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2月4日讯
早就听说伊春乌云河有个神秘的船棺洞穴,而在小兴安岭恐龙博物馆也亲眼看见过这口船棺,记者对出土船棺的乌云河船棺洞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直想去探索。11月27日,记者一行冒着零下29摄氏度的严寒来到乌伊岭林业局,前去探访该洞穴。
据了解,乌云河船棺洞穴最早发现在1985年7月初,汤旺河林业局第十林场工人董树江上山,在距场东北25公里左右处(清朝这里是毕刺尔路协领衙门管辖区域的中心地段,当时鄂伦春人长期游猎栖息的地方),他无意中发现在一座高百余米的峭壁中部有一天然形成的洞穴,距地面高约50多米,洞深6米,洞内在3米处拐90度弯,洞口至拐弯处放有一口船形棺木。 同年8月,伊春市文物站考察组工作人员专程到乌云河船棺洞穴考察勘测,发现船棺呈槽形,用红松木砍制而成,均为6厘米厚,独板,内侧砍制时留下的鱼鳞纹清晰可见,外侧经水冲刷平滑可见树的年轮。一端曾被山火烧焦,船棺全长280厘米,中间宽80厘米,尾宽60厘米,中间深62厘米,两端深52厘米。发现桦树皮棺盖时它已残破不成形,当时应该为大张桦树皮盖在棺上为盖。
当时棺内有一具男性骨架,头骨已失。棺内的文物有50多件,主要有铁甲片及铁甲衬衣、皮上衣、狍皮褥子、箭囊、佩刀、渔具、铜管、鹿茸、骨箭头,铁箭头、骨扣、铁棺钉、木棺钉、磨石、钦佩环、铁镊子、铜佩环、铁环、鹿角、骨锥,以及飞鸣镝、骨器、石器、佩刀环、桦皮箩筐(装物用)、腰带(成节,每节皮外包铁皮,节之间用铁环连接)等物品。工作人员费尽周折将“船形棺”运回,该棺现存在恐龙博物馆,已经成为我市恐龙博物馆中保存的珍贵的历史文物遗存。
根据棺盖用桦皮,随葬品中的皮衣、皮褥等来看,墓主人应该是鄂伦春族。由木船、渔具、鹿茸、骨器、箭杆等推断,墓主人在生前以渔猎为生。利用使用过的木船做棺,用桦树皮做盖的这种洞穴葬式,在我国东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铁甲片等上都有断了的皮条,说明是使用过的,而甲衬的细布衣袖又是马蹄袖,这样的物品在鄂伦春族生活当中并不是司空见惯的,因此,墓主人不是一个普通的鄂伦春人,或者是鄂伦春某部族的头领,或者是往来于部族与内地之间的对部族有过显赫贡献的功臣。
据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考证,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古代墓葬形式之一的船棺葬,在东北从未发现,此种船棺葬为迄今仅见的一例。墓主人系鄂伦春族的一位头人,生活的年代约在清初。其所用的铁甲衣、腰带及铜管,都不是自制之物,可能为清朝毕刺尔路协领衙门官员的馈赠或交换所得。这些文物是研究鄂伦春族的分布、生活习俗及其与内地关系的珍贵实物资料。
11月27日上午11时,在乌伊岭林业局宣传部长李宪岭和向导、乌伊岭林业局森调队的老祝等人陪伴下,记者一行人分别乘坐勇士越野车和三菱越野车向乌云河船棺洞驶去。途中经过永胜林场时,向导老祝指着林场说:“这里曾留下过抗联的足迹,以前还曾有个苏式木刻楞房子,是抗联的营地,李敏还到这里寻访过。”
过了英雄岭后,道路变成了农村的机耕路,难走起来,汽车只能沿着田边“大轱辘”轧过的简易路往前开,身子不时地被颠簸起来。由于气温低,汽车的风挡玻璃上了一层霜,司机不时地往下刮霜。行驶近两个小时后,路也到了尽头,终于有几个草房进入视野,向导老祝说那就是灯照村。汽车从大地里向草房开去,在经过一个豆秸堆时,看见两只野鸡正在那里啄食,直到汽车走到它们跟前才飞掉。灯照村是个自然村,依山傍水,只有4户人家,都是以种地和放羊为生的农民。最为神奇的是村中一条沟中的一洼温泉水,无论外面天气多么寒冷,这个温泉都不会结冰,水质清澈甘甜无比。 已经是下午1时多了,宣传部李部长提议大家吃完饭再上山。一位放羊的妇女得知一行人的来意后,热心地把人们让到她的家中,几个人就站在她家里将带来的面包拿出来,就着香肠和咸菜吃了起来,那位妇女还点着了炉子给大家取暖。大家简单地吃完后,听向导老祝说“我们还需要翻过3座山,要走40分钟的路程,才能到达船棺洞的对面山上”,人们立即整理行装出发。一行人踏着足有30厘米深的积雪,经过近1个小时的努力,穿过一片桦树林,终于爬到船棺洞对面的山头上。
