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兴安塔 正文
祖孙三代新闻人 见证历史著华章
http://yichun.dbw.cn   2009-10-13 09:53:04

  东北网伊春10月13日讯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杨兆祥(已故)、我、我的大侄女杨志英祖孙三代新闻人,在横跨两个世纪的不同时期,以对党无限忠诚的信念,以“勿忘人民”、 “脚板底下出新闻”的浓浓深情,记录着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恪守着新闻工作者的良好职业道德操守,履行着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与新闻结缘,总有一种激情在我们祖孙三代人的心底涌动,总有一种力量在催促着我们乐观向上。我有幸见证了我们祖孙三代人在新闻事业征程中不辱使命、勇挑重担、甘于奉献的历史片段,感悟到我们祖孙三代人都是把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让青春在奉献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我们祖孙三代人的采编历程是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节拍而逐步成长的。相似之处是都在20岁出头踏入记者的行列,把美丽的青春奉献给党的新闻事业,把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朝气薪火相传地传递下去。

  父亲杨兆祥是《伊春日报》创刊人之一,也是伊春市第一届记协副秘书长。父亲出生于1934年,早在1952年就动手写新闻报道了。自1952年至1957年,撰写新闻稿件300多篇,约25万字。

  1958年9月初,父亲被抽调到市委宣传部,参加筹办《伊春日报》的紧张工作。自那时起,父亲下定了决心:要把一生献给党的新闻事业,用手中的笔投身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海洋中,永远当一位新闻记者!

  父亲22岁的时候,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与对党的新闻事业无限的忠诚成为《伊春日报》创刊人之一。据父亲生前叙述:“1958年10月1日,这是一个双喜临门的日子,伊春人民在欢呼新中国成立9周年的时候,也以更加热切和喜爱的心情迎接了《伊春日报》的诞生。 ”

  父亲奔波于小兴安岭的莽莽林海,穿梭于山山水水中。他走过的新闻路是用一副“铁脚板”踏出来的,在敬业如痴的父亲身上演绎着许多感人的故事。父亲步踏“汤林线”采访的事迹被人交口称赞,这是新闻同仁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活动。1961年8月,伊春突遭洪水袭击。7日,父亲正在南岔采访,突来的洪水把父亲隔在那里,用电话和伊春通不上。父亲凭着强烈的职业敏感与责任感,步行在“汤林线”上采访。在100多公里的行程中,父亲沿途目睹水灾现场,采访了抢修水灾后的铁路等情况。100多公里的路,父亲硬是用两天的时间边走边采访,到伊春形成一篇消息,很快见报。紧接着,他又奔赴新青、红星等水灾较重的地区采访。令他最为感动的是新青局七伐木场主任、共产党员王文生的抗洪事迹,为了群众的安全,他在组织抢险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父亲饱蘸激情地写了《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通讯,分别在《黑龙江日报》等发表。当父亲在抗洪抢险一线采访时,我的家中也遭遇水灾。据父辈介绍:那时洪水已冲入屋内,母亲和年迈的奶奶、年幼的哥哥在水中奔波。父亲却“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头埋在党的新闻事业中。

  回首父亲40年的新闻生涯,他把毕生的精力与挚爱融于党的新闻事业中!遗憾的是,1997年农历正月十二,父亲被无情的病魔夺走了生命。父亲没有给儿女们留下金银财宝,却把一笔精神财富留给了子孙们,他身上有着值得我们学习的品格与拼搏敬业精神,令晚辈终生受益。

  24岁时,我离开教师岗位从事党的新闻工作,有幸成为《林城晚报》的一名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一天,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要时时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活到老、学到老……”每每在新闻岗位上略觉疲倦想放松懈怠时,一回想起父亲的话语,我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到生活的海洋去捕捉新闻!

  2000年,经过笔试、面试,我考取伊春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任的职位,主抓当时的伊春新闻史上第一个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新闻视点》,后几经改版为《林都视点》、《林都晚新闻》。2007年1月末,在追踪报道伊春市民董立国身后成功捐献眼角膜并给4人带来光明,让生命之光得以延续的新闻事件中,我冒着大雪封道的危险,昼夜兼程,连续5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还牺牲了春节阖家团聚的时间,带领记者赴哈尔滨、大庆采访,为伊春市大张旗鼓地宣传董立国这个典型人物积累了第一手资料。我还连夜撰写了“内参”和万余字的通讯《和谐春风吹南北留得光明在人间》。报道播发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今年4月7日,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播发了长达25分钟的《紧急传递》节目,对此事进行了专访,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示了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危难险阻面前的良好精神面貌。

  我有幸参与了市委宣传部、伊春市广电局组织的《走遍兴安》大型系列报道活动。这项报道范围之广大、报道内容之丰富、时间跨度之长、发稿量之大,在伊春宣传史上都是空前的。《走遍兴安》大型系列报道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2008年度全省新闻媒体“服务人民记录龙江”十大新闻报道活动。

  我的大侄女杨志英于2000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文化导报》、《读者新报》任编辑。2005年年末调入《生活报》,加入新闻采编队伍,作为一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她勤奋好学、新闻敏感性很强,继承了爷爷步踏“汤林线”的韧劲和奉献精神,在工作中赢得了同事们的信任和肯定。她用对事业的勤奋和对理想的执著,克服了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压力和困难。4年来,杨志英经历了报纸的一次次扩版,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学习、锻炼、提高,从一名文化编辑、夜班编辑成长为《生活报》市政新闻采访部的一线记者。她采写的《机场出租车该管管了》、《嗑瓜子嗑出猪肉价》、《哈市汉水路加油站出现“问题油”》等多篇新闻,分获2008年度《生活报》,总编辑一、二等奖。

  纸上春秋,见证时代进步;笔底波澜,推动社会进程。想想祖孙三代这份浓浓的新闻情,源自于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对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面对新形势、新的挑战、新的历史机遇,我和大侄女一定会继承先辈的遗志,以实际行动为续写龙江辉煌的篇章鼓与呼!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杨玉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