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1月6日讯——记乌马河赴俄采伐队经纬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期,为共和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伊春林区进入“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境地。具有“艰苦创业、顾全大局、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精神的林业工人,他们为了保护生态资源,不与家乡父老争饭吃,抛家舍业,背井离乡,先后有2.6万工人主动走出大山,奔向中俄边境口岸,发挥自身的业务特点和技术专长,在绥芬河、同江、满洲里摆开战场,利用俄罗斯过境木材,搞起了加工业,谱写了一曲在创业中实现再就业的赞歌。笔者几次深入绥芬河、同江和满洲里口岸进行调研采访,先后写出了《走出大山的伊春人》、《千里访同江》和《伊春人走西口》的考察报告,对这一壮举进行了宣传报道,在全市引起了很大反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又有很多林业工人,他们面对“两危”困扰,不等不靠,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市与俄罗斯一江之隔的地缘优势,大胆走出国门,到俄罗斯从事森林采伐、木材加工、农业开发。在“走出去”的大军中,有一支队伍非常引人注目,他们走出去较早,人数较多,效益较好,与外方合作的比较成功,而且收到了生态得保护、企业得效益、职工得收入、社会得稳定的效果,这就是乌马河赴俄采伐队。
最近,借到俄罗斯犹太自治州比罗比詹市搞书法、绘画、摄影展的机会,我和几位同志驱车几千公里,来到乌马河赴俄采伐队生产现场实地考察,深入工棚与工人进行亲切交谈,与外方合作伙伴广泛接触,深入交流,所见所闻使人感动,令人鼓舞,所思所想给人启迪,催人奋进。难得机遇
乌马河林业局是全市有名的“小老穷”局之一,1948年开发建设,1950年建局,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较早地进入了“两危”的境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尽管历届领导班子带领职工群众积极改变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非林替代产业,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危困,尤其是随着木材产量的调减,下岗职工越来越多,“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
2004年春天,时任市长许兆君在朋友那里听到这样一个信息,马来西亚有个常青集团,是世界华人500强,专门在外国从事木材采伐。他们在俄罗斯哈马罗夫斯克州租了一片林地,急需采伐人员,而且有意在中国东北国有林区找一支采伐队伍,采取劳务输出的办法进行合作,政策比较优惠。
许市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当时乌马河林业局局长王显义,问他意向如何。王显义当时就觉得这是一条缓解危困、致富职工的好出路,机会难得,他就把这一情况和许市长的指示向党政班子和部分职工群众进行了传达,发动大家进行讨论,看能不能去。一听说到国外去采伐,大家议论纷纷,说啥的都有,在干部层面认为,伊春到俄罗斯采伐不只一家,也不是第一次,成功的几乎没有,搞不好不仅不好向职工交待,个人的面子也过不去,因此积极性不高。在职工层面想法也比较多,普遍认为这活咱能干,就是这地方不咋着。有的说,到国外采伐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难度太大,不想去;也有的说,俄罗斯治安状况不好,黑社会势力猖獗,没有安全感,不敢去;还有的说,俄罗斯政策多变,不讲信誉,去了再挣不到钱,不如不去。去还是不去,乌马河的决策者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为,与其在家里受穷,不如出去闯一闯,成功了就走出了一条新路,不成功也能积累一些经验,况且是市长介绍的,这是对我们的信任和鼓舞,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无论如何也要试一试。于是他们在林业局成立了对俄开发办,挑选青山林场场长张锡林为采伐队长,他带领精明强干的刘福民和张继岭先期过境,在常青集团的配合下,乘坐直升飞机和军用坦克改装的山地车踏查了郭林和苏克拜两个伐区,确定采伐点,然后他又带领7个职工再次过境,搞暂设,建立指挥部,迎接大部队的到来。林业局把30台集材拖拉机通过饶河口岸运抵山场,做好生产前的各项准备。同时林业局也在紧张行动,挑干部,选工人,办护照,跑签证,搞培训,忙的不亦乐乎。领导有信心,群众就有劲头。很多职工也寻思过味来了,他们说,市长介绍项目,党委做出决策,政府出面组织,领导亲自带队,不会给咱工人亏吃,应该去试试,挣钱更好,不挣钱就回来,还弄了个免费出国,何乐而不为。经过上下动员,层层挑选,共选出210名身强力壮,素质较好,技术过硬的工人为赴俄采伐队员。10月4日出发那天,党委在办公楼前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扭秧歌,放鞭炮,像过年一样,欢送这些走出国门的勇士,然后用四台大客车把他们浩浩荡荡送到边境口岸抚远。异国他乡
