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快递    时政新闻      社会新闻     经济新闻      文体新闻     法制新闻      科技新闻    图片新闻    伊春论坛    伊春风光
*我家出了8个大学生   2008-12-24
*餐桌上的变化   2008-12-24
*林业老工人抚今追昔    2008-12-24
*独生子女如何当好爸妈    2008-12-24
*记忆中的花布衫   2008-12-22
* 私家车驶进百姓家   2008-12-22
*从鸿雁传书到可视聊天   2008-12-16
*从下车“百米赛” 到坐车摆手停   2008-12-15
*30年婚纱照从黑白到个性   2008-12-11
*从买不着到选着买   2008-12-10
*从拥挤买菜到悠闲购物   2008-12-09
*老林业开发者话今昔   2008-12-05
*“36条腿”寄托生活憧憬   2008-12-04
*从理财消费看变化   2008-11-27
*花布书包承载的记忆   2008-11-25
*洗上热水澡 生活步步高   2008-11-20
*为买电影票,挤丢了帽子……   2008-11-07
*百姓越来越有口福   2008-11-03
*出租车司机眼中的城市变迁   2008-10-28
*买粮再也不用“票”   2008-10-27
*贮秋菜变化大   2008-10-23
*遥遥万里远 悠悠光波牵   2008-10-22
*照相机记录三十年变化   2008-10-21
*见证爱情 感受变化   2008-10-21
*穿出来的时代变化   2008-10-09
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林区开发[专题] 正文
桥的写照
http://yichun.dbw.cn   2008-06-23 10:58:05

  1999年国庆节前一天,刚落成的乌马河公路桥上,人们怀着喜迎祖国五十华诞的愉悦心情,在这里举行通车剪彩仪式。只有我一人,站在毗邻的铁路桥上,脑海中打开了尘封多年的记忆。

  那是1972年的冬天,我和几十名工友奉命在乌马河上建筑一座双曲拱混凝土大桥。

  听老一辈人说,乌马河上的第一座桥,便是我脚下的这座铁路桥。在上世纪50年代初,山里的木材往外送,山外的物品往里运,只有通过这座铁路桥,才能满足山里山外的需求。而在我们的镇内,运输的工具只有运输社的12辆畜力车和为数不多的人力车。被人们当成稀罕物的十几辆自行车只能在镇内骑行,日常生活用品的运输只有靠人背肩扛。如果要去不足10公里远的市中心城区,除了乘坐一天一趟的火车外,只能沿着铁路线步行。我还清楚地记得,邻家的大哥大嫂喜欢看评剧和地方戏,每当听说有新剧目上演时,夫妻俩就踏着枕木走到伊春区,看完戏回来已是半夜时分。我上市里读师范以后,每逢周末都是步行回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人们与市中心城区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于是才在这条河上搭造了一座木桥。有了这座桥,便有了通往市里的公路。虽然那条路是沙土路,并且绕南山逶迤而行,但在我的眼里,那却是一条金色的缎带,它把我们这个小镇同市中心城区连在了一起。从那时起,马车、人力车、自行车,乃至区里后来才有的几台汽车,可以随时进出市中心城区,着实让我们高兴和自豪了一阵子。

  进入70年代,金色的缎带延伸了。它伸向山外,伸向省城,伸向更遥远的地方。在不知不觉中,多种多样的大汽车、小轿车、摩托车多了起来。它们行驶在木桥上,桥身发出了“吱吱嘎嘎”的响声,像一个不堪重负的老人发出的呻吟。于是,我们要在这条河上新建一座混凝土双曲拱大桥,让更多的山外人了解我们山里人的胆识和气魄。

  那年冬天,呵气成霜,滴水成冰,乌马河似一条被冻僵的银龙,卧在那里一动不动。我们破开1米多厚的冰层,在刺骨的河水中打围堰,一镐一锹地挖土方,24小时连轴转,没人叫苦,没人讲价钱。在“桃花水”将临的时候,我们只凭借一台自制的混凝土搅拌机,把基座浇筑到水面。当漫山枫叶红遍时,一座长105米、宽8米,具有民族风格的双曲拱大桥坐落在乌马河上。那银白色的拱圈,天蓝色的护栏,犹如一条彩虹飘落在乌马河上。

  通车那天,我和同伴们不知在桥上走过了几个来回。最后,我们像告别了心爱的恋人一样,依依不舍地转向了又一个工地,此后又先后建成了河北大桥、五星站大桥、青山大桥……

  时光如梭,转眼20多年过去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山里人带着山里人的精神和才干,沿着那条路,沿着那座桥,飘向了山外,飘向了海外;山外的、国外的亲朋好友带着他们的技术和资金,沿着那条路,沿着那座桥,涌进了山里。昔日那条崎岖坎坷的沙土路,在不知不觉中已变成宽敞平直的混凝土路和柏油路。在我们镇里,山上山下的公路四通八达,各类机动车已增到近千辆,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市中心城区、进省城。我们眼看着自己亲手造就的那座双曲拱桥已经不能适应每天成百上千辆车的通行了,它虽然没有发出当年那座木桥的呻吟声,但那8米宽的桥面像紧锁着的眉头,显示出自己的力不从心;那几空拱圈像瞪大的眼睛,企盼着有朝一日能解脱它的重负。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这又是一个硕果累累的金秋。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横跨在乌马河上。这座桥多跨径总长120米,桥面净宽15.5米,上部为“T”型梁,下部为重力式墩台。整桥外观壮美,气势浑厚。此时此刻的我,虽然为失去当年我和我的工友们辛勤劳动的成果而怜惜,但望着眼前的这座新桥,我已憧憬到我们林区更加壮丽美好的未来。

那座桥不就是最清最明的写照么!

  此照片是本文作者于1973年在双曲拱桥下的留影。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阎洪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