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文体新闻 正文
嘉荫两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
http://yichun.dbw.cn   2010-01-13 10:12:56

  一处旧石器遗址表明

  东北网伊春1月13日讯(李平记者王跃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市实地调查工作已于去年年底完成。日前记者从“市三普办”了解到,我市此次调查将森林工业遗产作为伊春林区“三普”重点,发现了许多极具保存和研究价值的工业遗产。此外,在我市嘉荫县发现了一处旧石器遗址,共获得石制品42件,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片等,初步推定距今约2万年,这就表明2万年前嘉荫一带的黑龙江流域就有人类活动。

  市文物管理站副站长万大勇向记者介绍,早在2001年4月,市文物管理站工作人员去嘉荫调查抗联文物时,听当地农民说保兴乡常兴屯一村民在自家房前的园子里捡到一块“斧子模样的石头”,很像“电视里看到的文物”。此情况引起了工作人员的兴趣,到该村民家中看到了一长约20厘米、宽约6厘米的石斧,制作非常精美。当时,并未具体推定出石斧距今的年代,现该石斧在市恐龙博物馆展出。

  2008年10月下旬,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伊春市文物管理站和嘉荫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调查队,对嘉荫县沿黑龙江右岸一带进行考查。有人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于汇历提起了在保兴乡捡到石斧的事情,于汇历专家饶有兴致地到该村民家园子里踏查,结果简直是天大的惊喜:有的石制品就暴露在地表上!

  发现旧石器遗址的常兴屯在嘉荫县城东南约25公里,东距黑龙江3公里。经勘察,这里属于黑龙江右岸第二级阶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漫坡状倾斜。遗址位于常兴屯南侧,地表为耕地,与黑龙江水面相对高度约80米。此种地层地貌应很适合古人类生产、狩猎、采集等等。

  此次调查发现石制品42件,其中地表采集27件,石制品的质料以浅黄色酸性火山岩为主,还有少量灰色次火山岩、安山岩等。石材质地坚硬且相对细腻,是制作石器比较理想的原料。石制品的类型包括砍砸器5件、大尖状器1件、刮削器7件、斧形器4件,还有一些石片等。 (下转第七版)其中有几件非常有代表性,如一大型尖状器,长24.5厘米,宽15厘米,厚5.2厘米。以略呈长方形的灰色次火山岩板状角砾制成,在相接的长短2个边单向打击修整,使夹角处形成一扁状锐尖,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左侧较长的刃缘上可见砍砸使用的痕迹,石片疤呈细碎多层叠压状说明这件大尖状器也可作砍砸器之用,表现了一器多用的特征;另外一砍砸器,长8.6厘米,宽17厘米,厚3.1厘米。质料为浅黄色火山岩石片,平面略呈钝角三角形,宽大于长,刃缘位于较长的底边,采用交互打击法修整,遗留有使用痕迹,柄部经过减薄修理;还有一斧形器,长19.5厘米,宽13.9厘米,厚5.2厘米。以浅黄色火山岩大石片制成,平面略呈梯形,长大于宽,刃部宽于柄部,器身较薄而平滑,柄部稍厚,刃缘略凸,采用交互打击法向两面修整;还有一边刃刮削器,长5.3厘米,宽6.6厘米,厚2.1厘米,以灰色火山岩石片制成,平面略呈梯形,打击台面小而平坦,台面角约100度,劈裂面光滑。石片多是锤击法产生的普通石片,长宽相若或长稍大于宽,台面多是打击台面,未见修理台面。

  据介绍,常兴屯旧石器遗址未发现陶片和细石器等遗物,根据地貌、地层情况以及石制品的特征初步确定该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估计其年代可能距今2万余年。常兴屯遗址石制品的文化特征,比黑龙江流域上游塔河十八站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石制品显得更加原始,并且在这里没有发现十八站遗址存在的长石叶以及间接打击法和压制法等石器加工技术,因此常兴屯遗址有可能比十八站遗址的年代更为古老,其更为准确的年代有待进一步发掘来确定。

  此次采集的这批器型古朴、加工痕迹清晰的打制石器,填补了我省东北部没有发现旧石器遗址的空白,为研究我国东北地区以及东北亚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和古人类的活动历史提供了新的材料和线索。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