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8月25日讯
近来看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一幅画作,名为《欢喜供养》,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让我想起不久前听到的一件事。
在深山里有一户人家,老母年迈,性情古怪,双目失明。老母年轻守寡,仅有一子,非常孝顺,在外做工伐木,血汗钱都用来供养母亲。儿子娶妻后,其妻亦对老母侍奉得体贴入微,做饭洗衣,端茶递水,尽心尽力。但老母却对儿媳百般挑剔,时常申斥、怒骂,儿媳只是谦虚谨慎,从不多发一言。一日,噩耗传来,儿子在伐木过程中,不幸丧生。老母因痛失爱子,性情愈发的乖戾暴躁,人们以为儿媳定会尽快离去,从此脱离苦海,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儿媳依旧朝夕侍奉,一如往昔。因儿媳温柔贤惠,很多人主动上门提亲,但儿媳都以有婆婆需要侍奉为由,婉言谢绝了。婆婆年老痴呆,儿媳终日不离左右,直至婆婆临终时,神志突然清醒,口已不能言,只有两行浊泪,紧握儿媳双手而逝。人问儿媳为何对婆婆不离不弃,儿媳笑答:“婆婆爱儿子,我敬丈夫。她是我婆婆,为啥要抛弃?照顾好她,我丈夫泉下有知,自会欢喜,我心里就欢喜。”儿媳的话,简单得如同村野闲话,但却胜于高僧谈禅。照顾婆婆自是辛苦,被婆婆责骂当然委屈,但若以欢喜供养之心面对,一切自然冰消雪化。
欢喜供养,是人生的大智慧。与人相处,若能时时处处,心生欢喜,长存恭敬之心,自会苦中生乐,化干戈为玉帛。面对逆境,如果依然可以保持欢喜之心,定会火内生莲,变苦境为乐境,守得云开见月明。现在的社会里,很多人都希望趋利避害,对他人、对自然界只是不断地索取,而不愿有半点儿付出,把小小的得失,看得重似须弥,在锱铢必较间,失去了人生最简单的乐趣,也失去了大自然的恩赐。
欢喜供养,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小至对一盆案头清供的兰草,大到对世间众生、天地宇宙,若人人都有欢喜供养之心,那么世界就会是一个和平、和谐、清明的世界。今天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劣,其根源就在于人类丧失了对自然的欢喜供养之心,对自然无休止地掠夺与破坏,而疏于保护和给予,其结果当然是变沃土为沙漠,变青山为秃岭。有道是:“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换言之,土地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耕地面积已经日趋减少,如果对土地再无欢喜供养之心,而一味地对土地掠夺,那么“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古语也许就会变成空话。
伊春是红松的故乡,万里林海就是北国林都的魂魄,失去了森林的伊春也就失去了城市的灵魂。保护生态,以生态立市,以产业兴市,伊春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明天。我们坚信掌生态立市之舵,扬产业兴市之帆,我们的家乡定会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于人于己、于国于家,人人长存欢喜供养之心,不昧己心,不拂人情,不竭物力,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