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文体新闻 正文
倡导全民读书 远离“读书危机”
http://yichun.dbw.cn   2009-09-02 14:38:24

  东北网伊春9月2日讯

  林城晚报提供 王妍记者王跃东/文

  “开卷有益”是形容读书 好处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是读书的重要性。看来古人非常重视读书,他们认为阅读能带来智慧、带来乐趣、甚至能带来财富。然而,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工作压力增大和生活节奏快,有些年轻人“已经连续几年没读过一本完整的书了”。市民的读书热情在下降

  根据第四次国民阅读调查,中国国民阅读率6年来持续走低,现在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在读书,我国识字的人平均每年每人阅读图书只有4—5本。

  记者对我市的读书状况进行了调查。据市图书馆负责人介绍,目前市图书馆共藏书31万多册(件),有效借书证件近3万本。2008年,市图书馆共接待读者24万人次,外借图书近20万册次。从以上数据结合市中心区及周边区局的人口数量来看,读书状况还是相当不错的。读者中,少年儿童约占三分之一,尤其是寒暑假或节假日,其余的有机关干部、教师、科研人员、个体从业者等等,其中还有一部分离退休人员。读者中,许多是在工作或是生意上遇到了问题,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的。

  今年65岁的张大爷是《林城晚报》的忠实读者,期期不落,他的一些好友也是如此。记者在相关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报纸期刊市场的特点是:学生爱买杂志,老人爱看报纸。市邮政局零售公司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我市的报纸期刊零售额每年都有相对稳定的增长,但是读者群变化不大,学生和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老年人是主要读者,有买书报和阅读习惯的人仍然占少数。

  作为我市图书零售的龙头老大——市新华书店的情况怎么样呢?相信上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都会有印象,他们童年时新华书店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琳琅满目的小人书,让小孩子流连忘返。那时候能在新华书店买一本小人书,真的是一件非常奢侈而又幸福的事情。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的品种猛增,分类也越来越细化。据市新华书店门市部负责人介绍,网络读书的兴起以及盗版书的猖獗确实给新华书店的图书零售带来一定的冲击。以2007年为例,新华书店零售实现销售额300万元,零售图书15万多册,与2007年以前的几年相比,虽然销售额稍有增加,但与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进步较慢,或者说是滞后。在所有图书中,网络读书对文学、小说类图书冲击最大,因为这部分读者以中青年为主,而网络上,这一类的图书种类更多。这部分读者往往选择了省钱、方便、快捷的网络读书方式。

  虽然中小学生的教辅类书籍只是应试教育的产品,还不能纳入全民阅读的范畴,但毋庸置疑的是,购买教辅类书籍的人气远比购买其它类别的图书旺。但据记者了解,一些软件开发商将教辅资料制作成软件,甚至包括字典和辞海,同样给书店教辅书籍的零售带来非常大的冲击。

  在经常到新华书店买书的读者中,除去青少年购买教辅材料外,购其它书籍的读者仍以中青年为主,还有一部分是老年人。在新华书店,记者采访了正在买书的孟先生,他认为,网络读书与普通读书各有优劣,他还是倾向于买书或租书回家读,因为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看,势必会对视力造成伤害。再者,在家收藏、摆放一些图书,增加一些家庭的文化氛围,是一件非常有品味的事。

  多年来,网络读书和盗版图书对新华书店的图书零售冲击很大,新华书店针对这一问题,积极采取了应对措施,如及时调整图书品种、挖掘新产品等,以保证销售额的稳定。另外,我市人均购买图书量,在全省所有地市中,仍保持较高水平。网络阅读是读书吗

  我们总提到网络阅读和纸媒阅读,那么,网络阅读不同于纸媒阅读吗?或者说,网络阅读是读书吗?

