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1月12日讯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刘斌/文
“吃水不忘挖井人”。从贫困与困顿中解脱出来的李录深怀感恩之心,2日,夫妇俩早早动身、带着“心系群众办实事、排忧解难为人民”的锦旗,来到乌马河区政府,恳求工作人员务必要将锦旗交给区(局)长李国强,以此表达他们全家的感激之情。
李录在创业的道路上一波三折,既有暂获成功的喜悦,又有骤然失败带来的沮丧和失望;既尝尽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苦头,又体味到了区主要领导帮扶而一举致富的兴奋和激动。
李录原是乌马河区三建公司的职工,1995年下岗,妻子崔淑云没有工作。1995年4月,李录筹资4万余元,盖猪舍,购进100头小猪,又增添了种猪,8月,第一批猪出栏,他们得到了第一桶金1万元。随即扩建了猪舍,猪舍面积达到了500余平方米,紧接着,李录又购进了30头母猪,产下了300余头猪崽,就当夫妻二人信心十足时,全国生猪市场价格下滑。1997年,全国猪肉价格陷入低谷,这让李录夫妇难以招架。养猪赚不到钱还搭钱,300余头猪每天都需要大量的饲料,巨大的支出让他们扛不住,1997年年末,夫妻二人将所有的猪含泪贱卖,他们一下子赔了17万余元。
李录夫妇由此背上了巨额外债,为了还债,他们把猪舍和所有值钱的物件都抵押出去,之后几乎一无所有,一家三口住在简易房里艰难度日。最难的时候,连馒头、咸菜都接不上顿,还要靠赊粮维持,孩子上学连买本的钱都没有。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下,俩人靠种地和摆地摊维持生计,李录到人力市场打零工,一有收入,两口子就一点点还债,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甚是艰难。
尽管李录夫妇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平静而艰苦的生活一直持续了10年之久,但他们致富的尝试和追求从未中断过。他们在困苦中的乐观,打动了区三建公司的领导,领导把这件事向区总工会作了汇报,区总工会领导带工作人员前去核实。2007年,李录被区总工会确定为第四轮“一帮一”扶贫解困对象,区长李国强与李录结成了帮扶对子。2007年1月,李国强带着米、面、油及慰问金,看望李录夫妇。李国强与李录夫妇倾心交谈,如今,李录仍牢牢记着区长对他们的交心话:“别愁,我来了就是来帮你们渡过难关的,再有困难你们就去找我,我帮你们全力解决,但前提是你们要务实肯干,只要你们做到这些,我什么都可以帮。”这一席交心话,给予李录夫妇巨大的鼓舞。李国强又询问了他们有什么特长,两口子说会种地和养猪。
没过几天,李国强给李录打来电话,让他到友好区看地,李录到友好一看,不禁目瞪口呆,足足有1400亩地,在欣喜之余,又为种不起这些地发愁。当时,土地租金是9.6万元,他一下子也拿不出。李国强就以自己的工资作了抵押,贷款5万元,又帮着说情使余下的租金秋后再交齐。5月份,两口子就起早贪黑、一天到晚在地里劳作,找了2名帮工,雇了2台四轮车趟地、播种,经过一夏天的辛苦劳作,秋天,黄豆喜获丰收,李录夫妇挣了近30万元。他们不仅当年还清了全部欠款,手头还有了10余万元存款。李录还盖起了328平方米的大房子,购买了电视、洗衣机、冰柜等家电,为了方便生产李录还购进“354”农用四轮车、20马力四轮车。
手里有了钱,李录的胆子更大了,2008年春天,夫妻二人新建了猪舍,在建猪舍过程中,李国强为李录解决了木料及建筑材料,使猪舍迅速建成。他们又购进98头公猪、50头母猪和88头小猪,李国强又从省内帮其购入了53头野猪,两口子又购进2500只麻鸡进行试养。年底,李国强又主动当起了销售员,帮助李录联系销路,使猪和麻鸡迅速出手,他们又获利8万余元。2008年夏天,李录不仅把黄豆种植面积扩大到2200亩,并对土地进行了改良,两人还在选用优质良种上煞费苦心,李录专程到外地购买优质良种。整整一个夏天,两口子带着20余名雇工起早贪黑地劳作。辛苦劳作,加上科学管理,当年实现效益40余万元。资金充足了,李录又购进了大型农用车及2台联合收割机。
2009年年初,他家的猪出栏130头,获利2万余元,5月又出栏105头,又有2万余元的收入。5月,李录夫妇又种植了2200亩黄豆,但因前旱后涝,黄豆产量受到一定影响,夫妇二人又投入到抗旱治涝中,尽管黄豆产量不如去年,但还是获得了很好的收益。
10月21日,当记者到李录家采访的时候,被李录夫妇的大跨步发展感到惊愕:这里宛如一处大庄园,土地肥沃广阔,住房宽敞明亮,猪舍干净整齐,地里的农用车、联合收割机及拖拉机一字排开。李录夫妇正带着工人在空地上,正在忙着扩建猪舍,温室大棚和蔬菜大棚也破土动工。李录告诉记者,在做绿色种植和特色种养的尝试,搞多种经营,实现“循环”经济,并在开发绿色蔬菜种植及引进南方特色蔬菜上做文章,建成颇具特色及竞争力的现代化的家庭农场。如今,富裕了李录夫妇想法更多、心气更足、步子迈的更大,他们正在发家致富的道路上意气风发、阔步前行。
上图为李录与妻子在地里擦拭农用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