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经济新闻 正文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http://yichun.dbw.cn   2009-12-04 10:21:03

  东北网伊春12月4日讯

  ——伊春市食用菌产业素质提升行动综述

  食用菌是我市森林食品的标志性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业、群众收入的重要增长点。随着木材产量大幅度调减、食用菌栽培技术不断更新和市场形势迅速变化,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为应对挑战,巩固食用菌生产规模,提升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加快产业化进程,2008年末市政府下发了《伊春市食用菌产业素质提升行动方案》。一年来,全市各地将其做为森林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努力克服产品市场价格低迷和自然灾害多发的影响,在基地建设、龙头培育、菌种管理、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

  食用菌生产规模稳中有升。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达5.2亿袋,总产量3.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14%。黑木耳生产规模稳步增长,达4.9亿袋,总产量1.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2%、13.3%;秋木耳生产迅猛发展,生产规模达1176万袋,比去年增长477%,产量达299吨,占黑木耳总产量的1.8%。翠峦林业局么河经营所领导班子经过市场调查,向职工群众发出了“发展秋木耳生产”建议书,倡导木耳种植户将传统的一季木耳生产变为多季生产,并聘请市林科院食用菌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秋木耳种植规模由上一年的4万袋猛增到今年的50万袋,种植户数由去年的2户增加到今年的36户。菇类生产规模扩大、品种增多,香菇、平菇、猴头蘑、滑子菇、杏鲍菇、白灵菇等品种总生产规模3202万袋,总产量16147吨。朗乡林业局制定多项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香菇生产,现已建成胜利、小白、乡南三个生产基地,生产规模突破1000万袋。

  菌种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市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对全市黑木耳菌种生产经营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上万个菌种生产户和80余个菌种品种进行了建档立卡,并组织专家召开了全市食用菌优选菌种论证会,本着主导品种优质化突出,适应市场需求,质量、产量、抗杂性、适应性统一,符合法规、登记优先,早中晚熟合理搭配等原则,根据综合性状表现、应用比重、效果和经济效益等因素进行评价、分析比较,推荐2010年黑木耳全市性主栽品种8个、秋木耳主栽品种4个,推荐菌种生产经营许可单位6个。依据《食用菌菌种生产管理办法》,市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经作站为友好食用菌研究等3家企业办理了菌种生产许可证,同时开展了食用菌菌种专项检查,对不符合生产条件的菌种生产企业进行了清理整顿。美溪区本着合理运用现有资源,厉行节约的原则,投资100万元,将原食用菌技术推广站改扩建伊春市北方菌业有限责任公司,统一进行菌种生产,有效解决当地菌种混杂、良莠不齐的状况。

  实用新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全面开展科技培训、示范户引导、专家服务团队下基层活动,食用菌各项新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市农委组织食用菌专家服务团深入生产一线进行现场指导进行巡回宣讲,编写并发放了《黑木耳生产技术问答》实用手册,受到耳农普遍欢迎;4月24日,在汤旺河区组织召开了由各县(市)、区、局主管领导、农委主任、林场场长、生产大户160人参加的食用菌素质提升推进会,交流了各地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做法和经验。市职业技师学院、市林校已成为全市森林食品培训基地,设置了食用菌专业,举办了多期短训班,为全市培养了食用菌生产管理和技术骨干力量。全市共组织巡回宣讲培训8750人次、考察进修480人次;召开现场交流会54次,举办各级各类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班105期,培训8750人次,发放培训资料10770册;全市还培育各类食用菌示范户307户,发挥了良好的领带作用。据统计,全市高效节能灭菌锅的普及率已达到60%,替代料黑木耳生产比重达到0.7%,小孔无根开口方式普及率达33.2%,集中催芽技术普及率达50.4%,均比上年有大幅度提高。通过推广新技术,全市黑木耳单产水平和优质品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黑木耳平均每袋产量达到35克,提高12%;一二级黑木耳比重达到80%,增加29个百分点。

