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6月26日电(记者王跃东郭盛起)冰箱、彩电、洗衣机一应俱全,橱柜、排烟罩一样不差,塑窗、地砖都是上等材质……看到这些不仅让人想起了现代人的家居环境,但这里说的却是乌马河区乌马河经营所一个普通林改户的家。
走进林改户党向民的家,记者顿感眼前一亮,院落宽敞、整洁,5万袋黑木耳整齐摆放,沐浴着阳光,水管和喷头正在源源不断地喷射水雾。党向民说:“这里喷出去的是水,但长出来的都是钱。”
2006年之前,党向民一家的生活非常困难。全家人住在30多年前盖的旧房子里,虽然是砖瓦结构,但御寒能力极差,墙体四处透风。
上有老,下有小,全家人的生活只靠每个月400多元的收入来维持,久而久之,他们欠下了外债。
2006年4月29日,乌马河区乌马河经营所成为我市第一个林权制度改革实验经营所,林改之风劲吹这片土地。
在这个前所未有、林业工人想都不敢想的机遇中,党向民夫妇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当了半辈子林业工人的党向民深知森林的价值,那是一笔有形的、逐年递增的财产,是林改户自家的“绿色存款”,如果经营得好,将是一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裕之泉”。
借钱咱也干。跟妻子商量后,党向民夫妇分别借钱买下了9.8和11.3公顷两块林地,从林业工人一跃成为林子主人。
政策是百姓致富最有力的保障。获得林地经营权后,用于抚育林地的5万元无息贷款划到了党向民的“户头”。
“发展林下经济,以短养长,赚到钱再造林,对于我来说,这5万元够用了。”经过反复思量,党向民将发展方向定在了地栽黑木耳上,他说:“地栽黑木耳投资小,技术要求不高,并且见效快,我们林改户就需要这样的行业。”
夫妻二人干活是绝对不含糊,去年,仅地栽黑木耳一项就获利3万多元,全家搬进了已经盖了4年的新房。
今年春天,手中有了“经费”的党向民开始大规模营林。男女老少齐动员,干不过来就雇人,一天干七八个小时,累得腰酸背痛,但看到栽下的5000棵落叶松成活率达到90%以上,全家人都十分高兴,因为他们又多了一笔“绿色存款”。
妻子马凤铃说:“好的政策让我们脱了贫、致了富,但我们不能忘了那些没有脱贫的乡亲,现在我家每年季节性提供就业岗位20多个,制菌、摘耳、营林大多都是雇的人,他们实行计件工资,每天都能挣将近30元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