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快递    时政新闻      社会新闻     经济新闻      文体新闻     法制新闻      科技新闻    图片新闻    伊春论坛    伊春风光
*我家出了8个大学生   2008-12-24
*餐桌上的变化   2008-12-24
*林业老工人抚今追昔    2008-12-24
*独生子女如何当好爸妈    2008-12-24
*记忆中的花布衫   2008-12-22
* 私家车驶进百姓家   2008-12-22
*从鸿雁传书到可视聊天   2008-12-16
*从下车“百米赛” 到坐车摆手停   2008-12-15
*30年婚纱照从黑白到个性   2008-12-11
*从买不着到选着买   2008-12-10
*从拥挤买菜到悠闲购物   2008-12-09
*老林业开发者话今昔   2008-12-05
*“36条腿”寄托生活憧憬   2008-12-04
*从理财消费看变化   2008-11-27
*花布书包承载的记忆   2008-11-25
*洗上热水澡 生活步步高   2008-11-20
*为买电影票,挤丢了帽子……   2008-11-07
*百姓越来越有口福   2008-11-03
*出租车司机眼中的城市变迁   2008-10-28
*买粮再也不用“票”   2008-10-27
*贮秋菜变化大   2008-10-23
*遥遥万里远 悠悠光波牵   2008-10-22
*照相机记录三十年变化   2008-10-21
*见证爱情 感受变化   2008-10-21
*穿出来的时代变化   2008-10-09
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林区开发[专题] 正文
黑土地上的耕耘
http://yichun.dbw.cn   2008-09-17 10:22:07

  东北网伊春9月17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见习记者杨佰艳记者华方芝关英玉/文

  新技术新时代

  现在,科学种田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选育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术语常常挂在农民嘴边,但在建国后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市的农民都是播下种子,然后靠老天爷的脸色等收成,是科技的春风为我市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今年73岁的柴广喜,1960年从山东老家来到伊春林区,在对山农场生产科工作。

  当时蔬菜生产销售与粮食一样按计划供应,每年的秋季,家家都要储存大量的秋菜,萝卜土豆大白菜是各家菜窖里的主角。市中心区各家的秋菜大多来自对山农场。那时买秋菜可不像现在,想买多少就买多少,而是和粮食一样凭票供应。但秋菜和粮食还不完全一样,粮食凭粮本供应,秋菜则要各单位向蔬菜公司提出采购申请,由蔬菜公司按各单位的人员数量等条件限量供应,虽说是限量,却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在当时,蔬菜公司是一个相当有实权的单位。那时三口之家还很少,一般家庭都有两个以上孩子,加上老人,一个家庭有六七口人,到了储存秋菜的时候,单位的大车将秋菜卸在职工家门口,老人孩子齐上阵,上千斤的白菜、土豆,几百斤的萝卜一会儿就搬进了自家的小院,那个高兴劲儿,一点儿也不亚于过年。

  上世纪80年代初,柴广喜承包了250亩土地。他勤施肥、勤管理,在精心侍弄下,当年的土豆、白菜长势都很好,秋天一算账,收入1万多元。在那个收入普遍不高的年代,作为农场的第一个万元户,在人们惊奇和羡慕的目光中,柴广喜捧回了场里奖励的一台彩电。那一年,他们一家人告别了草房,盖了宽敞明亮的三间大砖房。看到自己的劳动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钱,柴广喜种田的积极性更高了。

  种了几年地,柴广喜发现,由于多年单一使用尿素,土地板结现象严重,他开始琢磨其中的原因。听人说,在尿素中掺加一定量的农家肥、氮磷钾等有一定的效果,他照方抓药,加施了抗倒伏、抗旱的肥料,结果,那一年的黄豆由原来的亩产不足50公斤提高到近100斤。

  农业机械化作业的推广,让包括柴广喜在内的我市农民获得了体力上的解放。1978年,农业生产还是以生产队为单位,一个生产队最多也就一两台小型拖拉机,人们大都手工作业,天不亮就下地劳作,晚上顶着月亮回家。而到了1986年,全市已有大中小型拖拉机4000台。到目前,各种农业机械已经多达2万台套,现代化的联合整地机一次性可完成旋耕、切地等工序,操作起来也更安全舒适,装有空调的封闭驾驶室温度适中,干了一天活下来,农民的身上、脸上都干干净净的,再也不像从前那样风天满脸土雨天一身泥了。

  种了一辈子地的柴老深深感慨科技的力量:“原来就算好年头,白菜亩产顶多也就7000来斤,大豆更少,100来斤,现在有科技助推,产量都翻了几番,白菜达到25000斤,大豆350斤。”

  据市农委生产科赵志哲介绍,建国初的1949年,我市农业播种总面积为315150亩,粮食单产仅为134斤,改革开放后,1978年播种面积与粮食单产均有提高,分别达到1132275亩和214斤。随着各种农机具的普及、育种方法与品种的改良,粮食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到2006年,水稻、小麦、大豆单产分别达到495.1公斤、205.6公斤和364.4公斤。

  农业丰产丰收,与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密不可分。据市农委副主任刘运伟介绍,市农委一贯注重强化科技培训,每年都利用农闲时节深入基层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各地农业部门也抓住“科普之冬”、“科普之春”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让科学种田的种子在我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仅今年全市举办各类农技培训班600场次,培训6.5万人次,落实省、市推广项目16项、417万亩、2亿袋(食用菌)。与此同时,不断强化科技服务载体建设,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园区45处,其中市级5处,县(区)级40处;建立各类示范户1180户。现在,每个行政村、林场(所)都有3个以上示范户,各类有组织的技术交流、田间博览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普及。