  有人认为,阅读是一种生活态度。而网络,正在改变人们以前对于阅读的理解。或者说,网络改变了阅读方式。当然,无论是纸媒还是网络,生吞活剥式的浏览都不叫阅读。还有一种观点,随着网络和电子书的普及,传统的阅读方式也在逐步被蚕食,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网上阅读,有的甚至完全摒弃了传统的阅读方式。殊不知,网上阅读有利亦有弊,比如,网上阅读易导致读者思维简单化、平面化,且不适合深度阅读,给人一种肤浅的感觉。网络读书实际上是“快餐读书”,是一种“快餐文化”。网络读书看似已经阅读过了很多书,但是能够记住的只是大概的内容,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就会忘记。

  与之不同的观点认为:与阅读纸质图书相比,网上阅读有很大的优势。一是网上阅读选择的空间增大。打开电脑,就等于进入一个图书馆,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现在,即使到图书馆,不仅有纸质图书,还有电子图书。二是网上阅读方便。在单位或者下班回家,只要打开电脑就可以阅读。三是网上阅读比较经济。现在的纸质图书包装越来越精美,价格越来越贵,看到一本自己中意的书,再看看价钱,着实得让人思考半天,有时不得不望“书”兴叹。

  还有一种观点最可取:对于书籍的阅读方式,关键取决于读者对待图书的阅读态度。只要态度端正,认真阅读,细心揣摩,不管是网上阅读,还是传统阅读,一样能够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

  据记者了解,目前,绝大多数网上的读者是年轻人,他们热衷的多是网络小说而且是作者现写现挂、读者现读的那种。上网读文学、社科、名著等图书的人不多。网络小说究竟给读者留下什么,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谁是“读书荒”的罪魁祸首

  “每天上班很紧张,下班了还有许多应酬,回到家已经是筋疲力尽,我哪里还有心情和精力看书啊。”在市中心区一家机关工作的陈先生抱怨说。

  虽然工作压力较小,但做检验工作的小王也说没时间读书。他无奈地告诉记者,父母上了年纪,身体又不大好,经常跑医院。儿子几个月前出生了,一家人的重担都压在他身上,是又忙工作又要照顾家里,根本没有时间看书。

  在市中心区一家企业工作的徐女士说:“每天为了工作和生活已经焦头烂额了,没工夫读书,也没心情读书,再说现在大家都这样,也没了读书的氛围。”

  采访中,许多人都将不读书的原因归咎于“没时间”和“没精力”。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6年完成的第四次国民阅读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识字的人的图书阅读率为48.7%,其中还有1/4的人的读书时间在减少。目前人们不读书的两个最主要原因是“没时间”和“不习惯”,而选择“没时间”读书的人占43.7%,主要是年轻人。

  目前,在发达省市,“全民阅读”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字眼。从政府官员到专家学者,呼吁全民阅读的声音日益高涨。专家认为,阅读并不仅仅是阅读,也不仅关乎某一个人的知识修养,更关乎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所有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养成全民阅读习惯。

  实际上,并非只有我国在倡导“全民阅读”运动,世界上很多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了这项工作:美国自1995年陆续推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阅读高峰会”等措施来提高美国国民阅读率;德国“阅读起航”项目给每个将满一岁的孩子一个装满婴儿书的小书包;发源于美国的“阅读是基础”运动1996年在英国“登陆”后,其组织提供了75万多本图书给20多万有残疾的孩子,这项运动在英国还受到了政府基金的支持。

  另一组对比数据同样让我们感到推进全民阅读的紧迫性:我国识字的人每年每人阅读图书4——5本,而俄罗斯每人每年读书55本,美国正在计划达到每人每年50本。

  有专家指出,国民阅读率下降有三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书的市场变化,书价偏高,让一些想看书的人买不起书;另一方面是读书的愿望与作用弱化,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第三是传统阅读方式受到冲击,以网络、数字为主的阅读方式正在取代传统阅读方式。专家认为,要彻底摆脱“读书荒”,需多方面着手,对症下药,才能有效促进全民阅读目标的实现。

  谁在看书、看什么书,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这个城市的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甚至可以影响这个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创建“学习型”城市,没有旁观者,读书与人生的辅成关系不言而喻。古人尚能“开卷有益”,我们更需要远离“读书荒”。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