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倌”的别样春节
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咱们过春节的程序一般如此,但“鸡倌”刘士磊的春节却是别样的。
廿八喂鸡、捡蛋,廿九喂鸡、捡蛋,三十喂鸡、捡蛋……“鸡不过春节,我也别想过消停”。虽然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脸上有一抹苦笑,但用他自己的话说,既然选择做“鸡倌”,就得有这个觉悟。
腊月廿八,翌日就是除夕,但记者在嘉荫县保兴镇保安村刘士磊的鸡舍见到这位大学生“鸡倌”时,他却还在鸡舍里忙碌。
“鸡一天得喂三顿食,早中晚各一次,好在都是机械化的投食机,比较省事。”要说麻烦的就数每天下午2点开始的“捡蛋”。4000多只鸡每天产蛋,全靠人力“捡蛋”,记者想想都头大,可刘士磊却坚持了近3年,实属不易。
“现在这时候还不算忙,每天就是喂鸡、捡蛋,等开春到了孵化期,比现在忙多了。”
2008年,从黑龙江省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农学系毕业的刘士磊在外闯荡了两年后,了解到家乡的农民从外地购买的鸡雏、鸭雏等普遍存活率较低,学习畜牧兽医的他发现了商机,也找到了回馈家乡的途径,在保兴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10年在家里办起了孵化场。
由于精通家禽的防疫知识,刘士磊孵化的鸡雏、鸭雏等成活率能达到90%以上,很快受到了保兴镇周边乡镇养殖户的欢迎,迅速打开了市场。不仅如此,刘士磊还向村民提供饲养和防疫知识,需要的时候还专程上门指导。
如今,刘士磊的孵化场一年能孵化鸡雏15万只、鸭雏和鹅雏共5万只,基本可以满足周边地区的需求。
家禽的孵化期一般在3—7月,孵化期忙完,刘士磊又待不住了,几番琢摩后,他决定继续在“家禽界”混,利用手中得天独厚的资源,2011年在孵化场北侧建起一栋面积300多平方米的鸡舍,能养鸡约4000只。
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这边唠着嗑,又到了每天捡蛋的时间,记者跟随刘士磊来到鸡舍。
刚走进鸡舍的大门,一股难以形容的味道扑面而来,差点将记者“击倒”,但刘士磊却泰然自若地开始捡蛋。鸡舍内很是闷热,十几分钟后,记者有些冒汗,准备逃离鸡舍。“鸡的正常体温约42度,鸡舍里不用取暖就已经很热了。”捡蛋这活儿绝对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两个人一起忙活,还捡了1个多小时。
翌日就是除夕,记者难免要问一问刘士磊的新年愿望。
“多孵化、多养鸡、多挣钱,带动镇里更多的人搞养殖,大家一起多挣钱。”刘士磊的愿望如此朴实,却又分外火热,衷心的祝愿他梦想成真。 本报记者 刘通 王跃东 刘健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