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2月24日讯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王跃东/文
按照国务院部署,近两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这次普查,依照国家文物局的精神,将工业遗产及其他文化遗产品类收入普查范围之内。记者从市文物管理站了解到,我市在调查之前就制定了把森林工业遗产作为伊春林区地区“三普”重点之一列入计划中。由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二次文物普查当中,我市的古代历史遗迹调查的比较细致,因此这次普查,古代历史遗迹的发现并不多,而由于我市近几十年主要从事森林工业生产的特殊原因,林业生产工业遗产很多。市文物管理站副站长万大勇作为参加这次文物普查的一员,在这次文物普查工作实践中,对地方特殊行业企业遗产的调查有一些体会。日前,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万大勇介绍说,工业遗产作为城市近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是“阅读城市”的重要物质依托。认定和保存有价值、有特点的工业遗产,并加以合理利用,对于维护城市历史风貌、改变“千篇一律”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市已经从国家的木材生产基地转变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切实保护好现有的工业遗产,为我市的旅游增加新亮点,增加旅游的宽度和广度,增加文化内涵,更显得意义非凡。
在此次文物普查中,除去一些我市林业生产的工业遗产,还有一些是日寇侵华遗留的工农业遗产。如何看待这部分工业遗产呢?万大勇讲,日本侵略者留下的工农业遗产及一些技术是日寇侵略的罪证,能证明日寇的目的是为了永久占据中国这块土地,这些技术同时也凝聚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目前保护这些遗产的形势十分严峻,随时都有被破坏甚至毁灭的危险。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在今年上半年的普查中,在南岔桦阳铁路线段有一处日寇当年修建的桥头堡还在,可到了10月,这个十分珍贵的日寇侵华罪证却荡然无存了。上半年在汤旺河林业局调查时见到两个曾为装卸木材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型龙门吊车,并当时就作为重要的调查对象而记录在册,同样在10月,两架反映林业生产沿革的宝贵文物已不见踪影。
万大勇向记者主要介绍了此次普查中我市具有保护价值的林业生产工业遗产有60多处,日寇遗留工农业遗产有30多处。由于篇幅所限,下面例举的只是其中的一少部分:
伊春木材综合加工厂遗址:伊春木材综合加工厂遗址位于伊春区制材街,1949年建厂,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拥有1.5公里铁路专用线,生产旺盛期年产10万立方米锯材,3500万吨纸浆。1961年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曾到该厂视察。现院内大部分厂房已拆除,仅有原动力车间、仓库房址、铁路专用线、几架扒杆机等仍存。该厂是我市林业开发、生产早期建设的大型木材加工企业之一,具有比较重要的文物价值。
铁力大二火锯遗址:位于原铁力林业局加工厂院内,1936年,日本侵略者开始在此建立火锯厂,有工人110多人,分原木、锯木、板院三个车间,“总柜”设在长春。1941年夏,该厂正式开锯生产,到1945年间,约10万立方米红松板方材从这里运到日本国。原厂房均已被拆除,现只有一烟囱水泥基座,高6米,直径约3米,是日本侵略者为掠夺我森林木材资源的实物罪证。
铁力营林署贮木场遗址:遗址位于原铁力林业局贮木加工厂院内,1936年,日本侵略者在此建立营林署贮木场,原设备等大多已拆除,仅剩一段约300米铁路线和一个绞盘机房底座(上边的房子是后来改建的)。
铁力营林署办公处遗址:位于铁力市区内铁力林业局修配厂西南侧。1934年,日本侵略者在铁力建立营林署,专门负责木材采伐、生产、运输。1936年,他们把森林铁路专线一直修到现在的五花,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在小兴安岭南部大肆掠夺我森林等资源,在现铁力一带建立了许多用于木材生产与运输的设施。现该营林署旧址所用房屋仍存。
泥河森林铁路车站遗址:位于铁力林业局泥河农场公路东侧,1964年修建该线森林铁路,为铁力林业局木材生产开发早期森林铁路木材运输阶段所使用的车站房址。该站是此沿线中的一个大站,附有加水设施、掉头专线(三角线)、编组线等。1990年该铁路线废止并拆除。该遗址为研究我国早期林业生产方式留下了宝贵实物例证,对研究小兴安岭林业生产沿革有重要意义。此外对开展开发工业遗产旅游也有重要价值。
铁力林业局鹿鸣林场太平“义勇队开拓团”遗址:位于铁力林业局鹿鸣林场北5公里路西,西南距铁力城区约50公里。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从本国征召14——19岁青少年到我国东北举办“满蒙开拓青年义勇队训练所”,是日本帝国主义打着移民旗号,实则准备关东军后备兵源的一种移民形式。铁骊训练所是我国东北同类训练所中最大的一个,而太平义勇队开拓团则是铁骊训练所训练期满的某中队转到此地进行林业开发建设的团体,称为林业开拓团,人数200多人。其主要任务是砍伐森林和防范抗联活动。遗址现存近正方形,高约2米的围墙,周长787米,内有房屋废墟6处,先后出土过枪支、弹药、林业农业生产工具和日用品多件。该遗址是日本侵略者留下的一处实物罪证,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重要意义。
