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9月8日讯
晚报热报林都机场通航的特大喜讯。它标志着林区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是林区建设史上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我详细阅读了报纸上的报道,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感到异常温馨和甜美。
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机场是林区几代人的梦想,林都机场的通航,使人们的梦想变成现实,有谁不激动呢?
记得那年,王利民同志刚当选为伊春市市长,我贸然给他写了一封信,把建设林区机场的想法告诉他,标题就是《让伊春飞起来》!
令人没想到的是王利民同志对此信十分重视,将其转给了有关部门项目组,不久我就接到了复信。
我认真地阅读了这封热情洋溢的信,第一感觉是我是一个事后“诸葛亮”,市领导早已想到了前头,此事已进入了立项审批阶段,向公民介绍了相关情况,在我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记忆。
我同航空护林站的朋友对信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核心问题有如下几点:
伊春机场定位为中小型现代化机场,起点非常高,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一)机场虽为民用,航线的开辟要经过中央军委和国家民航总局的批准,要符合国家安全的规范,保证国家空中飞行的安全,所以要争取中央和省府的全面支持。
(二)机场建设的科技含量非常高,选址、机降跑道、航站楼及配套的通讯指挥系统,要现代化,要保证飞行安全,做到万无一失,这就要求有大批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机场的设施要保证飞机“全天候”安全起降,不能像航空护林站那样,一遇到恶劣的气象环境,需借助佳木斯市机场起降。我市当时无建设机场的科技队伍,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引进外援,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三)建设一个中小型机场,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困难。我市经济危困,无力承受巨大的资金负担,正像信中所说,要争取国家、省府的资金支持,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市领导的复信也谈到了一旦机场建成,要按照经济规律进行管理的问题。
当年伊春市民出行主要是依靠铁路和公路,飞机运行成本高,与铁路和公路争夺客源,有多少人会改变出行习惯,乘飞机旅行呢?
今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飞机场也建成了,人们也有乘飞机出行的欲望了,保证机场正常运行的条件也具备了。
在这封复信中,表现了我市第一代航天人精心策划、严密组织、科学调度、勇于实践的求实精神。如果认为此事不可行,他们能向你介绍机型的选择和飞机的养护等科技问题吗?
林都机场的通航,将伊春的昨天、今天、明天融为一体。
我想起了为林区建设付出鲜血和生命的老一代开拓者。如果曲常川还活着,他一定会乘上飞机观看林区的巨大变化,露出欣慰的微笑;如果老英雄马永顺还活着,他一定会坐上飞机,看自己亲手栽上的松苗已长成波涛翻滚的绿色森林,会对我们说:“小康尚未完成,同志尚须努力!”
伊春人民顶天立地、改天换地的英雄业绩已感动了五湖四海的朋友,他们说伊春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保护红松”其实是发扬林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创造的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
我们高唱着《朋友,请到大森林里来》的歌,迎接八方来客、四海宾朋,让朋友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览林都的生态美。
林都林场的通航,使我好梦连连……
我梦见自己去机场接知心朋友,机舱打开了,从舷梯下来的竟是国家主席胡锦涛,胡主席面带微笑地向人们挥手。我兴奋异常,细心地盯着舷梯,看到走下来的又一位领导竟是我们的温家宝总理!
从前,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朱德都来过,这并不是梦。林都机场的通航,将首都和伊春连接起来,建立一条便捷的空中走廊,亲民的中央领导虽然日理万机、工作繁重,但他们来伊春的日子还会远吗?
我又梦见同从首都来伊春探望我的老同学坐飞机飞上蓝天,饱览林海绿色的波涛,犹如大海汹涌澎湃的波浪,一轮红日给山川披上金色的盛装,景色十分壮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