过了抚远口岸,一踏上俄罗斯这片神奇的土地,这些第一次出国的工人们的眼睛就不够使了,看什么都新鲜。特别是看到那些白皮肤、蓝眼睛、黄头发、高鼻梁的俄罗斯人,更感到神秘和神奇。然而望着这片原来属于我们后来被沙皇俄国霸占去的土地,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都暗暗地下了决心,再苦再累也要好好干,给国家争光,给企业争气,给自己多挣钱。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事开头难。工人们身处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举目无亲,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无论在吃住行,还是语言沟通、协调外方关系方面,都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但这些都被采伐队的勇士们克服了、战胜了。现在在哈巴地区一提伊春乌马河赴俄采伐队都很有名气,就连向来高傲的俄罗斯人和马来西亚人都竖大拇指。刚到那几天,没有炊具,工人们就用水桶煮面条吃,或者买点面包、香肠就白开水下肚。后来炊具到了,十多个采伐点工人们开始自己生火做饭,由于不会蒸馒头,就由指挥部会蒸馒头的师傅统一制作,每天往各采伐点送,保证工人们吃饱吃好。俄罗斯物价高,蔬菜和肉、蛋比较贵,到这里第二年,采伐队就租4垧地,抽调7名工人自力更生,养猪种菜,春夏秋菜基本可以自给,这就大大减少工人们的生活成本,增加了收入。笔者考察时,正是深秋时节,白菜、萝卜、土豆等秋菜已收获完毕,而且分发到各采伐点,工人们正在准备腌制过冬的酸菜。我还参观了他们的养猪场,100多头育肥猪,个个膘肥体壮,负责养猪种菜的刘经理告诉我,“够刀”的20多头,工人们想吃肉,我们随时屠宰,随时送到各采伐点,采伐队每月都杀4到5头猪,工人们经常可以吃到新鲜猪肉。俄罗斯生态保护的非常好,有河就有鱼,工人们业余时间还可以打点鱼,改善伙食。工人们在俄采伐,夏抗酷暑,不怕蚊虫叮咬,一湿半截,冬战严寒,踏着没腰深的大雪,工作在生产线,不叫苦,不说累,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大无畏的精神气概。
采伐队是2004年10月18日来到采伐点的,笔者考察时,正赶上他们赴俄采伐五周年。开始没有帐篷,工人们就守着火堆过夜,当时深山里已经结冰,大家确有“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之感。不久他们就效仿国内的办法,用塑料布搭帐篷取暖,坚持生产。后来常青集团给指挥部送来了木制活动房,林业局从国内给工人们送来了棉帐篷,这才使工人们的住宿条件有所改善。
俄罗斯的国土面积非常大,采伐队来时铺了两个采伐点,一个是位于哈巴东南100多公里的苏克拜林场,一个是位于哈巴东北600多公里的郭林林场,从郭林林场到指挥部还有160公里,再到采伐点还有60公里,指挥部和每个采伐点都配一辆半截货轿车,作为生产生活用车。采伐队长张锡林常常一天跑两个点,就得起早贪黑,马不停蹄,行程1000多公里,特别辛苦。但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习惯了。采伐队在俄罗斯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障碍,语言不通,无法交流,而且在俄罗斯的外国人有两件事必须特别注意,一是护照不离身,二是没有翻译寸步难行。因此,他们一方面在指挥部、哈巴办事处和两个采伐点都聘请配备了过硬的翻译,另一方面组织管理人员学习俄语,向俄罗斯人学,向翻译学,现在刘福民、张继岭和郭秀新等管理人员都能用简短俄语和手势与俄方进行交流,就是一些技术问题也能说明白,就连工人也能用简单的俄语同“毛哥”打招呼。
乌马河赴俄采伐是三方合作,俄罗斯是林地所有者,马来西亚是租赁者,我们是劳务输出负责生产,各有各的利益关系,这样协调外方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开始马来西亚人也不太相信乌马河采伐队能搞好,就连张锡林等几个管理人员到常青集团郭林分公司办事处吃饭,他们都偷偷记账,每顿饭50卢布。张锡林深知,这是对我们不信任。这位忠厚老实,精明能干,办事讲究的林区干部,一方面以诚相待,凡常青集团来人检查生产情况,他都热情接待,另一方面利用他多年从事林业生产的经验,千方百计把生产搞好,不让对方挑出毛病,很快就赢得了常青集团的信任和青睐,甚至用50万年薪聘张锡林作郭林林场分公司经理,都被张锡林婉言谢绝了。现在张锡林到常青集团办事,他们都捧为上宾,不但热情接待,而且很多事情都向张锡林请教,双方配合的非常默契。俄罗斯人非常教条,比较僵化。负责伐区检查的瓦西里,开始也是挑三拣四,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提出罚款。