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1月4日讯
林城晚报提供 实习生王兆红辛星 记者张恩普张增玲
家住伊春区永红小区、现已62岁的张志福老人,是区六中的一位退休教师,同时,他也是一名摄影、DV爱好者。他喜欢用手中的照相机、摄像机记录生活的点滴,记录人与人之间的友情,记录人间的真善美。他更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记录着红松故乡——伊春的发展变迁。山、水、树、建筑、街道等等,通过这些影像资料为红松故乡的生态文明城建设和发展变化、保护红松、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
记者是几天前在伊春河南大坝遇见张志福老人的。当时他正在用手中的DV拍摄伊春河清淤工程(见图),河中两台挖掘机在轰鸣着,他选择着最佳的角度一丝不苟地拍摄着。据老人讲,他已经连续多天在这个区域活动,跟踪拍摄,伊春河一天一个样,随着河水变得越来越清澈,他的心也越来越敞亮。说起这条母亲河,老人对其有着深厚的感情。几十年前,伊春河的水面很宽,水清澈见底。夏天时,几家好友相约到河边避暑,孩子们掀起河边的石头,就会抓到蛄。光脚站在河中,很多小鱼儿围着转来转去,还不时地用嘴去触碰脚面,让人痒痒的,这种人鱼嬉戏的场面是那么让人陶醉。后来,河水越来越少,水质也不再清澈,蛄绝了踪迹,也很少见到小鱼的身影。那个时侯,老人的心情很郁闷,很少到河边去。但近几年来,随着生态城建设步伐的加快,市里和区里加大了对伊春河的治理力度,老人欣喜地看到伊春河在一天一天变了回去。河水清澈,鱼儿畅游,就连很多野鸭也流连忘返,河边钓鱼人渐渐多了起来。老人觉得他能亲身经历并记录下这真实的场面,真好。
还是在伊春的建设初期,施工者为了就近取石,导致伊春河北侧的山体部分成了裸山。尤以市环保局对面的山体破坏最为严重。2002年,有关部门开始在小兴安岭植物园附近的山体铺上草皮治理,这让老人深感欣慰。这几年,对水上公园和市环保局对面的山体也开始补修,老人更是欣喜,多次到现场拍下了多段珍贵的画面。
闲谈中,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作为伊春人,他非常热爱这个美丽的城市。早在20多年前,他就有一个愿望,用手中的相机将城市的变化和人文景观真实地记录下来,因为有很多东西是不能重复的,就像历史一样,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他没有其它的业余爱好,唯独对摄影情有独钟。老人最初的工资仅有30元钱,但他还是用微薄的收入买了第一台照相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老人手中的摄影器材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从最早的海鸥相机、傻瓜相机,到现今比较流行的DV,老人都能熟练地掌握并使用。对于老人而言,他更喜欢使用DV拍摄,他认为这比照片更生动、更具体,配有声音和情节,能更真实地反映生活情景。多年来,他用在购置器材上的花费就有数万元,拍摄的素材带有好几百本,有些为了留得长远,孩子帮他制成了光碟保存。
兴安国家森林公园中的“汇泉”是伊春有名的景点,它具有纯天然的美,是多条泉水汇集而成的,故而得名。它隐藏在森林之间,美不胜收,犹如少女的秀发,没有人为雕琢修饰的痕迹。因泉水清冽甘甜,无论是春夏秋冬,很多市民都会到这里灌装泉水。这里无污染、景观好,记原始的形态。而新铺上的石板路面,树上挂上的标示牌,更让老人觉得增添了浓浓的人情气息。老人说,北山补山,南山景美,一天一个样,一天一个景,这些变化都收进了他的影像中。老人表示,他要为生态文明,为红松故乡留下一段段新的记忆。
老人不仅用手中的DV记录了伊春河、北山、南山的变化,同时也记录下了城市的变化。建于1960年的市政府招待所(原大旅社)在2002年5月被拆除。用老人的话说,大旅社是从草坡茅屋上崛起的,是老人心目中最早的大厦。它雄伟高大、胸怀宽广,目睹了伊春的发展变迁,见证了伊春的历史。他将即将拆迁的大旅社拍摄下来,封存在记忆中。
老人用手中的DV记录着林都伊春这个美丽城市的发展变迁。老人的每一段记忆都是城市发展的一个个缩影和脚印,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当中。老人用一段段珍贵的影像,让人们又重温了那一段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他告诉记者:只有新旧对比,人们才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今后,他仍然会一如既往地用手中的DV留住城市的每一个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