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化石猎人”在行动
http://yichun.dbw.cn   2009-12-30 14:43:42

  东北网伊春12月30日讯林城晚报提供记者王跃东/文

  采访陈钊,记者问:“像你这样的采集、收藏化石的爱好者,我们怎么称呼你呢?能叫化石收藏者吗?或是古生物研究者,或是专家......”

  “化石猎人!我们有专门的俱乐部、网站、QQ群,别人都称我们是‘化石猎人’。”

  怎么样,“化石猎人”,名字够“雷人”吧。一见钟情

  谈起化石,陈钊神采飞扬。“我与化石结缘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但‘见面’后,立即就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2005年,34岁的陈钊浏览“化石网”,被网站中的内容一下子吸引住了。比如“三叶虫”化石,是海洋古生物,生活于寒武纪。寒武纪,距今约5.4亿至5.1亿年,是现代生物的开始阶段,是地球上现代生命开始出现、发展的时期。寒武纪,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因为距离我们现在太遥远,大多数人在文学创作时喜欢将它理解为“天长地久”……

  新颖的内容彻底激发了陈钊的激情,此后,他成了“化石网”的网虫,掌握有关化石的知识,并加入了化石猎人的QQ群,认识了很多化石高产区的好友,有甘肃的、贵州的、山东的等等。大家经常在线交流,探讨问题,并向资深“猎人”学习。之后,陈钊开始从“猎友”手中购买或接受赠送的化石收藏,时常与他们互相比较,共同鉴赏,还经常外出采集化石,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化石猎人”。一世情缘

  陈钊在市恐龙博物馆工作,家住普新小区,家里随处可见化石或与化石有关的东西。“爱好上研究化石,我真是很幸运。”陈钊有些得意,“它就是我的全部爱好”。成为“猎人”后一有机会,就会向身边的人展示自己的成果,讲述生物的进化。2005年,两位分别来自山东、河北的“猎友”来到伊春采风,陈钊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观赏了“神州第一龙”恐龙化石。两位“猎友”回去后,在QQ群里贴了许多伊春的照片,青山碧水的美景,难得一见的恐龙化石,引起“猎友”强烈反响。从此,陈钊在“猎友”中的地位陡升,一年后在化石网论坛上被晋升为金牌会员。

  陈钊的妻子来自新疆伊犁。2007年7月,陈钊陪妻子回娘家,听人说在附近的山上有像牛角一样的东西,他眼睛一亮,心里琢磨很有可能是化石,决定去看看。经过艰苦跋涉,陈钊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满是惊喜:那些所谓像牛角一样的东西竟然是珊瑚化石(距今2.3亿年前),有几百块之多。

  当时,全国化石网爱好者俱乐部在南京举行活动,陈钊身在新疆而错过了这次盛会。得到珊瑚化石后,他给俱乐部寄去了100多块,参加活动人员,每人一块,留作纪念。这个举动令“猎友”们感激不已。

  之后,陈钊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猎石”行动。这次活动,汇集了天津、北京、黑龙江等地共10名化石猎人,陈钊是唯一一名来自于黑龙江的“猎人”。活动从保定出发,驱车到荆轲的故乡——易县,开始“猎石”之旅。结果可想而知,又是一次大丰收,别的不说,“猎友”们在易水孔山上收获到了寒武纪三叶虫化石,弥足珍贵。

  在伊春,陈钊是一个孤独的“猎者”,他还没有在周围找到“猎友”,哪怕有一点点“猎趣”的人。平时的业余时间,陈钊独自一人上山下河,用他的话说是“苦难无人分担,幸福无人分享”。

  “苦难无人分担”,自然是“狩猎”时,跋涉、野外生存、负重、安全等等。“人多的地方难有化石”,这是粗浅的道理,在野外作业,帐篷、睡袋、背包一应俱全,而且不可预知的危险,再加上孤独感,真是苦上加苦。

