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2月11日讯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刘莹/文
20多年前山口百惠主演的《血疑》曾经风靡全国,人们不仅为剧中女主角的不幸遭遇扼腕惋惜,同时也让人们了解了一种疾病——白血病。
白血病,俗称“血癌”。195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多纳尔·托玛斯发现正常人的骨髓移植到病人体内,可以治疗造血功能障碍。这一技术的发现,使多纳尔·托玛斯荣获了诺贝尔奖,也使成千上万白血病患者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
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件造福他人又无损健康的事,但是在向人们宣传动员时,却经常会遇到一些阻力,这种阻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不了解从而产生的顾虑。有的人以为捐献需要钻骨头,很害怕;有的人担心捐献会影响身体健康;还有的人担心在捐献的过程中会感染疾病……正是这些误解令爱心的脚步举步维艰。事实上,捐献造血干细胞并非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可怕,其实是一件简单而又安全的事。日前,记者就一些群众比较关心的造血干细胞捐献问题采访了市中心血站的专家。为等“髓”者送去希望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400万名患者等待着骨髓移植。病人同胞间骨髓干细胞配型相合的可能性为1/4,而非血缘关系为1/5000-1/10000,对于一些罕见的HLA类型的患者,配型成功的几率甚至为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而就我国目前现状来说,眼下大部分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致使高相合率人群减少,移植则主要依靠在非血缘关系供者中寻找相合者。
为了给需要移植的患者提供更多生的希望,2001年,中国红十字会启动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简称“中华骨髓库”)的建设,并在各省都建有分库,目前入库志愿者将近84万人,已有1000多名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为血液病患者种下了生命的希望。我市已采集样本1191份
从上述介绍不难看出,目前随着人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其中,那么我市又是从何时开始采集造血干细胞,目前情况如何呢?
日前,记者在市中心血站了解到,我市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是从2006年6月正式开始的,截至目前,我市共有1191名志愿者捐献了血样,血样已全部进入中华骨髓库。
据市中心血站站长王珏龙介绍,开始时由于大家误解比较多,我市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开展得并不好。为了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该站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散发宣传资料、演讲等方式向大家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好处。随着市民认识的逐渐加深,从2007年开始,我市每年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开始明显增加,越来越多的市民积极参与捐髓事业,用自己的爱心点亮生命。造血干细胞可治多病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了解到,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作用可真是不小。
王站长告诉记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它可治疗恶性血液病,部分恶性肿瘤,部分遗传性疾病等75种致死性疾病。其中包括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干细胞疾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淋巴增殖性疾病、巨噬细胞疾病、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组织细胞疾病、遗传性红细胞疾病、遗传性免疫系统疾病、遗传性血小板疾病、浆细胞疾病、地中海贫血、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急性放射病等。因为有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世界各地成千上万患有以上疾病的患者,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献髓不用“钻骨取髓”
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眼下大多数市民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但仍有很多人对于捐献骨髓心存顾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会把捐献骨髓与抽骨髓等同起来。针对人们认识上的这个误区,王站长指出,其实捐献骨髓和献血一样,并不可怕。
王站长告诉记者,很多人对于献髓有着误解,认为骨髓提供者会被医生用器械从脊骨中抽取脊髓,事实并非如此。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淋巴瘤等患者所需要移植的是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一般造血干细胞来源于三个渠道:骨髓造血干细胞、外周造血干细胞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
王站长说,过去患者的移植采用的是骨髓造血干细胞,要在局部麻醉下,医生在供者的髂骨部位穿刺采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然而近10年来,这种方式已经很少采用。现在我市的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捐献,采用的是外周造血干细胞的采集。这种方法类似于献血,是给捐献者注射动员剂,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地动员骨髓和其他部位的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外周血液中去,捐献者的血液通过血细胞分离机从外周血中提取100毫升造血干细胞,其余的血液仍输回体内。由于进出平衡,对供者绝对安全,这种方式志愿者不需要麻醉和住院,也没有痛苦。献髓不会影响健康
捐髓会不会对志愿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呢?
王站长告诉记者,献髓绝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他说,人体血液中有多种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它们都是有寿命的,多则120天,少则36小时,不断新陈代谢。它们均来自于一种始祖细胞,即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的能力,可分化生成各种血细胞。造血干细胞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一周内,血液中各种成分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干细胞的造血能力极强,如果只保留总量的1/10就能完成正常的造血功能。志愿者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只占人体造血干细胞总量的1/100,在完成采集后,供者的造血干细胞会迅速增殖,在一两周内完全恢复,所以少量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是没有影响的。
对于一些人对动员剂和感染疾病的顾虑,王站长说,这种顾虑大可不必。他告诉记者,目前使用的细胞动员剂是“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除能增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外,还有辅助心脏功能等作用。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国际上的报道,至今还没有发现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副作用。而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机构都必须是经中华骨髓库专家委员会审定的机构,整个采取过程中所用的器材都经过严格消毒,并一次性使用,确保捐献者的安全。“捐献干细胞既无碍健康,也没有危险,只需您付出一点勇气。”王站长说。“生命承诺”务必遵守
如果您适龄、身体健康、志愿捐献骨髓,可以拨打中华骨髓库伊春分库的热线电话0458——3763720报名,并填写志愿捐献书及相关表格。
王站长告诉记者,志愿者报名后并不是马上就要捐献造血干细胞,而是在献血的同时留取5毫升血液,骨髓库的工作人员进行HLA分型检验,数据储存到全国捐献者资料库备查。当某一位患者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时,由移植中心将患者的HLA分型数据传送到资料库,如果检索结果得知志愿者的HLA正好与患者吻合时,工作人员再通知志愿者做捐献的准备。这个过程可能很短,也可能要等若干年,大部分志愿者可能都没有捐献的机会。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个人资料,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保证绝对保密,仅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
王站长强调说,志愿者填写捐献书实际上是一份“生命的承诺”,一定要深入了解,深思熟虑下定决心后再作决定,而且最好在决定前做通家人的工作,一旦填写了就不要反悔。特别是配型初步成功,工作人员与你再次确认,并进入高分辨检测阶段后,一定要务必遵守承诺。因为,患者此时的希望已经全部在你的身上,时间上已不可能再去找第二个捐献者。甚至有的患者为准备移植已经进行大剂量的放疗和化疗,丧失了造血能力,此期间若你终止捐献,再临时寻找配型相合者已来不及,患者将有生命危险。事实上,前几年国内其他城市也曾发生过志愿者临时变卦,最后导致患者死亡的例子。生命经不起玩笑,经不起草率决定的折腾。
王站长也指出,为了便于及时联系,捐献者填写登记表时,一定要再填写两位不同住址的亲属或朋友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万一联系不上你,而患者又急需捐献时,可通过另外渠道及时找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