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马河“三转两创一融合”经验之“创业创新”
改革创新活力来
本报记者李敬泽席仲南刘斌
事不避难者进。“路总是有的,路就在脚下,关键是要通过变革打通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乌马河在绿色化转型的道路上,紧握改革创新利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有力激活了社会细胞,调动了全民创业的积极性。从政策、机制、体制的创新、方式的转变到环境优化、服务到位,使一批批创业人才在这里放飞梦想,一个个林业企业在这里绝处逢生,为乌马河绿色化转型夯实了根基。
政策引领干劲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职工群众富不富,关键在于党员和干部。
近年来,乌马河积极引领全民创业,领导创业带富,党员踊跃带头,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全局形成了新的创业致富热潮。
为助力党员干部、职工群众投身创业,乌马河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优惠政策,开展“创业富民行动”,并建立了200万元创业发展基金,为全区人民创业开“绿灯”、“加油”。各林场(所)为创业者创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及时解决他们在场地、资金等方面遇到的难题,成立了木耳、平贝等林下经济协会,帮创业者提供销售信息及提供技术指导。
振华社区创业者高翔是大棚蔬菜种植户,历经10多年发展,如今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蔬菜种植大户。为帮助他发展,这个区在用地、原材料提供等方面提供优惠,区农委还经常派人到他的大棚提供种苗、病虫害防治等帮助,还登门为他新买的农用车“上户口”,这些帮扶举措为他创业致富提供了巨大支持和鼓励。
“如今,我们职工创业是你追我赶,生怕成为创业的落伍者,区、场领导不厌其烦地督促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引领带富,咱不好好创业对得起谁!”青山林场职工吴运福对记者说。
看到区里、场里都动了真格,吴运福的胆气更壮,在林场的扶持下,他在林间摆放了10万袋木耳,木耳收了一茬又一茬,年纯收入早已超过10万元。
伊林经营所的干部职工着眼于食用菌产业的长远发展,采取强强联手的方式,带领全所职工与伊林养殖公司合作搞立体木耳种植,在促进全所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把职工群众生产的木耳销售到全国部分大中城市的超市。
这个区针对机关干部的顾虑,大胆出台了以“带薪、留职、留编”为主要内容的19条优惠政策,打消机关干部创业顾虑,鼓励机关干部带头闯市场、上项目,努力将“能人”和“闲人”从机关单位中解放出来,带动全民创业。
林改第一人、乌马河经营所原所长蒋永彬勇于担当、争做创业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曾带薪留职投身创业。2012年,蒋永彬毅然辞去所长职务,发展林蛙、冷水鱼、野猪养殖、返魂草培育及木耳销售等多个创业项目。蒋永彬投身创业,在党员干部、职工群众中反响巨大,人们被他投身创业大潮的勇气折服,如今,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像他一样,在创业大潮中一试身手。2015年全区林下经济增加值实现1.3亿元,林下经济从业户数达到2800多户,全区有近三分之一的党员干部都有自己的林下经济项目。
美江工艺的创始人王美江原是乌马河营林科的一名干部,在政府的号召下开始创业,历经十几年的打拼,目前,产品已远销日韩、欧洲,他的木制工艺画被省长陆昊作为礼品送给了俄罗斯的来访友人。
既有榜样的激励,又有基地的示范。近年来,乌马河扶持建立了青山林场蓝莓基地、伊敏香菇基地、西岭野生动物驯养基地及伊林立体木耳等创业示范基地,这些基地在示范引领、创业培训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各林场(所)皆选树了10个创业示范户,教授推广了香菇、黑木耳、野猪等项目和技术。林场(所)帮助创业者筛选合适的创业项目,指导创业者如何规避风险。示范引领带来的效应极大激发了党员干部、职工群众的创业热情,更让他们在创业道路上信心十足。
机制一变天地宽
停伐不停步,创业找出路。停伐后,乌马河党政班子要求每个林场(所)争做创业型班子,将职能转到搞创业、搞经营上来。全区11个林场(所)成立股份制实体公司,实行“一场两制”。场长或书记作为法人,在完成下达各项任务的同时,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前三年,区里对其扶一把、送一程,第四年完全推向市场,“自我”发展壮大。