举目望去,只见对面船棺洞山峰岩石层层叠叠,险峻无比,就像一部天书,仿佛在穿越时空对人们诉说着什么,而当地人则称它“鬼难达”。记者忙拿起照相机拍照。为了赶时间,向导又带领一行人来到船棺洞山下,抬头望去,只见怪石嶙峋,如切如刻,如雕如塑,其状或如老翁宴坐,或如巨人站立,或如猛虎欲跃,或如鹿儿觅食,参差危耸,似坠不坠。一行人爬上山顶,当找到通向船棺洞的道路时,不免心生几分畏惧,只见通向船棺洞的山石小路长约十几米,宽约半米,上面覆盖着10多厘米厚的雪,在小路的中间长有一棵樟子松,下面就是悬崖峭壁。在峭壁前是山间小平原,乌云河源头就在下面。李宪岭部长一个劲儿地嘱咐大家千万要注意安全,就这样无不战战兢兢地用手扶着石壁通过这一危险之地,终于到达了船棺洞洞口,兴奋之情、神秘之感一并袭上大家的心头。
洞口里面黑黢黢的,它就是曾经放有船棺和尸骨的地方,大家的心跳也加快了起来,同行的乌伊岭广电局的小张等人爬了进去,小张在洞口拾到块桦树皮,点着了向船棺洞的深处扔去,借助这点儿微弱的亮光,记者迅速对焦,连续拍摄了两张,里面没有任何物品。虽然知道原本停放在此的船棺已经在博物馆妥善保管,但大家认为该洞应该纳入我市旅游的发展总体规划中,而船棺之谜就是重要内容之一。
一行人下山时已经是下午4时多了,天已经黑了,好在有月光,山上的树木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林子里万籁俱寂。
祖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是富饶美丽的地方,世代居住着勇敢剽悍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族。莽莽的原始森林,清幽的河川峡谷,哺育着勤劳勇敢的鄂伦春族儿女。过去,他们依靠一匹马、一杆枪、一只猎犬,一年四季追赶着獐狍、野鹿,游猎在辽阔的林海里,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大、小兴安岭既是他们的天然猎场,又是他们的家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伦春族人民从森林里走出来,从游猎到定居,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据秋涛《朔方备乘》记载,道光年间(公元17世纪中叶),原“夹精奇里江以居”的鄂伦春人迁到小兴安岭游猎。又据当代学者考证,当初有玛拉库尔(莫姓)、毛考依尔(毕姓)、杜能肯(杜姓)、玛哈依尔(孟姓)、恰克其尔(陈姓)、卡日基尔(韩姓)6个民族千余人,游猎于上起逊毕拉河、下至嘉荫河流域的原始森林里,他们后来被称为“毕拉尔路鄂伦春”。鄂伦春族冬栖山之阳,夏居水之滨,“鬼难达”背山面水,群峰环绕,渔猎甚易,自然是其聚族而居的“天府之国”。
据《清史稿》记载,毕拉尔路鄂伦春于光绪23年(1897年)参加过观音山剿匪,得克金等5人有功。庚子前后(1900年),毕拉尔路鄂族曾多次征调参战,死于战事者不在少数。从“船形棺”陪葬物及殡葬规模推断,死者是“马上”鄂伦春族首领。
自古以来,我国南方许多民族都有以船为棺的习俗,但是,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现船棺葬尚属首例,墓的主人为何以船做棺?为什么要把船棺放在这悬崖峭壁当中?又是怎么放到洞里的?恐怕永远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谜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