  基地建设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重点加强了基地道路、水源、喷灌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各项先进技术组合配套应用水平。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基地120个,总生产规模17418.7万袋,产量达15825吨,带动9364户菌农从事食用菌生产。其中黑木耳生产基地95个(含秋木耳生产基地1个、架条木耳生产基地1个)、菇类生产基地11个、复合型基地14个。按生产规模划分,规模在50万袋以下的有61个、50—100万袋的有11个、100—500万袋的有43个、500万袋以上的有7个。针对六月份持续降雨,各地还突出抓了基地晾晒设施建设,搭建晾晒架的有87个,脊式晾晒的有24个,自然晾晒的有9个。全市普遍推广了有机、绿色黑木耳生产技术标准,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全市获得“三品”标志认证的食用菌产品达到34个,位居全省前列。另外,伊春市绿色食品协会申报“伊春黑木耳”、“伊春榛蘑”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龙头企业不断发育壮大。全市加大了培育培强食用菌加工企业的工作力度,一批具有拉动作用企业迅速崛起。一是招商引资,上大项目。伊春银色森林食品有限公司现代化食用菌产业园区项目开工建设,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总投资将达1.8亿元人民币,建成后将成为我省最大的以保鲜金针菇为主的综合性食用菌生产企业;伊春区天隆农林发展有限公司研发了即食黑木耳、黑木油等高新产品,产品全部由北京中绿公司包销,目前项目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二是扶强扶壮现有加工企业,重点抓了企业与基地、种植户的联系,多数企业都在市内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地产黑木耳收购比例已由上年的一半上升到三分之二。三是引导以木材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向农业领域转型,友好丰园、金山屯雪中王、汤旺河鑫旺等一批企业迅速成长,拉动了区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友好区丰园森林食品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全面完成厂房改造和设备引进,即食食用菌产品进入试生产阶段。为加强对食用菌产品开发的指导,市农委编写了《森林食品加工信息参考》,其中食用菌加工信息37条,积极引导现有加工企业开发新品,今年全市开发黑木耳多糖、香菇火腿肠等新产品15种。新青区华润菌业公司完成了对原宏达药厂的改造,黑木耳多糖等产品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营销网络进一步延伸。通过组织展销活动、召开产销对接会、引进营销型龙头企业、培育经纪人队伍,整合品牌资源等措施,进一步拓宽了食用菌市场空间。市农委先后组织了第二十四届哈洽会、第四届牡丹江黑木耳、第十四届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等大型经贸参展活动8次,签订各类食用菌经贸合同18项,总金额4400万元。通过开展农超对接,我市兴安塔有机食品公司、丰林山特产品公司等食用菌产品加工企业进入大商集团、北大荒集团、寒地黑土绿色农产集团等省内外大型经贸集团超市营销网络,年销售额达到1500万元。9月24日,市农委还召开了食用菌产销对接会,会上有5家重点食用菌加工经销企业与生产基地建立了产销伙伴关系。通过招商引资,伊春区森林有机食品大市场在森林节期间开业运营,入驻森林食品企业56家,四个月交易额达到810万元。经纪人队伍不断扩大,全市现有食用菌产品经纪人540人,通过他们销售的食用菌达1.2亿元。目前,市内食用菌经销网点达到78处,比上年增加18处,年销售额达1.8亿元;在外埠建立以食用菌产品为重点的森林食品经销点、代理点140处,比上年增加30处,年销售额达2.4亿元。我市食用菌营销网络逐步由北方市场向东南沿海和大西北地区延伸。截至11月30日,全市黑木耳已售出1.2万吨,占生产总量的68%,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平均每斤售价达21元,比上年提高23.5%。

  生产组织化程度得到增强。通过政策扶持、典型示范,全市各级各类食用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猛,现已达到114个,占全市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63.3%,其中协会型89家,专业合作社15个,实体性合作组织10家,极大地提高广大食用菌种植户自我服务、自我组织的能力。上甘岭区永利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菌种、技术、培训、销售、资金、分红“六统一”,合作社社员年平均收入达60000元。全市形成食用菌生产联合体952个,汤旺河区以杜绝食用菌产业零收入家庭为目标,强力推广“食用菌生产联合体”先进经验,组织5—20户食用菌经营户建立了“密集型”与“松散型”相结合的生产联合体,在每个联合体中确立和培养1个“核心户”,在资金、设备、技术、原料、销售等方面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区已建立食用菌生产联合体95个1832户,生产木耳3196万袋,占食用菌总量的80%,工作效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使食用菌单袋产量提高了一钱,仅此一项增加收入800多万元。生产联合体的兴起极大调动了职工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积极性,解决了小户、散户、贫困户想发展食用菌产业又苦于没有设备、缺乏资金技术等实际困难,提高了菌锅等设备的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率。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龙威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