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家庭“空巢期”逼近中年人
http://yichun.dbw.cn   2009-09-16 09:24:19

  东北网伊春9月16日讯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王葱郁/文

  市民徐女士今年45岁,她在20多岁时结婚生子,孩子早在两年前就上大学了,她和丈夫早早地步入了家庭的“空巢期”。举目四望,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像徐女士这样的“空巢家庭”。

  “空巢家庭”一般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父母另立门户,父母独自居住的家庭。一般而言,在人们关注的“空巢家庭”中,生活的主角多是老年人,55岁到69岁的父母占据了“空巢”的绝大部分。但是,有一个新群体正以惊人的增长速度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就是中年“空巢家庭”。何来中年“空巢”?

  对于这代父母,成长于大家庭的他们习惯了和众多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日子,但是他们因为国家政策的要求而有了全新的家庭结构:当他们中的大多数结婚生子时,计划生育政策要求他们“只生一个好”。1979年,当第一批610万孩子领取独生子女证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便成了第一批中年“空巢”父母的潜在人群。独生子女的外出求学、参军或工作,父母感到失落、焦虑……造成了他们过早进入“空巢期”,这是造成中年“空巢家庭”的直接原因。

  另外,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加剧了中年“空巢”的出现几率。父母普遍相信:孩子应该得到更好的教育,应该进入更好的高校学习。而对于全国各地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优质资源并不在身边。高校教育资源在地域上分配不均,一些学生远赴他乡求学的足迹背后,则是千千万万个中年“空巢家庭”。即便学业结束,也不意味着子女将归“巢”。对于大城市和理想生活的向往让不少年轻人继续在异乡打拼,不断追逐着自己的人生梦想。不用几年,他们要成立自己的家庭。那时,父母已然老去,家依然是“空巢”。现代家庭“空巢期”提前15年

  中年“空巢家庭”现象,和以往进入老年时才会步入的“空巢期”不一样,很多人在四五十岁的年纪就由于孩子到外地上大学等原因,家里只剩下夫妻两个人,提前进入了“空巢期”。以往家庭中的“空巢期”,始于最后一个子女离开家庭、独自求学或创业。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占据主流,这个阶段明显提前,并且加长。有专家指出,按城镇平均初婚年龄女性25岁、男性27岁计算,假设平均初婚初育间隔为两年,如果独生子女18岁离家,进入“空巢”生活的夫妻平均年龄在45岁到47岁之间,“空巢期”提前了将近15年。如果按人的预期寿命为70岁计算,这些夫妻将在“空巢家庭”中生活25年左右。

  另外,和“空巢老人”的被动形成不同,中年“空巢家庭”的形成,多半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家长总希望孩子有更好的发展,所以会鼓励孩子离“巢”。“空巢家庭”面对重压

  过早“空巢”给部分中年人、特别是中年妇女带来了心理压力,她们过去一直围着孩子转,一旦“空巢”,便感到生活无所适从,严重者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在机关工作的一对中年夫妇四十六七的年纪,独生女儿已考上大学去外地读书,夫妇与父母分开居住,成了“空巢家庭”。前几年忙着女儿的高中生活,过得蛮充实,现在女儿在异地就学,半年才回一趟家,家中生活缺少点儿什么,生活没滋没味,不知下一步如何面对?

  夫妻俩从3口之家一下子回到了“两人世界”,多年来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早已消磨了往昔谈恋爱时的澎湃激情。没有了孩子喧闹欢乐的声音,家变得安静了;不用再操心孩子每天的上学读书,日子一下子变得清闲了;不再围绕孩子成长的话题冲突或妥协,夫妻间的话题也少了。正是由于这种生活的变化,引发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今年46岁的宋先生也是“空巢家庭”中的一员,儿子刚刚考上了大学。每天下班之后,宋先生和妻子就打开电视,用他自己的话说:“打开电视家里才有点儿生气。”最近,宋先生的工作很忙,常常应酬到很晚,妻子一人在家没心思吃饭,现在一向好脾气的妻子已有几天没和他说话了。

  孩子突然离家,作为父母,心里一下子变得空虚起来,孤独感便不期而至。人到中年,浪漫之情逐渐淡化,生活自然而然变得单调、乏味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人们常说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孩子是维系婚姻的纽带。没有了爱情,失去了纽带,家庭将如何维系?