张锡林就通过翻译和他沟通交流,友好相处,每次从国内回来,都给他带些小礼物,使他很感动,两人很快成了朋友,几日不见,就非常想念,相见时都要握手相拥,从那以后,我们伐区作业时,再有点小小不然的问题,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采伐队在离哈巴100多公里的一个村子租地种菜养猪,开始那个村长对我们倒垃圾排脏水总是挑毛病,后来张锡林了解到他也乐意养猪,就每年送他两个猪仔,把他乐坏了,不仅不挑毛病,还帮助我们联系买化肥和劁猪,成了种菜养猪工人的好帮手。虽然乌马河赴俄采伐队,身处异国他乡,尽管开始遇到很多困难,但他们都挺过来了,而且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局面,趟出了路子,干出了名气,是我市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成功范例。轻车熟路
乌马河赴俄采伐有很多有利条件,无论郭林还是苏克拜,与伊春气候条件、采伐方式、林相都差不多,这样工人们干起来得心应手,轻车熟路,特别是这里资源状况非常好,都是白松和落叶松,每公顷出材都在180至200立米,工人们闲置多年的生产技术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大显身手。他们12个人一个工组,也是一个伙食单位,两道油锯在前边采伐,两个人打枝、挂索带,两台拖拉机集材,四个人在中楞造材装车,一个人负责后勤保障,一个人做饭,这样“采打集清装”五大工序全包了,与在家生产一样,干起来非常顺手。但这与俄罗斯机械化作业在效率上相差很远。他们“采打集清装”五道工序只有两个人、两台设备就够了。一台车载油锯在前边采伐,树放倒后,机械打枝,后边还有一台斗车,选材后直接把原木装在拖斗里,拉到中楞就装运材车。两个人一天能干200多立米,我们12个人要干200多立米,得起早贪黑。但我们不能学他们,不仅没有这么先进的设备,而更重要的是多安排劳动力,只能实行密集型劳动。
我们的采伐方式与俄罗斯差不多,因为建国初期,我们制定采伐方式时基本是照搬前苏联的。但这些年来也有了很多变化。我们在伐区调查设计时,叫林班和小班,他们叫“林片”;我们实行的是大面积低强度经营择伐,就是采大留小,采密留稀,他们还是大面积皆伐,就是伐区内16厘米以上的都拿下,该采不采不行,超采和越界采伐更不行,天然的风倒风折不能动,只能烂在山上,采伐后,拖拉机集林道必须给造上林;我们采伐点道两边都采,他们只采一面,另一面必须留着。笔者到山场看了工人们的生产过程,感到资源浪费相当大。俄方要求降低伐根,马方为了提高一等材的出材率,要求根部腐朽的不能要,原木头尾直径大体一致,这样可以提高出好材率和装载率。工人们只好把树根和树梢全部锯掉扔在山上。俄方要求扔在山上的树根树梢,要么用土埋起来,要么防火期过后全部烧掉。工人们说:“这些扔到山上的木材在国内都是好原料,利用起来不知能养活多少人,可在这里都白白扔掉,真叫人心痛。”在俄罗斯我还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他们限制在室内吸烟,要吸也指定区域,而室外、野外甚至林中吸烟随便,在偌大林区几乎看不到防火标牌,更没有什么彩旗工程。他们竟然在防火期内烧草塘,而且没人管没人问。据说,俄罗斯森林火灾基本不救,只是围着火场打隔离带,中间烧没为止,这在国内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可能是他们的森林资源太多了吧。亲切关怀
采伐队的工人抛家舍业,背井离乡,到国外采伐木材,很不容易,需要的是关心、关怀和关爱。对于这些市里各级领导早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经常进行走访慰问,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由于领导关心,工人在外生产安心,家属放心。
市委书记许兆君不仅帮助联系项目,还亲自到哈巴苏克拜林场,踏查伐区,实地察看工人生产作业条件,安排工人吃住的地点,使工人们非常感动。市长王爱文借到哈巴参加远东经济峰会的机会,也要挤出时间走访马来西亚常青集团,解决工人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大家深受鼓舞。区委书记王显义、区长李国强每年都要到国外三四次,去看望慰问工人,每次走都要带上水果蔬菜副食和烧酒,使工人们的心里热乎乎的。今年秋冬换季时节,刚到职三个多月的区委书记李纯厚就来到郭林林场后山采伐区和种菜养猪的村庄,看望工人,不仅带去了慰问品,还给那里党支部的党员作了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动员讲话。党员们动情地说:“我们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祖国永远记在心中,党组织就在我们身边。”
