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2月30日讯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王葱郁/文
2007年12月31日,国家发布限塑令,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限塑令”发布两周年之际,市中心区的塑料袋使用情况怎样?近日,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超市对塑料袋管理较为规范,而在农贸市场、小摊小贩那里则不同,免费超薄塑料袋依然泛滥。农贸市场:超薄塑料袋“死灰复燃”
讨价还价、称重、装袋。农贸市场内,把农副产品装进免费塑料袋已经成了最普通的交易环节之一,普通得甚至让人忽略。目前,“限塑令”对农贸市场、流动摊位,以及小商品市场来说几乎就是一纸空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摊贩提供的免费塑料袋大多是被明令禁止的超薄塑料袋。
在农贸市场,记者看到,买菜的主妇们依然是手提多个花花绿绿的塑料袋。大部分副食品摊位都预备了大量的塑料袋,如果顾客带着包,摊主就把菜、肉等装在大小合适的塑料袋里,然后放进顾客自带的包中。如果见到常来买菜的熟客,一些热心的摊主担心一个塑料袋承受不住重量,还会主动多套上一两个。遇到买菜较多的顾客,除把菜包好外,摊主还要给顾客一个大点儿的袋子提着。这些五颜六色的免费塑料袋大都是不符合标准的超薄产品。
市民徐女士提了一袋刚买好的菜,她是下班顺便过来的,没有带环保袋。徐女士说,“限塑令”刚刚实施的时候,自己开始用环保袋,但遇到免费的塑料袋,她也不会拒绝。“总怕水果、蔬菜弄脏了自己的环保袋,回去还要洗,反正菜市场的袋子也不要钱。”时间一长,徐女士就不大随身带环保袋了,麻烦,放在拎兜里还占地方。
在农贸市场卖菜的王女士说,每做成一单生意她都要送上一个或多个塑料袋,成本由自己来承担,“先不说蔬菜零散没塑料袋不好拿,向顾客要袋子钱,人家都不乐意,别的摊子都不收钱,我收钱的话我的生意就会受影响。”“限塑令”在这里也曾有过约束力,“限塑令”刚实施时,她使用8分或1毛钱一个的可降解塑料袋,那时做生意向顾客要袋子钱顾客不高兴,不要的话,自己又得掏腰包,不划算。现在,她又用上了3分多钱一个的普通袋子,即便这样,她每天也要为此支付10元钱左右。在一些居民区附近的露天小市场、私营小超市,提供免费塑料袋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超市:塑料袋使用量降五成
与农贸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超市的塑料袋使用量逐渐减少。据了解,目前几家超市使用的塑料袋均为可降解的环保袋,每个价格为2角到几角不等。
记者在一超市出口处观察发现,有一半以上顾客用自己带的袋子装物品。自从超市的塑料袋开始收钱,在伊春区居住的王大娘就改用自己的布袋子,她说:“一个袋子2毛钱,能省就省了。”
据超市的工作人员介绍,实行收费后,大部分消费者已经形成了重复使用购物袋的习惯,老年人大多从家里带包过来,年轻的上班族买的东西如果不多,也会放到包里,有的干脆用手拿着走。不过令人尴尬的是,虽然超市的塑料袋收费了,但超市里的连卷预包装袋消耗倒是大大增多。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顾客,大多数人表示平时购物基本都会带购物袋,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接受有偿使用。“限塑”为何有禁不止
“限塑令”明文规定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在0.025毫米以下的塑料袋。
对于塑料袋市场的乱象,已从事该行业多年的赵先生告诉记者,市场有需求,暂时又找不到很好的替代品,这是塑料袋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虽然现在有了无纺布袋和纸袋等替代品,但还是不如塑料袋方便。比如买菜、买肉时需要分类包装,只用布袋难以解决问题。再有,尽管国家已出台相关措施,但仍有不少厂家在生产不合格塑料袋,与环保袋相比,超薄塑料袋的成本极低,在塑料袋销售中占据了主流位置,通过批发商将产品输送到各地零售市场。市场上的超薄塑料袋是加工厂用回收的废旧塑料制造的“有毒袋”,很不卫生,尤其是那些五颜六色的薄塑料袋更是不宜装食品,因为这些袋子在生产过程中都添加了有害物质。超薄塑料袋成本低,与环保塑料袋的批发价格相差很大。以不印花的中等大小塑料袋为例,环保产品的批发价约为0.1元一个,而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只要0.03元左右。他还根据经验告诉记者,环保塑料袋较一般塑料袋厚,手摸有润滑感,成打放在一起时,透光看上去呈乳白色。市民一般通过厚度来判断真伪,但不能说塑料袋越厚就越好。赵先生认为“限塑令”能够在超市取得较好的效果,是因为他们可以将使用塑料袋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而集贸市场则难以做到,“限塑”效果自然会打折扣。“限塑”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项公共环保政策,“限塑令”要想真正取得成效,并非易事,它需要内外两种力量,一种来自市民的自主环保意识,一种来自外部监管,二者缺一不可。
目前来看,市民的环保意识已初步建立,“绿色”、“节能”已成为不少人口中的流行词。不过不得不承认,很多人的行动往往比意识慢半拍,在“免费”二字面前,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环保意识很容易被心底小小的“贪念”所打倒。菜商感慨“向顾客要袋子钱,人家都不乐意”,就很说明问题。菜商要招揽顾客,市民又不愿为塑料袋额外付款,免费送塑料袋俨然成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实。看来,在不少人物质生活水平尚不高的当下,短期内单靠市民提高环保意识、实行自我约束实在是个漫长的过程。事实已经证明,只要管理严格、规范,“限塑”完全可以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这就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从源头上取缔生产劣质塑料袋的非法企业;开发研制生产可替代的产品;引导消费者改变习惯,支持环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