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兴安塔 正文
兴安娃娃鱼的失踪之谜
http://yichun.dbw.cn   2009-09-01 09:52:21

  东北网伊春9月1日讯

  娃娃鱼是从远古时代留传下来的“活化石”,它对于研究地球生命的起源及演化有着特殊的意义。新疆娃娃鱼由于生物科学家的多年奔走呼吁,得到了保护并建立了生态保护区。可是,鲜为人知的小兴安岭娃娃鱼却没有这般幸运,至今已失踪30多年不见踪影了。

  兴安娃娃鱼被考古生物学家称为“北鲵”,蝾螈科,长10厘米左右;背和体侧都呈土黄色,有蜡光,头扁平;躯干背面中央有脊沟,尾侧扁;腹皮朱红且带黑斑点;锄骨齿斜行成倒V字形;四肢细长,前肢四指,后肢五指,无蹼。卵数多而粘连于透明液体内呈带状,因其叫声似婴儿啼叫,故称为“娃娃鱼”(下称“北鲵”)。它一般生活在小兴安岭的天然泡泽内,与林蛙伴生。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去草甸子或山跟的水泡子捉林蛙,常有北鲵被一起抓上来,那奇怪的形体吓得你马上扔掉,情不自禁地发出“妈呀”一声,吓得手脚冰凉,额头冒汗,很怕被它咬伤。其实北鲵不伤人,只不过其貌不扬,故让人敬而远之。与北鲵生活在同一条件下的蝾螈,形体特征与之基本一样,只不过肤色黯黑种群繁多,北鲵稀少罢了,但研究价值大有不同。

  据考古学家推断,北鲵起源于侏罗纪后期,与恐龙曾伴生,因此它具有极高的“活化石”价值,甚至国外有的生物学家认为它的生态基因与恐龙近似,通过分析北鲵的基因排序,就可以推断出恐龙的基因排序,进而解开恐龙起源之谜。不过,这只是学术界的联想,生命科学的研究是要靠严谨的科学论证和实据的,推断只是一种假设,不能作为肯定的回答,所以,至今恐龙的起源及其生命基因的研究仍未有定论。至于科幻电影中的种种猜想和假设,只不过是童话罢了,没有实质性的科学研究价值。但是,对小兴安岭娃娃鱼应高看一眼,不可忽视,因为远古时期恐龙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它们之间的伴生关系至今仍是一个未能破解的千古之谜。为什么食肉恐龙不吃与其伴生的北鲵?为什么在地球大环境发生巨变的过程中恐龙灭绝了,北鲵却侥幸存活下来,并适应了小兴安岭寒冷的气候?为什么北鲵在小兴安岭生息繁衍十几亿年后,又无声无息神秘地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消失了?我虽然不是考古学家,但是我从中学生物学课本中曾了解到星星点点的这方面知识,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望。多年来我一直打探北鲵是否还有存活个例的消息,结果令人失望。30多年来,我再也没有见过少年时曾捉过的那一捏便发出“娃娃啼”的北鲵。今年春天,我在研究小兴安岭“小龙虾”——蛄消失的问题时,似乎找到了它们失踪的足迹,使我心中消沉了几十年的探索之火又燃烧了起来。

  我探察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鲵曾生活过的泡泽,提取了水样和土壤标样,经有关部门化验证明,水中化肥及农药浓度超过了林蛙生命的忍耐程度,活体试验使10只林蛙24小时内全部死亡。样本土壤中PH值大幅下降,碱性化程度高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5倍,土壤含水率降低30%。泡泽周围的草甸子被开垦成造林地或农田,破坏了北鲵陆栖的生态环境。越冬试验证明,一般水深1.5米的泡泽冬季冰层厚度在1.2米左右,活水深度仅有30厘米左右,严重缺氧,越冬的林蛙冬眠苏醒率不足50%,这是从前资料上未有记载过的记录。由此可以推断,北鲵从小兴安岭神秘失踪是生态环境劣变的结果,因为它千百年来一直与林蛙、蝾螈为伍,至今蝾螈也不告而辞了,野生林蛙也快被人们捕光了,我猜想那孤苦伶仃的北鲵事实上是失去精神寄托后,或远走他乡,或绝食而亡,或被野兽吃光。

  2008年春天,我从去俄罗斯森林采伐劳务输出的某林业局人员口中得到一个消息,就在黑龙江东岸的远东地区一些泡泽内,发现了酷似小兴安岭北鲵的生物踪影,并在钓鱼时采到了一具活体。听他描述的样子,除了皮肤光润是黄褐色的特征之外,其余特征与蝾螈相似,所以我们还不能由此妄断小兴安岭的北鲵与分布在远东地区泡泽内的是同一种属的北鲵,同源同种同生于侏罗纪晚期。但是,不管是真是假,这毕竟是激活了我研究兴趣的特好消息。我打算在适当时机,去黑龙江东岸的大森林中追寻失踪30多年的小兴安岭北鲵的行踪,或许那片与嘉荫龙骨山隔江相望的神秘地带,就有我与小兴安岭北鲵胞族重新约会的天赐情缘。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韩景江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