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0月9日电(记者王乐)又到了换季时分,伊春区丰林社区刚刚退休的李英大妈打开衣柜收拾衣物。面对一包包毛料西服、棉衣棉裤,长叹了一口气:这些过去的宝贝丢了实在可惜,穿又实在穿不出了,放在家里占地方。最后,在儿女的劝说下,一家人收拾了一大包衣物,送到了民政服务大厅的爱心超市,供生活困难的人们使用。
晚餐桌上,一家人不由为改革开放30年以来穿衣在人们生活中的变化感慨。李大妈对儿女说:“你们算是赶上好时候了,我们年轻那阵,不仅衣服料子单一,连颜色都是蓝、黑、灰老三样。”老伴接口道:“你妈结婚都没穿上套毛料衣服,后来我攒了两个月工资,给她做了一套,今天还让她给捐了。”大女儿笑道:“我没结婚那阵,妈总说我不会做棉衣棉裤,看将来有了孩子怎么办。如今我也没学会,你看孩子穿的买来的棉裤不比自己做的好多了?”李大妈不服气地说:“你们买着穿我倒是不反对,可是够穿就行呗,看你弟弟一个劲地追名牌,一件衣服就1000多,太奢侈了!”小儿子也乐了:“老妈老爸的观念太老了,你们从前穿衣是为了蔽体御寒,我们现在是为了美观时尚。你们没看现在连貂皮大衣都不再是从前的长度,成了款式不断更新的时装样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断变化的衣着不仅展示着美丽,更展示着时代的喜人变化。提起30年来的衣着变化,一直做服装生意的张娜感触最深。她曾经是我市最早的国营商业公司——伊春百货大楼的一名售货员,当时小姐妹们都整天跟着她问什么时候进新服装。改革开放之后,她自己做起了服装生意,因为当时样式单一,每一批货一次上几十件同样的衣服有时还要补货,流行什么满大街都是一样的款式。后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个性化,她每次去进货,不仅不能和同行们进一样的,而且相同的款式只能拿几件,否则就会滞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