在创业过程中,乌马河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带富能力,采取“支部+协会+创业带头人”的党建模式。实现了“党员创业致富”有点到面延伸,辐射带动作用明显。青山林场党员张仁德人参、平贝种植经验丰富,如今,人参在床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沙参达8亩,在他的示范下,该场平贝种植户已达75户,有效带动了人参、沙参等种植。2012年,为了帮助百姓创业,育苗经营所成立了德龙苗木种植公司。班子成员率先入股,党员干部积极参与,职工群众踊跃入股,目前,已有40人入股。如今,近观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尽是苗木,这些苗木排布整齐,幼苗略显苍翠颜色,苗木与园中白雪相映,蓊蓊郁郁、生机无限,名副其实的成为了“育苗”经营所。
“园中有苗,心中不慌。”一池池、一片片的苗木就是大大小小的“绿色银行”,这些苗木不仅装扮着家园、林场,而且也使职工群众走上了宽广的致富路。这里成为我市苗木种植销售的集散地,每年1500余万株苗木远销省内外,苗木年销售收入超过750万元,30余户苗木大户平均年收入超过20万元。
在创业中,这里的百姓勤劳、人人思富,区里引领致富,经营所帮着致富,在这里家家户户创业致富成了平常一景。育苗人自豪地对记者说:“在我们这儿,种植苗木几万株的是小打小闹,出手就拿回个万八千的;种植几十万株的也平常,获利十来万也是平常事;种植好几百万株树的那才算动真格的,每年获利数十万也是事实。在外人眼中,这些苗儿普普通通,在我们眼里它们就是财富,就是一沓沓厚薄不一的钞票。”
如今,乌马河林场(所)不仅突出了一场一品,而且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崭新格局。伊敏林场的黑木耳,育苗所的苗木培育、西岭林场和伊东所的生态旅游……从一家一户到抱团发展,从零打碎敲到铺天盖地。全局职工创业户数已达8134户,创业人员占职工家庭总人口的83%,其中:4467户职工创业有方,3467户职工走上了致富道路。
理顺体制好创业
在转型过程中,乌马河向一切阻碍发展的旧体制开刀,着力解除束缚生产力的羁绊。他们将贮木场、检验大队、营林生产科、森调队等与木材生产相关的单位和部门人力资源、设备设施进行整合,成立了园林绿化公司、保洁公司、保安公司。改革中,他们坚持平稳过渡原则,做到“三个不变”。级别待遇不变,职工身份不变,单位国有性质不变,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为助力干部、职工投身创业,还建立了区级三次创业发展基金,用于三次创业贷款担保、贴息、补助、奖励等。同时,还在服务创业方面设立了创业服务窗口,在社区建立了创业服务站,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税费减免、创业咨询、小额贷款等一条龙服务。
扶上马,送一程。对改制后的单位,一方面,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学习培训;另一方面,对原单位部门的资产进行评估,苗圃、场地、办公用房等资产随着原单位、现公司走,无偿使用5年。此外,优先保证在新公司经营范围内、能力所及的项目优先由新公司承办承建。为了更好的扶持壮大实体,把创业者推向市场,启动年给80%的工资费用,第二年保留50%,第三年降到20%,第四年完全推向市场,逐步实现剥离。为使创业者顺利创业,这个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创业服务型”部门和单位活动,大力优化创业发展环境,提高各部门服务创业的质量,为创业者创业发展提供方便和服务。围绕服务创业,整合了人才资源,搭建了交流、服务及帮扶平台,日前,乌马河还设立了种养殖人才工作站,受到广大创业者的欢迎。
“过去,我们都是靠“木头”吃饭的,那时从没想过创业的事。现在伊春林区顺应停伐新形势进入了绿色化转型发展时期,在经济体制转变、企业改革深化过程中,一部分职工难免会遇到没活干的窘境。但通过创新体制,我们成立了公司,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现在的收入比过去要多很多。”面对记者的采访,园林绿化公司的许多职工说出了自己工作改制后的变化。目前,园林公司通过承接苗木花卉布展、机场路绿化改造等多项工程,实现了年500余万元的创收。
保洁、保安公司也走出了乌马河,在森博会和省运会这“两大盛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未来,职工们充满信心,“通过创新体制我们闯出了一条新路,只要我们发扬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共同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惟其艰难,方知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就业,乌马河改革创新的巨轮必将推动绿色化转型的战车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