采伐队的工人在俄罗斯深山老林里作业,不通电话,看不到电视,不能通邮,常常夜深人静时思念国内家里的亲人,家里的亲人也惦念他们。而且工人们连续4个春节都是在国外山场度过的,因为俄罗斯人不过春节,又是木材生产的黄金季节,工人们舍去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工作在生产一线。对于这些,乌马河的领导想的很周到,每次去国外慰问都带上电视记者,把工人在那里吃住和生产情况录下来,再让每个工人对着镜头与家人说几句贴心的话,带回来给家属播放,再让家属对着镜头给远方的亲人说几句知心话,下次去带着给工人们播放,简单的电视画面成了远隔数千里亲人情感交流的平台。领导每次去都把家属的信带去,回来时再把工人的信捎回,特殊信使,鸿雁传书,把国内外亲人的心紧紧地联在一起。区委、区政府连续三年派出文艺小分队,春节前在山场帐篷里给工人演节目,这让工人们备受激励。2007年春节的三十晚上,张锡林用自己国际漫游的手机让工人排号每人与家里通话三分钟,互致问候,一次就花电话费2万余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十一前,采伐队现架一个“小锅”,接上电视,让工人们观看国庆盛典,工人们激动地说:“祖国越强大,我们在国外的腰杆越硬,生产的积极性就越高。”
采伐队的工人们没有辜负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领导的关心,他们把伟大祖国放在心上,把亲人装在心里,在异国他乡努力工作,积极生产,不仅为国争光,为企业争气,也为自己增添了丰厚的收入。乌马河赴俄人员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被马来西亚常青集团雇用的做饭和勤杂人员,吃住穿对方负责,一年9个月纯挣3万多元;第二部分是被常青集团聘用的运材司机,吃住和往返路费对方负责,一年9个月纯挣6万余元,几辆万米车挣的更多;第三部分是从事采伐的工人,一年9个月平均工资4万多元,干得好每年挣6万多元。有时工人都不敢相信自己挣了这么多钱。他们第一年回国,只是给家人买点糖块、巧克力和咖啡,第二年回国就给妻子、母亲和姐妹买些金银首饰;第三年回国就开始合计买楼房,据初步统计,赴俄采伐队的工人有30%在伊春和乌马河买了楼。发展前景
考察快结束时,我向采伐队的同志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合作的很好,未来发展前景如何?他们谁也说不清楚,但每个人都充满希望。因为俄罗斯政策多变,朝令夕改,正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明天什么样,只有上帝知道。”笔者通过对三个现实的分析,进一步坚定了这种合作的长期性和美好前景的信心。
首先,马来西亚常青集团是专门从事木材采伐的企业,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经营网点,对国际木材市场行情和各国木材生产政策了如指掌,而且他们与俄方合作是当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签约,合同规定,常青集团租用俄方林地150万公顷,相当我市有林地面积的一半,经营49年,目前只经营10年,期间已经聘了几支采伐队伍,如福建省和我省东宁县的,只有乌马河采伐队干的时间最长,效果最好,已经6年头5年整了。现在常青集团生怕乌马河中途不干。而且他们也怕俄方政策变,有意加快采伐进度,这样需要大量的采伐人员,已经几次催促乌马河进一步增加采伐力量。
其次,俄罗斯为了保护本国森林资源,增加效益,扩大本国人力就业,原来决定从2009年开始通过涨关税,限制原木出口,要求投资者到俄方搞木材加工。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暂缓执行,对于这一点,常青集团早有准备,今年他们就分别在苏克拜和郭林两个林场安了30组60道锯,准备开始搞木材加工。如果每组锯7人,加上管理人员就能安排250人就业。常青集团不仅让张锡林帮助安锯,而且还让他在国内帮助招聘制材的技术工人。笔者又亲自到锯房考察,60道锯已经安装完毕,只等工人到了就开锯生产。
第三,从俄罗斯的政策走向上看,将来锯板方卖也不一定行,必须搞深加工,这样资源可以综合利用。这一步常青集团也看到了。去年常青集团投资7800万美元在离哈巴东南100多公里的地方建了一处年产45万立米的高密度板厂,预计明年10月份投产。笔者去考察时看到,厂房土建工程已经完成,正在安装从德国引进的最新设备,整个厂区占地面积大,规模宏伟,设备精良,技术先进。如果按1立米高密度板消耗1.8立米资源计算,这个板厂年需要木材是80万立米,这样山上采伐剩余物和山下加工剩余物都可充分利用,而且还需要砍伐一定数量的木材。我市是全省乃至全国人造板生产基地,这方面的技术力量非常雄厚,完全可以通过乌马河与常青集团合作的渠道,动员更多的技术工人通过劳务输出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这方面合作的前景相当广阔。
出国考察回来已经好多天了,但“走出国门的伊春人”——乌马河赴俄采伐队的工人们在异国他乡忘我劳动的场面,和他们在工棚内促膝谈心的情景,还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这是一些多么勇敢的人们啊,虽然面临“两危”困扰,但他们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不说三道四,而是怀着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的情怀,勇敢地挺起胸膛,大胆地走出国门,克服重重困难,谱写着走出去艰苦创业的赞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