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快递    时政新闻      社会新闻     经济新闻      文体新闻     法制新闻      科技新闻    图片新闻    伊春论坛    伊春风光
*我家出了8个大学生   2008-12-24
*餐桌上的变化   2008-12-24
*林业老工人抚今追昔    2008-12-24
*独生子女如何当好爸妈    2008-12-24
*记忆中的花布衫   2008-12-22
* 私家车驶进百姓家   2008-12-22
*从鸿雁传书到可视聊天   2008-12-16
*从下车“百米赛” 到坐车摆手停   2008-12-15
*30年婚纱照从黑白到个性   2008-12-11
*从买不着到选着买   2008-12-10
*从拥挤买菜到悠闲购物   2008-12-09
*老林业开发者话今昔   2008-12-05
*“36条腿”寄托生活憧憬   2008-12-04
*从理财消费看变化   2008-11-27
*花布书包承载的记忆   2008-11-25
*洗上热水澡 生活步步高   2008-11-20
*为买电影票,挤丢了帽子……   2008-11-07
*百姓越来越有口福   2008-11-03
*出租车司机眼中的城市变迁   2008-10-28
*买粮再也不用“票”   2008-10-27
*贮秋菜变化大   2008-10-23
*遥遥万里远 悠悠光波牵   2008-10-22
*照相机记录三十年变化   2008-10-21
*见证爱情 感受变化   2008-10-21
*穿出来的时代变化   2008-10-09
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林区开发[专题] 正文
绿色的希望
http://yichun.dbw.cn   2008-06-27 10:04:44

  东北网伊春6月26日电(记者王跃东郭盛起)冰箱、彩电、洗衣机一应俱全,橱柜、排烟罩一样不差,塑窗、地砖都是上等材质……看到这些不仅让人想起了现代人的家居环境,但这里说的却是乌马河区乌马河经营所一个普通林改户的家。

  走进林改户党向民的家,记者顿感眼前一亮,院落宽敞、整洁,5万袋黑木耳整齐摆放,沐浴着阳光,水管和喷头正在源源不断地喷射水雾。党向民说:“这里喷出去的是水,但长出来的都是钱。”

  2006年之前,党向民一家的生活非常困难。全家人住在30多年前盖的旧房子里,虽然是砖瓦结构,但御寒能力极差,墙体四处透风。

  上有老,下有小,全家人的生活只靠每个月400多元的收入来维持,久而久之,他们欠下了外债。

  2006年4月29日,乌马河区乌马河经营所成为我市第一个林权制度改革实验经营所,林改之风劲吹这片土地。

  在这个前所未有、林业工人想都不敢想的机遇中,党向民夫妇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当了半辈子林业工人的党向民深知森林的价值,那是一笔有形的、逐年递增的财产,是林改户自家的“绿色存款”,如果经营得好,将是一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裕之泉”。

  借钱咱也干。跟妻子商量后,党向民夫妇分别借钱买下了9.8和11.3公顷两块林地,从林业工人一跃成为林子主人。

  政策是百姓致富最有力的保障。获得林地经营权后,用于抚育林地的5万元无息贷款划到了党向民的“户头”。

  “发展林下经济,以短养长,赚到钱再造林,对于我来说,这5万元够用了。”经过反复思量,党向民将发展方向定在了地栽黑木耳上,他说:“地栽黑木耳投资小,技术要求不高,并且见效快,我们林改户就需要这样的行业。”

  夫妻二人干活是绝对不含糊,去年,仅地栽黑木耳一项就获利3万多元,全家搬进了已经盖了4年的新房。

  今年春天,手中有了“经费”的党向民开始大规模营林。男女老少齐动员,干不过来就雇人,一天干七八个小时,累得腰酸背痛,但看到栽下的5000棵落叶松成活率达到90%以上,全家人都十分高兴,因为他们又多了一笔“绿色存款”。

  妻子马凤铃说:“好的政策让我们脱了贫、致了富,但我们不能忘了那些没有脱贫的乡亲,现在我家每年季节性提供就业岗位20多个,制菌、摘耳、营林大多都是雇的人,他们实行计件工资,每天都能挣将近30元钱。”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