  一个令人深思又无法回避的问题

  少年夫妻老来伴,但作为老少过渡的中年期既没有年轻时期的甜蜜,也没有老年时期的安逸。进入“空巢期”以后,夫妻关系取代亲子关系成为家庭生活的首要关系,这迫使夫妻双方必须直面对方。当家中只剩下一对20年来日日相见以至于审美疲劳的老夫妻,拌嘴是常有的事,冷战热战层出不穷,婚姻危机便紧随而至。

  今天的中年父母们依然承担着极其重要的社会角色:一方面他们要为赡养老人尽心尽力,另一方面他们要供养子女上学。上下两代人的经济重担压在这代人的肩上,让他们身心俱疲。现阶段就业市场的巨大压力又让他们面临着下岗和提前退休的可能。这个时候,中年人生理上的更年期又和“空巢”不期而遇,更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和生活压力。之前在工作和生活中精力十足的他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疲惫和困倦,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频繁出现问题。家庭、工作,生理、心理就像四面高大而阴森的墙壁,从四方向中年“空巢”父母合围而来。勇于面对“空巢期”

  在一个家庭一个孩的情况下,中年人迎来“空巢期”是必然趋势。而往往在“空巢期”,中年男女又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脱胎换骨期——更年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及生活质量都会受到影响。

  进入“空巢期”的中年人要认识到“空巢”的必然性,这是每个家庭必须经历的。“空巢”是家庭进入新形态的开始,要勇于接受、勇于面对。很多母亲过去除了工作,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一旦孩子不在身边,就会突然感觉到富余的精力无法释放,甚至找不到自我,加上进入了更年期,带来了生理和心理的紊乱,很容易导致身心消极。此时,更新树立人生支点、找回自我、树立自信就尤为重要。

  进入“空巢期”的中年人,首先要避免消极情绪的暗示,如焦虑不安、担心未来等等,一旦出现这种负面效应,除了自己积极消除外,还要找朋友交流或找其他途径,把这种负面效应释放出来,不能任由自己沉溺于这种消极情绪中,这只会有损身心。“空巢”如何不空

  事实上,中年“空巢期”是寂寞危机与快乐机遇并存的时期,关键就在于如何利用好。对于“空巢期”,夫妻双方应相应地多花一些时间在一起,慢慢适应磨合,回忆过往的点滴,重温夫妻双方从恋爱结婚到孩子降临那段甜蜜美好的时光。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了操心孩子日常的繁琐,双方有更多的时间相依相伴,生活经历也更加丰富,感情也更加淳厚,两个人可以一起看看电影、参加家庭聚会、出去旅游等,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夫妻双方的感情,丰富二人世界的色彩。

  “空巢家庭”要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建立新的人际圈。以前有孩子在身边的时候抽不出空,经常忙得昏天暗地,难得有时间与亲朋好友往来。现在终于空出时间来了,就不要再封闭、孤立自己,可以和新朋旧友多联络联络,一起谈天说地,互相切磋交流生活经验。这样不仅转移了生活的重心,而且提高了生活情趣。

  此外,还得学会培养各种兴趣。年轻时喜欢做的事情,往往因繁忙而不得兼顾。而这段时间正好是再度培养各种兴趣的时期,可以去做一些以前想做而无法做的事,如写字、绘画、养花、跳舞等。兴趣不但能升华情绪,拥有自我,也能丰富自己的生活。

  现在,对于个人家庭来讲,中年“空巢”已经是普遍而熟悉的现象。即便是在高考制度筛选之下的失意人群,也都习惯于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对于年轻人,外面的世界总是精彩的。对于他们的父母,看到孩子敢于在外闯荡未尝不是他们所期望的。只是当子女在外事业有所成就、爱情有所收获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了身居远方“空巢”中的父母。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