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6月13日电
1963年6月,我被任命为伊东林业局党委常委、副局长。到任不久,我前面的两位副局长先后调动工作,我成了领头的副局长。为了不辱使命,拼命地工作着。但我最难忘的是伊春南北山的绿化。
1964年初春的一天,伊春市委书记曲常川把我找到他的办公室,研究伊春南北山造林绿化事宜。以前,这两处靠近城镇的约300公顷的山峦森林苍郁,因遭日寇掠夺式采伐,再加上伊春当时的城镇部分居民私自砍伐树木当烧柴,使森林损失殆尽。虽经连续几年造林,因质量不过关,成活率很低,几乎变成荒山秃岭。由此最先引发来伊春检查工作的国务院第七办公室主任郝中士的批评:“伊春南北山光秃秃的,与‘林海’、‘红松故乡’的美誉很不相称。”黑龙江省长李范五也提出批评,并要求尽快进行绿化。曲常川把我找来,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强调“5年时间长,4年时间也长,在3年内保证完成,要做到包造、包育、包管、包成林。”
这是一项“焊死铆”的硬任务,接下来就必须是板上钉钉。我深感时间紧,任务重,更缺少劳动力,缺资金,还不好管,别说是完成“四包”,光造林一项就没有把握,我把想法说了出来。
曲书记好像早有过计算,一切都心中有数,早猜到我心里的疙瘩,说:“别犯难,我给你特殊政策,允许你伊东局建一支专业营林大队。一年给你3万元资金,专款专用,划界南北山全归你管。”
顿时,我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当即向曲书记表示:“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想办法克服,坚决保证在3年内完成南北山靠近城镇一侧的‘四包’任务!”
我回到局里,向党委汇报,党委决定坚决照办。之后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成立了近百人的营林大队,队员都是高中和初中毕业生。他们在队里学文化、学政治、学技术。春季造林刚一开始,营林队员和局机关干部一起开始紧张的造林。
南北山靠城镇一侧的森林几乎全部消失,造成水土流失,许多地方土壤非常瘠薄,很不适于造林,虽经多年群众义务造林,但成活的很少、秃山依旧。我们决定第一年就要把最显眼的南山两座秃山先造起林来。这个任务分别交给机关干部和营林大队负责。这两座山头一座是现在林泉批发市场的南山、一座是人防办的南山,当时都是光溜溜的秃山,有些地方寸草不生,都是指甲般大小风化的砂粒子,栽上树根本无法成活。造林按照营林技术人员的建议,刨出比普通苗穴又大又深的树坑,再到100多米远的山下取土,一个树坑正好倒一土篮子土,然后栽上3年生约50厘米高的樟子松树苗。营林大队和林业局包括党政领导在内的机关干部劳动热情很高,清晨四五点钟上山栽树,夜幕降临时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尽管每天很累,但他们都感到很值得,为绿化伊春,造福子孙尽一份力量。
我是伊东林业局的副局长,但是行政一把手。年纪刚34岁,正年富力强,在造林季节里,除参加上级重要会议和处理局里急待解决的问题及下基层检查工作外,每天都和营林大队、机关干部一起造林。我和党委书记宋毓林同志觉得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劳动中,我们和大家一样,刨穴、挑土篮到山下取土、植苗。为鼓动青年们的干劲,和营林队的队员们开展竞赛,这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靠辛勤付出,这个春天仅在这两个山头及附近就高质量地栽植了4万多棵樟子松、红松和落叶松,凡造过林的山峦,满目叠翠,煞是喜人。
机关干部和营林队在南山造林的同时,伊新经营所职工也在北山按统一要求开始了造林,效果同样良好。为实现曲常川书记的“四包”要求,经和营林部门商量后,实行管护责任制,把南北山分段管理,将责任落实到营林大队中的各小队和伊新经营所。这办法很奏效,新栽的树苗在队员的精心管育下,生长茂盛。
可是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进入夏季以来,小兴安岭一直缺雨,造成严重的干旱,春天栽在山顶的树苗受到严重威胁。为保幼苗的成活,伊东林业局党委和行政领导经紧急研究,决定人工浇灌保苗。于是我们带领营林队员、部分局机关干部、加工厂机关干部、伊新经营所职工200余人开展一场担水浇苗劳动。每人从自家拿水桶和扁担,从山下的小河里担水上山,挨棵树苗浇水。挑一趟水需半小时,加上天气炎热,人人都是汗水湿透背。200多人齐心协力,经连续5天奋战,把春天在山顶上栽植的1万多棵树苗浇遍。辛勤的汗水,使新植的幼苗战胜了旱魔。
这场抗旱保苗行动刚过,曲书记第二次把我找到他办公室,首先肯定了前段绿化南北山的做法,按他的计算,如果仍以常规造林,3年内无法完成南北山300公顷的绿化任务,所以他琢磨打破陈规一年四季都造林。我说:“伊春的造林史上从没有这么搞过。”曲书记在思索中倾吐心声:“周总理指出‘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为林业指明方向,我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来完成,以前没搞过,咱们从今年开始搞。”我表示:“好,我们在南北山上先搞。”
为使常年造林保成活,我几次和有关人员研究,最后按技术人员建议决定,夏季就近搞野生苗移植,就是把森林里生长较密集的红松、鱼鳞松、红皮云杉幼苗连根带土挖出,迅速栽进附近林间空地已挖好的苗穴里踩实,并浇足水。在夏季栽植的近万幼苗后来检查成活率达60%——70%。
夏季造林的成功,更增加了我们搞好冬季造林的信心。为了能省时省力,秋末组织人力集中在林间空地挖苗穴。刚一入冬,土表层刚结冻,选择8到10年生的红松、鱼鳞松或红皮云杉幼树,连根带冻土刨出来,及时用草袋子包好,用手推车和人工抬到事先挖好的树坑栽植,培好土立刻浇足水。因天气寒冷,很快在土里结成冰,到第二年春暖花开季节,土内冰水融化滋润幼树。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在冬季南北山造林中,不仅我尽量抽时间到造林地参加劳动,曲书记也常到伊春南北山,一边劳动一边同有关技术人员和营林队员交谈,最后总结出冬季移植野生幼树的四句顺口溜:刨大坨、挖大坑,浇足水,培实成。
实现常年造林,这是伊东局和曲书记在伊春造林史上的首创,实践证明是成功的。1964年初冬下雪后,我和党委书记宋毓林从疗养院上山沿造林地到火车站约四公里的造林地用4个多小时爬山越沟踏查一遍,看到小苗小树生长良好,虽然累得抬不起腿,心里的高兴劲真是无法表达。第一年取得的可喜成果,对我和伊春林业局全体职工、营林队员是很大鼓舞,在以后的1965年一年和1966年春天,终于把伊春南北山大部分造上林。不久“文革”开始,造林绿化南北山为子孙造福被诬有罪,曲书记被无休止批斗,最后惨遭迫害致死。伊春人为之悲痛,大森林为之呜咽。
如今40多年过去了,伊春南北山森林苍翠,树木茁壮挺拔,树阴覆盖着往昔秃山。一些了解当年情况的人,望着那郁郁葱葱的森林,曾赞叹地对我说:“看见南北山的绿,想起了陈廷璧。”我连忙纠正他说:我是个具体执行者,这是曲书记创造的奇迹。应该说“看见南北山,想念曲常川”。
这是我肺腑之言。当年我有幸在曲书记领导下,为绿化伊春南北山尽了微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