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飞雪飘飘冬至到 数着九九过寒冬
http://yichun.dbw.cn   2009-12-24 10:08:27

  东北网伊春12月24日讯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崔蕊/文

  一年当中,总有那么一天,早归的太阳把白昼缩得很短,迫不及待登场的星星,把黑夜拉得很长。在仲冬之月,地球的北半部,冬至这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出现的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到了冬至节气,公历的一年就要结束了,新一年来临的时候,首先迎接我们的是小寒,顾名思义,天气会一天比一天更加寒冷。三九严寒天气冷

  作为对寒冬的记时方法,我国民间将冬至后的81天划分为9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为9天,称作“冬九九”,也就是常说的数九寒天。其中,每年冬至后的第19天至27天称为“三九”。一年中,冬至这天白昼最短,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最小,地面得到太阳热量最少。应该说最冷在冬至了,但是事实却不然,却是“冷在三九”。

  气象专家介绍,地面的气温冷暖,不仅是受太阳光线照射强弱的影响,而且还与地面散热有关。由于夏至以后,昼长夜短,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较大,地面获得的热量最多,而且夜间散热较少,使地面的热量储存逐渐增多,到了冬至,虽然太阳照射时间较短,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最小,但是地面在夏秋储存的热量还可以补充,所以天气不见得很冷。到了“三九”,由于地面接受太阳热量较少,使夜间散热超过白天所吸收的热量,这时地面储存的热量已耗尽,由于热量入不敷出,造成地面温度逐渐下降,天气越来越冷。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变得严寒了。因此,“三九”天气最寒冷。

  根据我市多年的气象资料显示,我市历年来的最低温度都出现在元旦前后,也就是每年冬至过后,天气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冬至后,我市的低温天气多,寒风刺骨,最低气温一般持续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进入三九天,最低气温可持续在零下32摄氏度左右,个别时候气温可达到零下34——36摄氏度。气象资料显示,2006年1月19日早晨6时55分,我市气温达到零下38摄氏度,地面温度也接近零下38摄氏度,2001年冬天,我市曾经出现过零下42摄氏度的最低气温,但近几年来,受全球气温变暖的影响,零下42摄氏度的天气一直没出现过。

  歌谣这样唱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过后,进入“数九”时节。冬至是数九寒天的第一天。数九天近三个月,正是一个由冬寒到春暖的渐变过程。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

  我市处在小兴安岭腹地,冬季比较漫长,气温回暖慢,所以还达不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那么快。每年的2——3月,我市依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景,直到3月末,大河才苏醒,有解冻的迹象,真正的河开,也要4月份。飞雪飘飘寒意浓

  近几天,市民明显感觉到我市气温骤然下降,外出的人们带上了围巾和帽子,羽绒服、棉大衣成了出门的必需品,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和频繁光顾的雪花让林城的冬季寒意更浓,滑雪、抽冰尜等这些冬天里特有的运动火热了林城,几家滑雪场相继开门纳客。

  近几日的清晨,市民会发现,外面经常是雾蒙蒙的一片。专家介绍,雾的产生是因为天气越来越冷,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得地面温度下降,同时会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下来。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层是相当潮湿的,当它冷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如果近地面空气层里的小水滴多了,阻碍了人们视线时,就形成了雾。记者在气象部门了解到,近日我市地面温度低,降雪相对频繁,水汽充足,白天温度相对夜晚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间,温度下降了,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就减少了,如果那时空气湿度大,就会使一部分水汽凝结成为雾。这样的天气里,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更要注意,由于气温骤降,人体要慢慢适应外部环境,患有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的人能明显感觉到不舒服。冬至习俗各不同

  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在冬至这一天,南方人有吃汤圆,北方人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要吃点儿饺子,就不会冻掉耳朵了。可是吃饺子和冻耳朵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有这样一个传说:古代医圣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时恰逢大雪纷飞的寒冬,一路上发现许多百姓冻烂了耳朵,他就用驱寒活血的药材搅拌在肉馅里,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状,热汤煮熟后施舍给冻伤的灾民。这种最初叫做“捏冻耳朵”的食物后来被命名为饺子。“吃了饺子不怕冻”,仿佛童话里的情节,却体现出古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依然存留的美好愿望。

  上图为大雪过后,冬韵更浓。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