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兴安塔 正文
风雨八年
http://yichun.dbw.cn   2009-11-17 10:01:21

  东北网伊春11月17日讯——我的永恒记忆

  岁月悠悠,历史滚动的车轮谁能阻挡。我们伟大的祖国,早已从数十年前云霾四起的动乱年代,进入春风和煦、天高日丽、万马奔腾、改革开放、富民强国、事业鼎盛的岁月。一路走来,翘首放眼60华诞盛世大典,多么令人心潮起伏、狂放不已啊!

  往事难回味,当回味。把时针拨回上个世纪60年代,笔者不会忘记:那是在“文革”动乱时期的1968年初冬,市里召开万人大会,在隆重热烈欢送的氛围里,千名机关干部胸前佩戴红花,打着面面彩旗,开赴伊东沟梅花河畔,下放劳动,重新学习,接受再教育,踏上“五七”道路,1972年转地双子河,以黑瞎子沟为劳动基地,继续锻炼。高峰时期,伊春市“五七”干校包容下放劳动干部和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知识青年近1600人。笔者作为这个大熔炉的一员,在漫长的8年里,拿过镰刀挥过锹镐,烧过炉子打过更,上山采伐扛过小杆,抬过小道铁筑过路,触摸过锅碗瓢盆,一个人做过23个人的饭,在忙产忙割的季节,每天除了早起晚睡,要做3顿饭以外,还得担上近40公斤重的两桶水,送给在一线劳动的战友。也淘过大厕,领略过粪土当年;更放过牧,手挥长鞭,歌吟过小兴安岭高山大川的万木葱茏,亲拥过千花百草的姹紫嫣红,着实令人陶醉。真是在苦累脏险中风风光光,在风风光光中饱尝苦累脏险的滋味,别有一番天地,可谓常人难得的机遇。如此刻骨铭心的记忆,怎会忘掉。一分为二地看待那段人生里程,可谓有失有得,有得又有失,不能一概否之。丢掉的是远离城区闹市、高楼大厦、温馨的“小家庭”、众人仰慕的工作岗位,许多升官晋职的机遇,对老婆孩子欠了一笔不小的亲情债;而得到的是到广阔天地经风雨见世面,同普通百姓融合在一起,放下干部架子,拜工农为师,在意想不到的艰苦劳动中锤炼自己,真正深入到世界观的改造。就笔者来说,一个出身于非无产阶级、自幼生长在农村富户人家的子弟,这不亚于在战火纷飞中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可以说这是其中不可替代的延伸。

  尽管笔者受“文革”冲击沉痛教训的影响,在“五七”干校8年下放劳动的生活中,没有留存只字片文,可是到数十年后的今天,人到晚秋暮年,近望八十,仍能回忆起那时的经历,特别是对一些重要事件和触及深刻之处,记忆犹新。能像过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在心头掠过,在眼中闪现。面对今天党和国家给创造的喜人环境,回忆往昔那段岁月,实事求是地说,尽管失去多多,却得到一笔终生难忘的精神财富。应当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条件,这是我从一个革命军人、国家公职人员转变为业余诗人的里程碑。更重要的是懂得:服务人民,要和普通百姓亲如鱼水;严于律己,破除“官贵民贱”的腐朽观念,终生受益;拒腐防变,常在河边站就是不湿鞋,是党政干部必筑的堤坝;学习经典著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不为本本所束缚,才能真正有所得;敢于登高望远,开阔视野,举全力奋全勇,开拓创新,做前人不敢做的事,是马克思主义的特征。经历过苦中苦的磨砺,才知现实生活的甜中甜,永远不要忘记党,不要忘记人民,不要忘记社会主义,要像邓小平同志那样“永远当人民的儿子”。

  下放劳动,走“五七”道路,从1968年算起,40多年了。不少熟悉的“五七”战友,更有众多当时住过一个帐蓬、同饮一井水、同吃一锅饭、同扶一具犁的老知青,谋面第一句话就是亲切地说:“老友,能不能把‘五七’干校的诗写出来?”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愣愣神不敢作答,处于今天政治大解放、社会大解放、人民思想大解放、生产力大解放,我不存在任何恐惧心理,没有一点儿担惊受怕的思想,只是苦于自己的水平太低。这样的寄托和劝勉,我至少遇到20次、30次,甚至更多……直到今天,我才一鼓作气,把《“五七”路上诗词100首》,融于笔端。因受当时劳动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的局限,90%是今天的回忆之作,力求实事求是地再现当时,作为当今“忆苦思甜”的一块馍或“地瓜干”,奉献给广大“五七”战友和社会各界读者。其中,可能政治音符太多,生活颤音太少,直白的多,含蓄的少,“瓜菜代”和错误在所难免,渴望指教。暂以一首词,给过目者饱眼为快。《江城子·春日畅说》:“一路走来鬓已霜,步朗月,浴夕阳,淘金拾贝,岁岁好时光。盛世锣鼓益心志,握紧笔,韵华章。古稀不卑也不亢。筛南北,敛东西,满眼时尚,歌声遍四方。老有所为求所乐,吟和谐,唱辉煌!”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盛军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