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0月20日讯
1952年4月12日,我们淮阳独立团奉命参加新中国第一大工程——荆江分洪水利工程建设。虽然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可是每当我回想起那锣鼓喧天的声音,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就心潮澎湃,爱国之情挥之不去。
荆江分洪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由于旧中国政府腐败,湖北湖南水利设施长年失修,多次发生洪灾。为保证两湖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党中央决定调集10万大军、20万群众在洪水到来之前的3个月,完成荆江分洪任务,即修筑3个水闸(出水闸、进水闸、移水闸),并在洞庭湖支汊中修筑一条崭新的大坝。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中央成立以唐天际、李先念为首的荆江分洪总指挥部。毛泽东主席还为荆江分洪题词:“荆江分洪好。”行军
为适应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增强战士们的身体素质。上级命令我们步行前进,每天行走五六十公里,作为强化训练。刚开始,战士们对于身负重重的行李极不适应,经常累得满头大汗、精疲力尽,脚上磨出血泡,疼痛难忍。后来,部队通过总结摸索经验,开展互帮互助工作,即互相帮拿行李和枪支,鼓舞了士气,保证了每天到达宿营地时无一人掉队。
在之后10多天的行军日子里,战士们个个充满斗志、干劲十足,发扬了英勇顽强、不怕疲劳的精神,克服了阴雨连绵、天黑路滑等恶劣环境,每天坚持前行。
记得在湖北宿营的一天凌晨,战士们吃过早饭后,个个感到头晕、恶心,发生了呕吐。村头、路边,吐得到处都是刚吃过的大米饭。对此,医生不知所措,后来才意识到这是特务在饭里下了毒。为了不使战士们受到更大的伤害,领导命令部队立即离开驻地。于是,战士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向目的地进发。盖房
经过17天的急行军,我们来到一片荒无人烟的沼泽地,并安营扎寨了。
上级要求我们用7天的时间解决居住问题,可是盖房子谈何容易!战士们发愁了,因为一没技术,二没物资。由于考虑到南方盖房子需要竹子和野草,团部就从30公里以外(藕池口城市)调运来了竹子。战士们心中有了底,每天大家分工去扛竹子、割野草,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克服了疲劳、饥饿、高温等困难,不到一个星期就搬进了新房。拼搏
在方圆几十里的工地上,布满了大军的茅草房和帐篷。
指挥部决定我们团和兄弟部队肩负起整个工程中最关键的部位,即荆江分洪大坝。这需要从洞庭湖的支汊中修筑一条长1500米、高80米、上宽12米、底宽82米的崭新大坝,还需要抽出湖水,排出淤泥,垫上沙石。当时,既没有现代化的挖掘设备,又没有排淤和运输的机械,要完成如此重任,其艰巨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1952年5月4日,战斗打响了。部队领导层层部署任务,充分调动战士们的积极性。党员、团员、班排长带头,抽湖水,挖淤泥,冲沙石,送土方,全面运作。战士们白天一身汗水,夜晚一身泥浆,一天一夜每个战士只能睡4个小时觉,吃两顿饭。有时战士们用褥单背起淤泥、挑起土方,走着走着就睡着了。有时用船冲沙石(垫坝基),不知不觉就漂到湖里去了,直到有人喊话,才知道自己睡着了。个别战士积劳成疾,牺牲在工地上,奉献了最后的青春年华,成为战士们敬仰的楷模。
记得在修建大坝最后几天的决战中,大坝出现了裂缝,战士们日夜拼搏,伤病不下火线,不叫苦、不喊累。挑土方的战士总是喊着“前面的不要睡觉”,提示前面的人别睡着了,说明战士已疲劳到极点,但整个工地从始至终没有出现过偷懒的情况。
然而,在工程竣工的前夕,又发生了悲惨的一幕。兄弟部队一个团的宿营帐篷被特务放火烧了,浓烟四起,火光冲天,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不断,大火借着风势把帐篷群全部吞没。战士们所有的一切都化为灰烬(幸好没伤着人),收工回来的几千名战士只穿着身上唯一的短裤。官兵们为之同情叹息,纷纷解囊相助,以解燃眉之急,后来军区又调来大批衣物,才解决这一难题。结尾
新中国第一大工程——荆江分洪,于1952年7月20日竣工,这是10万官兵和20万群众首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打人海战术的方式,提前半个月并保质保量地全面完成任务。竣工的大坝坡面上栽上了草字:“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人定胜天”,大坝显得格外醒目壮观,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
当时,大坝通过媒体披露后,又接待了印度等18个国家领导人以及媒体的参观和采访,并受到一致的好评。
此项工程,在今天看来算不上什么大工程,可在当时是举足轻重的头号工程。它保住了两湖当时20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此项工程的施工建设中,10万官兵、20万群众共同立下不朽的功勋。他们不怕艰险,不畏疲劳,不计荣誉,不讲报酬,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