区开发[专题] 正文
照相机记录三十年变化
http://yichun.dbw.cn   2008-10-21 10:17:44

  东北网伊春10月21日电(记者刘莹)30年前,如果说谁的手中有一台照相机,一定会让人羡慕不已。那个年代,除了少数机关单位有“莱卡”相机之外,国人手中最普及的也就是“海鸥120”了。当历史的脚步行进至今天,相机对于普通老百姓家庭来说已不再是一件奢侈品。

  今年54岁的市民刘先生是位摄影发烧友,多年来,他先后用过黑白相机、傻瓜相机和数码相机。面对记者,刘先生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自己和这些相机的故事。刘先生回忆说,他拥有的第一台相机是1979年父母托人找关系花了208元,为他买的一台“海鸥120”照相机。刘先生说,当时他所在的单位是个大厂,有近千名职工,有相机、会照相的人则凤毛麟角,谁家有个“生日”、“结婚”什么的,厂长、书记还在其次,首先要请的就是有相机的人。尽管那个时候还都是黑白照片,但是,在伊春这个小城里,已经够稀罕的了。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初,照相机进入多数百姓的视野。”刘先生告诉记者,1982年前后,日本的“理光”相机开始登陆中国,从最开始的“理光5”、“理光10”再到性能优良的“理光7”,前后也就是3——5年的时间,一时间市中心区几乎所有的照相馆都使用了“理光”相机。刘先生说,当时买照相机也不再需要托关系找人了。

  随着时间的前进,进入上世纪90年代,照相机已从最初只能在照相馆或专业摄影者手中的侈奢品逐步成了普通大众物品。尤其是随着‘傻瓜照相机’的问世,照相机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刘先生说,当时在市面上“傻瓜式照相机”的牌子主要有柯达、美能达等。但在发烧友中还比较认“尼康”,要是哪位发烧友有钱了,几乎都砸到了相机的更新上,当时能同时用上带马达的“尼康FM2”和“尼康FE2”的人很了不起。

  很快,数码相机悄悄出现在我们身边。由于它方便快捷很快便在林城大地上掀起了新一轮的换机热潮。4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还没用到半年,600万的又出来了,刚刚换了600万像素的,1000万像素的又推出来了,102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还没等买呐,2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已经隆重登场了。

  “照相机的技术发展真是快呀。”刘先生感慨地告诉记者,自己爱好摄影多年,相机对他来说,从无到有,从变焦到数码,家中相机就是改革开放30年的缩影。刘先生说,今后他将继续用数码相机拍下生活中的新发展、新变化,记录与见证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