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兴安塔 正文
金秋送爽话重阳
http://yichun.dbw.cn   2009-10-20 09:58:03

  东北网伊春10月20日讯

  在举国上下满怀豪情地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又将迎来九九重阳佳节(阳历10月26日),可谓双喜临门,可喜可贺!

  1929年10月,毛主席在《重阳》词中有“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名言佳句,高度赞美了秋色,和古人“秋色一刻值千金”之说,遥相协调呼应。这是因为金秋重阳,五谷成熟,瓜果飘香,是劳动人民喜获丰收的大好时节,足见重阳佳节不同寻常,有丰富的内涵和耐人回味的真谛。

  追溯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九九重阳的记载。古人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重阳节,是因为周文王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古代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及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的来历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今天的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国家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使传说与现代相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国家机关、团体、街道、社区,往往都在此节日组织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垂钓、对奕,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以饱口福。

  九九重阳,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就已提到了。屈原在《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示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有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父母的生命,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他四处访师寻道,终于找到了一位具有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恒景的精神所感动,向他传授了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地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有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临别,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之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照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妖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它刚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味,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重阳登高的习俗始于东汉。唐代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据史料记载,重阳节吃花糕、枣糕、菊糕、五色糕也极为盛行。上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上面放置两只小面羊,以附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糕上插上一面小红旗,点上蜡烛,代替“登高”之意。据传赏菊和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旧时文人大夫还将赏菊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的千姿百态。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认为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清代北京在重阳节还有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的习俗,解除凶秽,以招吉祥。在山东省梁山一带,晚辈为表达对老人的孝心,还有不呼老人名字的习俗。据传说,有一个儿媳妇,她公爹叫“庆九”,又生在九月初九,要给老人祝寿,买的都是带“九”字的饮食,就是不说“九”字。她赶集买来韭菜,装了一瓶好酒,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向公爹表示敬意和孝心,使老人十分高兴。

  余以为,应以重阳节为契机,大力倡导孝道。让中华民族的敬老、孝老、尊老、爱老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永远发扬光大!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宋益和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