南岔东洋火锯厂遗址:位于南岔区原百货站院内,俗称“东火锯”。1943年,日本大连东洋株式会社在此建立火锯厂,1944年4月正式投产,工人326人,设备为跑车带锯3台,小带锯10台,圆锯、截锯各1台,锅炉3台,英国造400马力大车1台,专用铁路线两条,近800延长米。日产成材150立方米,产材全部供日军侵华所用。1945年8月停产。现该厂地上所有厂房、设施均已拆毁,仅存地下水泥基础大致完好。
浩良河西山洞水利灌溉工程设施:位于南岔区浩良河镇西2公里,1940年日寇开始筹建至1945年完工。主体工程是将一座山峰北面的浩良河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山洞引向山峰南面的灌溉渠,引水洞长38米,直径3.5米。当时对抓来的劳工不发薪水,只发给鸦片强制劳工吸食,使劳工们的身体遭到严重摧残,5年间为修筑此工程,不计其数的中国民工死在工地上。日寇是用大批中国劳工的鲜活生命,换来了1945年5月山洞的正式通水。该设施遗址是一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恶历史见证。
翠峦河木材流送分流出河坝遗址:位于翠峦区政府西北2公里,1943年,日寇利用河流运送木材,在此处开掘人工河,木材通过此人工河后打捞上岸。2009年8月,因通往兴安湖水库公路拓宽,原一部分水坝被埋公路下,现地面仅存U形水泥坝体一处,长30米,高3米,厚40厘米。
南岔木材水解厂遗址:遗址位于南岔区火车站西北1公里。该厂始建于1958年,是以林化、木材加工、人造板、家具生产为主的国有大型一类企业。厂区占地面积17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亿元。1992年被国家经贸部授予自由进出口权。工厂分为工业生产、基本建设、多种经营、文教卫生四个系统。主要生产设备及能力为生产等内锯材16万立方米,中密度板5万立方米,甲醛3000吨,硬质纤维板8000吨,家具4万件,酒精3万吨,活性炭150吨,50度白酒800吨,细木工板500立方米,还有建筑涂料、红砖、印刷制品、氧气等产品。另有自备电厂、自备水源、机修分厂、建筑安装公司、三个企办农场,耕地面积7500亩,以及30多个集体厂店。1958年至1984年,每年完成锯材20万——30多万立方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木材资源枯竭,工厂被迫停产,现厂房其中一部分已损坏。该遗址是我国林业开发生产综合加工历史沿革的缩影,为后人对该时期我国林业开发生产沿革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新青木材综合加工厂纤维板车间厂房旧址:位于新青区中央大街东尽头,政府办公楼东200米,东临新青林业局贮木场。1967年该厂动工兴建,1974年正式投产,该车间有正式职工366人,合同工64人,青年99人,有固定资产11603421元。整体设备、流水线由德国进口。按设计能力年产15000吨硬质纤维板,1983年年产17610吨。至1985年末,纤维板缴库110241吨,销售69485吨。1994年该厂因破产停产。该厂房车间内部设备已无存,厂房已出售。该厂当年是伊春木材综合利用重要企业之一,为当时伊春一家最大规模的纤维板生产企业。
上甘岭林业局贮木场旧址:位于上甘岭区红山镇东侧,原上甘岭林业局贮木场院内。上甘岭林业局贮木场建于1953年,按林业部统一编号,为一三一贮木场。1953年,贮木场占地54万平方米,楞区面积8.5万平方米。1964年,由原来1957年的柴油绞盘机改用电动绞盘机。每台装车机装车量为10662立方米。架杆绞盘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我市各林业局贮木厂所普遍使用,为伊春市的木材生产运输承担过重要使命。但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此设施均被废弃。上甘岭林业局贮木厂所遗留的架杆绞盘机已显得十分珍贵。
乌马河翠岭森林铁路车站旧址:位于翠岭经营所,该车站于1952年7月开通,新站全程17公里,钢轨型号分别是11、12、15公斤,机车以外燃蒸汽机车为主,型号分别是7.5吨、18吨、28吨。牵引轻重型台板车进行木材、客货运输。日木材运输6个车次,客运(202、201)一对次。建筑现在保存基本完好,为砖瓦结构。局部砖瓦略有损坏。该旧址是原乌敏河林业局运输木材森林铁路一处附属设备,当年这条铁路线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抗美援朝提供过大量木材。1975年该铁路线停止使用,改为汽运。
红星林业局北京林学院教学实验林场旧址:位于红旗林场,始建于1958年,当时是北京林学院红旗教学实验林场。1966年撤销,移交红星林业局,并改名为红旗林场,1972年变为主伐林场。当时林场居民有310户、1540多人,现有居民300多人。该旧址建筑长30米,宽7米、面积为210平方米,现已闲置。当时该学院在此培养出了大量的林业人才,为林区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上图铁力营林署办公处。
上图泥河森铁火车站。
上图带岭永翠河铁路桥桥墩(日本人修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