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兴安塔 正文
来自林振宇的启示
http://yichun.dbw.cn   2009-11-17 10:02:11

  东北网伊春11月17日讯

  林振宇自2008年10月至今年9月,先后在21个省市的50多家报刊发表散文随笔50余篇,平均每个月有5篇作品与读者见面,而且是编辑部向作者付稿酬的那种。

  业内人都知道,由于种种原因,时下报刊留给发自然来稿的版面越来越少,一个生面孔发稿特难。

  34岁的林振宇写稿的环境并不优越,他是西林钢铁公司炼铁分厂的工人,家有老母、岳母、妻子和一个3岁的儿子,几口人靠他一个月1000多块钱的工资生活。他的工作三班倒,供写稿的时间是有限的。

  一个业余作者,在艰苦的条件下,不到一年时间,发了这么多高质量的作品,是个奇迹。那些苦于发稿难的作者,一定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4年前,林振宇虽然自费出版了一本散文集《思想者》,但还不是编辑见稿必发的大名人,仍没走出在报刊发作品难的怪圈。但他不气馁,也没有抱怨报刊的编辑们,他苦苦寻找打开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的钥匙。

  当然,下苦功夫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写出好作品是首要的,可是水平向何处提呢?何谓好作品?令人茫然。是市场上的菜农启发了他:受到市民欢迎的菜,才是好菜。同样,受到读者欢迎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因此,作家必须告别孤芳自赏,走出自己的狭小天地,去贴近现实,体察人情,与时俱进,写读者所思、所需。

  国庆节临近了,他写了首诗歌《我们的祖国》,被山东的《滕州日报》、甘肃的《民族日报》发表了;母亲节快到了,振宇为自己辛劳一生的母亲写了一篇散文《母亲的手》,很快被远在新疆的《库尔勒晚报》采用了;春节前他写了一篇《过年》,被浙江的《温岭日报》刊登出来,这些都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他把自己比作“文学麦田的守望者”,就像“农民”一样在文学的田里虔诚地劳作。林振宇的作品虽然贴近现实,但从语言到写作手法,不人云亦云,不重复别人的,他总是在有了新的立意、新的角度后才动笔,要求写出自己的个性来。

  为了寻找新的角度,他甚至采用逆向思维法。常言说“人不可貌相”,他便写了《人可貌相》(见吉林的《才智》杂志、江苏的《张家港日报》、甘肃的《新一代》);常言说“人言可畏”,他写了《人言无畏》(四川《教育导报》);常言说“开卷有益”,他写了《开卷并非皆有益》(《福州日报》);常言说“不求甚解”,他写了《也求甚解》(《云南日报》);常言说的“精神胜利法”是贬义的,他写了《庄子也有精神胜利法》,赋予了新意(山东《泰安日报》、广州《潮州日报》)……逆向思维,并不是与理性相悖,而是求新,新而不谬,逆向而不悖理。

  湖南《大众卫生报》副刊的一位编辑读了林振宇传去的《林都的春》,说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但你写的“春”与别人不同,写出了新意。

  林振宇写亲情,情真意切。散文《灯亮了》(见内蒙古《北方新报》),写父母外出打工,他自己在家上班,别人家亮着灯,唯独他的家里没有一点儿亮光,他一个人骑着车子往家赶,到家后,边做饭,边思念、惦记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有一天夜里下班回家,突然远远看见自己家的灯和别人家的灯一样亮起来了——爸爸妈妈回来了!《灯亮了》虽然才1000多字,但读了让人落泪,是亲情的泪。我记得4年前,在振宇结婚的宴会上,电台主播李涛朗读振宇写的散文,虽然这是个喜庆的日子,可是当读到辛劳的母亲的手时,在场的人几乎都被感动得流了泪——包括他的母亲。

  在林振宇发表的作品中,不乏赞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篇章,但篇篇都写得别致。如《达子香》(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08年值得小学生珍藏的100篇散文》),他这样写道,像达子香这样原本普通的生命,身处逆境,泰然处之,既不畏惧生存环境的恶劣,也不放弃最初的梦想,它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坚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硬是在崖壁上开出艳丽的花朵,露出灿烂的微笑,创造了生命的辉煌。面对达子香,怎能不令人感叹呢?以物况人,在艰苦环境里生长的达子香,成了林振宇心中的楷模。

  林振宇写他刻苦写作动力的产生,并没落平铺直叙的俗套。他讲了一个精彩的小故事。他和母亲一起看电视,母亲认为自己只是个普通老百姓,一个扫大街的,上电视这种好事想都不敢想,是可望不可及的。林振宇决心通过自己的奋斗,满足母亲上把电视的奢望。经过努力,他的第一本书《思想者》出版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伊春电视台记者到家录像,她的母亲顺理成章地摄入了镜头,圆了母亲的梦(见《“丑小鸭”的美丽心愿》)。

  上面说的是振宇作品的取材、立意和思想性,但只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写出好文章,还必须不断提高表述新意境的文字功夫,那是远航的载体,是高飞的羽翼。近两年林振宇的作品角度新、构思巧,人情味浓郁,文笔也日趋成熟,他注重可读性,以小见大,文章短小,却动人心魄。《黑龙江工人报》的一位编辑说,林振宇的稿子写得很成熟,不用改就可以见报。他是用什么办法迅速提高自己的呢?抬高发稿门槛,是措施之一。作者一般都希望编辑部发稿的门槛越低越好,林振宇却有意加高发作品的门槛,如叠坝憋水,坝高,水自然深。

  时下兴起的网络文学,降低了发稿的门槛,为初学写作者提供了一个练笔的平台。林振宇也勒紧腰带购买了一台电脑,并上了宽带,但他的电脑只供他打字和给纸质报刊传稿用,他从来不在博客上发稿子,他怕降低了发稿门槛,放松了对自己的写稿要求。

  有位作家曾经说过,你想检测一下你的写作水平,用一个陌生的名字,向一个陌生的编辑部投稿,如果被采用了,证明你的作品质量真正达到了发表的水平。靠金钱、关系、名气发作品,是检验不出真水平的。搞文学创作的人都知道,一个陌生的作者,靠作品自身的水平“攻下”一个陌生的报刊是很难的,犹如盲目地用武力攻占一座城堡。可是一旦攻下来,就证明你很强大。你攻下的“陌生”的“城堡”越多,证明你的力量越强大,作品的水平越高。现在已是黑龙江作协会员的林振宇曾这样要求自己,把作品打到省外去!他说到做到,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靠作品自身的力量竟然攻下了21个省、市的50多个编辑部,几乎都是陌生的,证明了他的实力。最近他又给自己定下了更高的要求,在下一个年度里,争取让自己的作品覆盖全国各地。看着编辑给他发来的用稿信一天天地在增加,从心里为他高兴!

  靠作品自身的力量,冲出本市、本省,覆盖全中国的决心,应该成为想吃文学这碗饭的每一个写作者的共同行动。

  尽管振宇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我仍真心希望他戒骄戒躁,继续奋斗,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来。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姜孟之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