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8月25日讯
“猫猫藏严了,老虎来到门前了。”
躺在高高的柴火垛上,听着他们从远至近、由低到高的喊叫,我甚至能分辨出是谁在提醒我,是谁又在故意迷惑他,把他引开。那些纷乱的脚步,在柴火垛下面只停了一会儿,就离开了。他们一会儿安静,一会儿吵闹,惹得胡同里的鸡鸣狗叫也时起时伏,而我依然躺在柴火垛上面暗自窃喜。也许是藏得太严密了,玩伴们一直都没有找到我。初秋的午后,温暖且柔和的阳光静静地晒在身上,我竟迷迷糊糊地在柴火垛上睡着了……
小时候的快乐是简单的、透明的、纯朴的,如阳光一样照耀着每一个人的童年。大概每个孩子都有玩藏猫猫的经历,而这一组关于藏猫猫的印象也一直深深地沉淀在我的脑海之中,每每想起都无比的温馨。
藏猫猫是我们小时候胡同里非常流行的游戏。因为那长长的胡同里仓房、柴火垛、门楼、小棚子高低错落,像一座座暗堡,如若不玩藏猫猫,简直就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游戏很简单,在胡同的十字路口,先找出一块既便于识别又便于抛掷,被称之为“橛子”的木,一般会有一个力气很大的孩子自告奋勇地将它抛出很远,负责找人的孩子必须先去拾回木,放进事先画好的圆圈中,才可以去寻找藏的人。就在那个力气大的孩子将木抛出的一瞬间,所有的孩子都会趁机四散而藏。负责找人的孩子也会边用眼睛的余光瞄着其他孩子,边跑着去拾橛子。
藏猫猫并不是谁都能玩得好的。往往找人的孩子一句“藏好了吗”,就能诈出好几句“藏好了”。
其实,在划定的那两条胡同里,谁都藏不了多久。玩了好多年,那些藏法和藏人的地方都已不是秘密,闭着眼睛都能想出哪些地方可以藏人。即便是偶尔藏得比较隐蔽,有些孩子又会因为沉不住气,探头探脑,被捉个正着。当时,谁要是在别人发现不了的犄角旮旯里寻出一个藏身之地,又能稳住神,就等于取得了胜利的法宝。还记得那年,我就曾经提前在邻居梁叔家的柴火垛上用子垒了一个掩体,让自己连偿胜利的喜悦。
“大门上面已经找了,我再看看小棚子下面。”
“快出来吧。我已经看到了,再不出来扔土块了。”
找人绝对是对每一个孩子的考验,他一面要轻手轻脚地翻遍所有可能藏人的地方,还要提防着“敌人”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偷袭,跑到放橛子的地方“拔橛子”,如果那样一切就前功尽弃,得从头玩起。而第一个被找到的孩子往往会扮演两种角色,一种是一路跟着找人的孩子,边走边反复地喊“猫猫藏严了,老虎来到门前了”,提醒其他孩子藏好藏严;另一种却是极不光彩的告密行为。当所有的孩子全被找了出来,就由第一个被找到的孩子负责找人,开始另一次的游戏。
我永远也忘不了,藏猫猫时带来的紧张和刺激。当找人的孩子来到自己藏身之处附近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轻轻地趴在大门楼上一动不动,或者小心翼翼地贴在柴火垛缝里,让空气都觉察不出你的存在,像一无声无息的猫,生怕发出一点儿动静,惊动了房檐上的麻雀,或者柴火垛里的鸣虫。那一刻,四周静得仿佛听不到一丝声息,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脏在“砰砰”地跳动。更刺激的是在找人的孩子背后蹑手蹑脚地去“拔橛子”,每落下一步都感觉心要从嗓子里扇着翅膀飞出来,离橛子越近,那双翅膀就扇得越厉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