  新政策新革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在全国推行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1983年1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省各地迅速推广,得到了广大农民欢迎和支持,农村生产力得到彻底解放,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水稻、小麦、大豆均比大包干前显著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市开始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当时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很保守,认为土地承包风险太大,不如老老实实地为公家种菜,既旱涝保收,又不辛苦。柴广喜带头承包了250亩土地,成为场里为数不多的几个承包户中的大户。土地承包后,虽然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但农民有了种地的自主权,想种什么完全由农民自己说了算。柴广喜扣了4个大棚,在大地里种了萝卜、土豆和白菜,虽然还是老三样,但收成归自己了,种起来格外精心,春播夏锄秋收,一家人忙不过来就雇人干,到了秋天一算账,除去上缴的承包费,还剩1万多。1986年春秋,老人的两个儿子相继结婚,老人给他们置办了在当时十分时髦的家具和电器。看着儿子们一结婚就住上了自己的大砖房,老两口格外感谢党的好政策。后来,随着市场的全面放开,为了及时将地里的蔬菜拉到农贸市场去卖,柴广喜还专门买了解放车和小四轮。

  市农委经管站孟文英副站长高兴地告诉记者,农村土地承包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人均收入相应上涨,1983年,农民人均收入为324.9元,1994年首次突破千元,达到1213元。上世纪90年代末,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大量出台,农民的收入在短短的10年间迅速增加到4000多元,今年预计可超过5000元。

  在农业战线工作多年的经管站王亚君站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农民收入靠年景,而近些年农民收入大幅提高,除了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外,政府对农业的政策倾斜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尤其是从“十五”起,我国开始了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中心,取消“三提五统”等税外收费、改革农业税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其后,各级政府逐步免除了广大农民的农业税和乡统筹、村提留等费用,还适时出台政策对种粮农民进行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支农、惠农补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始于春秋时期、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9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粮食直补、燃油补贴、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各种补贴加在一起,柴广喜和我市15万农民一样每亩地可少缴各种费用50多元。

  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后,农民购买大型农机具可获得一定的补贴,最高额度达到30%。相对于四轮等小型农机具来说,这些大型机械克服了耕作质量差,深度浅,产量低、蓄水保墒能力差等缺点,几家几户的土地连成片就能实行机械化联合耕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也使农民的耕作强度大幅降低。

  农机作业合作社于是成为了我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亮点。市农委农机科科长高峰介绍,这是一种类似于公司管理模式的经济组织,政府、农民、村委会组织及农机大户各出一部分资金,设有理事会、监事会,农机作业合作社购买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机械,农民可以将土地以股份形式入股,由农机作业合作社代耕代种,也可以租赁合作社的机械自行耕作。在铁力、嘉荫,这样的合作组织让农民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在交纳了作业费后,秋天就可以得到与自己正常耕作收入相仿的收入,而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后,外出打工、从事副业生产还可得到土地以外的额外收入。嘉荫县农民在将土地规模化经营后,养起了黑木耳。铁力市吉松村以水田作业为主,全村共有3300亩土地。2005年组建农机股份合作工场,除了大型农机具外,他们还在农艺上下大工夫,雇请人员专门负责防治虫害、草害,请人专门负责农机管理与维护,有效地激励机制和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很快就见了效益,当年纯收入100万元。新农村新气象

  柴广喜老人至今还记得,建国初期,山东地少人多,他和妻子为了吃饱肚子才投奔亲戚来到了谋生相对容易的对山农场,在农场的砖厂当了一名工人。虽然已经成家,但由于条件所限,他和妻子各自住在集体宿舍里。那时,夫妻俩梦想着能拥有自己的房子,哪怕只有几平方米。而现在,老人住进了宽敞的大砖房,用上了电灯电话,看上大彩电,孩子们还住上了现代化的楼房。柴广喜家的院子里,一辆崭新的电动摩托格外引人注目,老人说,想当年自己从山东来伊春时,连饭都吃不饱,现在日子好过了,他要骑着这个新装备看看新农村、新林区的新面貌。

  和柴大爷一样,我市的许多农民都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喜人变化,从2006年开始启动的新农村建设更是给人带来了惊喜:50余个试点村屯,农民家门口铺上了笔直的水泥路面,一部分人住进了红红的彩钢瓦盖的大砖房,拧开水龙头就用上自来水,天一黑,街道两旁的路灯就亮了,嘉荫、铁力等地的部分农民使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建起了沼气池,用上了清洁能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彻底解决了农民就医难。铁力林业局泥河营林所有了自己的垃圾运输车,新建了休闲广场和公厕,240户居民住房进行了彩钢瓦改造。五营区雪源公司与丽丰经营所职工签订的20万元的山野果加工项目,在企业获利的同时,也促进了群众增加收入。铁力市集佳牧业公司连续出台了培育和扶持养鸡户的一系列优惠措施,严格履行合同,保证养鸡户每只鸡都能净赚2—3元钱,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嘉荫县华银供热公司和向阳乡育红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结成帮扶对子,帮建育红村修建水泥路800多平方米,路边沟800延长米,有力地支持了育红村的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市已有7家企业与农村结了共建对子,极大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农村建设科副科长杨雪峰介绍,随着“一场一策、一村一品”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市102个行政村、100多个林场(所)初步形成具有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和带动作用的骨干项目,生产结构得到优化。

  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市农村村务建设也逐步步入正轨。到今年上半年,我市村务公开率达100%,所有行政村都按要求设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健全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在农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工作,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创建工作,目前我市新农村试点村“十星级”文明户达15%以上。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