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测测林城人幸福感指数
http://yichun.dbw.cn   2010-02-10 10:35:30

  东北网伊春2月10日讯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张艳波/文对于一座城市的居民而言,在评价城市方方面面的建设成效时,不管是修路造桥、城市绿化、起高楼建广场等,还是劳动保障、教育医疗、城市治安等,最终要归结到一个问题上:人们的生活有没有因此变得更加幸福?

  幸福指数

  随着城市生活成本地不断增加,“房奴”“车奴”等一批形容都市人生存状态的新词汇顺势而生。就在人们感叹供房养车使人身陷窘境之时,最近在网络和社会悄然流行的“孩奴”一词又引起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思考:生儿育女难道真的会让人沦为“孩奴”?孩子是否成为继房子、车子之后,都市生活中又一个不能承受之重?

  近年来,在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中,各种“奴”现象层出不穷。这些“被奴役的幸福”,折射出时下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困境:幸福的门槛越来越高,而人们对幸福的感受也越来越艰难。

  从心理学角度讲,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而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幸福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由不丹国王提出并实践,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他提出,人生基本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和。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的提出了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的指标。20多年来,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整体生活比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世界的关注。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并创立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数。现在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幸福感指数包括:社会健康指数、社会福利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

  我市人民的幸福感指数

  2009年上半年,市统计局对我市包括21个县(市)区、局105个社区的不同群体,采取分层抽样方法进行分组抽样,对10个行业的2444名居民进行入户调查,我市幸福指数的主要几项指标有高有低。

  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在主观感知上还是在客观收益上,都反映出民众的生活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有79.4%的居民认为,他们的生活水平比5年前有所上升,只有6.8%的居民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其余13.8%的居民认为自己的生活5年来变化不大。有70.4%的居民认为,未来5年的生活状况还将继续改善。

  生活压力依然巨大,医疗、教育等方面压力也较为突出。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户中,有44.6%的家庭月平均收入在800元以下,800元至2500元的占45%,2500元以上的占10.4%,其中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仅占1.4%。虽然近两年职工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但2008年物价的上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收入的增长幅度。有66.4%的居民感觉生活压力主要来自“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其次为“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55.1%)、“子女教育费用高,难以承受”(51.7%)。此外,来自住房条件差和人情支出方面的压力也比较明显。有43.9%的被访者表示“住房条件差,买不起房”,39.9%的被访者“感觉人情支出大,难以承受”。

  社会保障覆盖面需要扩大,私营个体经济组织中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亟待改善。近年来,我市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持续扩大,特别是去年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实施,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调查资料显示,有95.3%的居民参加了社会保险,有6%的居民得到了社会救济,有3.9%的居民享受到了社会福利,有2.7%的居民由国家和社会给予优抚。但从调查中也了解到,私营企业和个体机构中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状况较差,特别是个体机构的雇员,对于社会保险,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雇主很少给雇员缴纳。究其原因主要是居民对于劳动权益的自我保障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对企业监管力度不够,企业规避承担劳动者权益保障义务的现象较为普遍。

  居民的安全感均较高。多数居民社会安全感较高,但食品、交通和医疗安全较令人担忧。调查资料显示,有68.1%的居民社会安全感比以前提高了,25.4%的居民感觉变化不大,只有6.6%的居民的社会安全感降低了。调查中,市统计局工作人员还询问了居民人身、个人和家庭财产、个人信息隐私、交通、劳动、医疗、食品等7个方面的安全感,结果显示,在上述7个方面中,居民的人身、个人和家庭财产方面安全感较高,分别为94.2%和93.9%,而食品方面安全感最低,仅为32.8%,其次为交通和医疗方面,分别为53.1%和58%。这说明居民对食品卫生和安全有着较高的期待,对交通安全和医疗安全方面也有较大担忧。

  居民社会公平感反映不一。教育、政治权利、医疗等方面的公平感较高。调查表明,居民对当前社会公平程度持基本肯定的态度。有76.5%的居民对社会给予了“很公平”或“比较公平”的评价。调查的6个方面的公平感均超过了50%。其中义务教育的公平感最高,为94.3%,政治权利享有为86.3%,公共医疗为81.3%,司法与执法为74.9%,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为71.6%。

  居民感觉收入差距较大。调查资料显示,有50.7%的居民认为“当前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已成为威胁社会和谐的最大因素”,38.6%的居民认为“差距比较大,亟需解决”,9.2%的居民认为“差距可以接受,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仅有1.5%的居民认为“收入差距太小,不足以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幸福感指数的手段市统计局专业人士认为,提高幸福感指数可以采取如下手段:

  要珍视与保护公民的向心感。向心感主要是指公民对于国家政治、民族、民主以及社会发展现状的认同程度和自豪感,是特定群体社会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其核心是民族自豪感。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蔡元培认为,个人的幸福在伦理上与国家的幸福是一致的。

  提升幸福指数必须兼顾GDP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世界价值研究机构曾经根据1998年人类发展报告中的54个国家和地区的1995年人均GDP(按购买力评价方法计算)与他们计算的幸福指数相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7,统计检验显著相关。这说明,尽管按人均GDP排序的结果和幸福指数的排序不完全一致,但从整体上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收入(表现为人均GDP或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人们所普遍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相对越高。人们在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还没有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就想通过追求精神生活的方式来提高幸福感,这种改善肯定是有限度的。也就是常说的“苦中作乐”。只有在物质生活的改善达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人们在增强自己的满足感方面,对物质条件的可依赖可能会减弱。而在生产力和人均收入还未充分发达的情况下,通过经济增长改善收入,仍是改善人们幸福程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幸福指数的讨论,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原有的发展模式的重新思考。仅仅以GDP指标来反映可持续发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背景下,福利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绿色GDP等这些同样也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智慧与成果,也成为我们在考虑可持续发展时的重要依据。

  要切实解决民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就业问题。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多数民众的心理感受和实际需求。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社会保障是指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向其成员提供保护。实事求是的讲,目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政府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仍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注重社会公平,兼顾不同利益需求,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