  “幸福无人分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早期,陈钊在嘉荫乌云江边和东升汤旺河边,发现了硅化木化石、树叶化石、叶肢介化石和玛瑙石、蜡石等奇石。2006年夏天,他在嘉荫黑龙江边发现了古人类石斧和刮削器,还有几十片陶片。这些器具是3000——4000年以前古人类使用的,这就证明当时在我市境内的黑龙江流域,就有人类活动。“当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因为这些文物在伊春非常少见,能为家乡古人类史的研究做出些贡献,是多么自豪的一件事呀!”接着陈钊话锋一转,“可在当时,周围没有人,只有自己来享受喜悦,回来后,我第一时间将结果发布在论坛上,与全国化石猎人分享。”

  陈钊说,他认为与化石有关就是与幸福有关,他注定和化石有解不开的一世情缘。一往情深

  上图陈钊在野外“淘宝”。

  “其实,每一块化石都记录着化石猎人艰辛经历,再加上非常好的运气。除了鸿运当头,成就化石猎人功绩的还需要正确的地点与正确的时间。”陈钊解释说,所谓正确的地点,是要去对采集地点。一般来说,在断崖、冲沟、山坡、荒漠等地方,比较容易发现化石。因为这些地方植被很少,化石很容易在地表上暴露出来。而正确的时间,这就需要利用一些自然因素了,戈壁沙漠风暴后、小丘陵大雨后、丘陵小型滑坡后等等,都是寻找化石的最佳时机。

  陈钊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闲暇之余,他会给孩子介绍一些古生物知识。一次他到学校接孩子,在学校收发室里看到了墙上的化石挂图,有菊石、三叶虫化石等,“孩子就是未来,让他们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将来一定有益处的。”陈钊很兴奋。

陈钊对他现有的化石如数家珍:三叶虫化石有10种,王冠虫、沟通虫、蝙蝠虫、莱德利基虫、德氏虫、毛屯虫、球接子等;辽西化石,狼鳍鱼、蚊子、三尾蜉蝣、蜘蛛、蛉、硅化木等,全部为白垩纪早期化石;新疆化石,笛管珊瑚、单体珊瑚、菊石、贝类等全部为泥盆纪化石。此外还有二叠纪的石燕,三叠纪的贵州龙,三四纪的螃蟹和海星,1800万年前的鱼和植物化石,白垩纪的鳞齿鱼和泥盆纪的马达加斯加菊石等。

  上图艰苦的寻宝。一帘幽梦

  就如同一位美食家希望尝遍天下美食一样,化石猎人的梦想就是尽量多的采集、拥有化石。谈到近期的打算,陈钊说,一是在明年夏天,最好能完成黑龙江嘉荫段的徒步踏查,进一步了解家乡古人类文化,采集古人类遗留的器具,为将来论证我市区域内古人类的详细情况做准备;再是将他现掌握的有关于化石的知识和化石的图片整理好,最好能到学校向学生们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增加大家对古生物学和地质地层学的兴趣。

  在“化石猎人”的QQ群里,陈钊的网名叫“萨满”,“萨满”最羡慕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山东的“左山岭”,该“猎友”2007年在山东临沂发现了世界上没有发现过的两种三叶虫化石,现在正在申请通过鉴定,如果通过鉴定,这两种三叶虫化石将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是多么高的荣誉呀!今后的古生物学中,他的名字将永载史册。”还有一个网名叫“7+2”,是北京的一位记者。所谓“7+2”,就是他采集化石的足迹到过世界上的七大洲的最高峰和地球南北两个极点,收获自然丰厚,这让“萨满”羡慕不已。

  由于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野外采集化石,陈钊常被野外的迷人景色所陶醉。“如果伊春能开发一种‘探险游’,效果一定能不错。”陈钊说,“这种旅游主要以野外生存为主,采集野菜、蘑菇、山特产,挖掘化石等。我在嘉荫黑龙江流域已经发现了许多三四纪的树叶化石,针阔叶都有,有十几种之多。如果在那里开发‘探险游’,会多么诱人呀!”

陈钊还有一个心愿,就是能在我市境内采集到鱼化石。据说曾有人在嘉荫白头山上采集到了鱼化石,他也去过多次,但由于范围太大,始终没有收获。“以后我还要去,还要找,直到找到为止。”陈钊很有信心。

  上图谱为陈钊在向记者介绍他的宝贝。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