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http://yichun.dbw.cn   2009-08-21 09:33:57

  东北网伊春8月21日讯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崔蕊/文

  盛夏的林城满眼葱绿,鲜花绽放,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是一座绿色的宝库,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为了能够利用和保护好我市良好的生态资源,从2001年起,我市举办了伊春森林生态旅游节,至今已经走过了9年。打旅游品牌唱生态大戏

  市民至今记忆犹新,2001年7月18日,首届中国黑龙江(伊春)森林生态旅游节在我市成功举办,接下来的每年盛夏,林区人都会迎来这个隆重的节日,林城伊春到处欢歌笑语,小兴安岭独特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宾客,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旅游项目给来宾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森林生态旅游节已成功举办了9届,影响日趋扩大,已成为我国以保护森林资源为主旨的公益性节庆性活动。

  据市旅游委副主任张学珩介绍,今年,国家旅游局确定了“生态旅游年”这一主题,并把我市的旅游节确定为这一主题的一部分。今年旅游节的主办单位已由往年的伊春市人民政府提升为国家旅游局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这表明,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我市旅游节的办节思路更加清晰,办节的经验更加丰富,办节水平已经达到了省级、国家级水平。现在的伊春森林生态旅游节是由2001年以前的小兴安岭森林节发展而来,从森林节到旅游节,不仅是称谓上的转变,内涵更是加深了。当初举办小兴安岭森林节的时候,是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推销我市的林产工业产品,促进当时的林产工业发展,是围绕木头做经济。随着我市木材产量调减,特别是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以后,我市改变了旅游发展思路,围绕生态做文章,打旅游牌,唱生态戏,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道路,让伊春人民长久的受益于生态,同时,通过旅游产业带动全市经济发展。从森林节时期的家具展销到旅游节时期的山特产品推介,从旅游企业的对接到更广泛领域的经贸洽谈,通过节庆的舞台扩大了伊春的知名度,也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市的森林生态旅游节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同时还担负着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施以生态经济和生态智慧的优化、系统性地开发和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旅游产业和事业。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收益增长

  据了解,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它不会破坏自然,还会从保护自然中得到经济收益。

  我市是黑龙江省主要的森林生态旅游区,特别是森林、地质、河流、空气等旅游资源具有明显优势。根据东北林业大学对我市的资源普查显示,我市的旅游资源分属于70个基本类型,338处资源实体,占国家标准中全部155种类型的47.09%。小兴安岭森林覆盖率达83.6%。地处寒温带的大森林孕育了种类众多的植物与动物,植物共有1390多种,野生动物有300多种。林地、林间花卉及鸟类栖息地等资源类型均匀分布于小兴安岭林海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营区内现存的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小兴安岭南部的桃山林业局还建有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国际野生动物饲养狩猎场。小兴安岭经过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形成了千奇百怪的象形山石,沉积了不同地质年代的古生物化石,这类景观占基本类型的48.65%,达72处,其中以汤旺河林海奇石、嘉荫茅兰沟、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朗乡石林、桃山悬羊峰、南岔仙翁山为代表。我市水系发达,水质清澈,两岸景观丰富,适于开展观光游憩。由于小兴安岭大森林的特殊调节作用,使伊春成为独特的天然避暑旅游目的地。

  据专家测定,伊春市负氧离子含量平均达到每立方厘米15700多个,森林水边达几万个,被誉为“天然氧吧”。2000年和2004年,伊春和铁力分别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伊春还先后被亚太旅游联合会评为“中国最佳避暑胜地”、“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被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等机构评为“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被中国自驾车协会评为“中国自驾车十大旅游目的地”,被中国2008城市盛典组委会评为“中国2008年度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城市”。

  我市的旅游业经过几年的实践,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素质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2001年至2008年,伊春共实现旅游总收入52.48亿元,年均增长54.2%,旅游接待人数1574.3万人次,年均增长36.4%。旅游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记者在市旅游委了解到,伊春市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依托丰富的森林和冰雪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了桃山、朗乡、带岭和五营等旅游区,开展了狩猎、冰雪、观鸟和原始林观光等森林旅游项目,使伊春成为当时全省最早开展旅游活动的地区之一,在省内外、港澳及国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9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依托资源优势,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优先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重点培育,不断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增加旅游投入,加大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力度,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使全市旅游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几年来,我市先后编制了《伊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年——2015年)》和铁力、嘉荫、五营、汤旺河等20个旅游区发展规划及旅游专项规划,形成了市、区(县、市)两级规划体系。2006年,聘请东北林业大学和旅游规划设计公司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和分析,为我市修编了《伊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了《伊春风景观光道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伊春市旅游资源研究》,把伊春规划成为小兴安岭森林大公园。2008年,我市又聘请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院编制《伊春市旅游发展提升策划》,对我市旅游景区进行了全面规划布局,提出了控制、提升、整合的思路。

  通过几年的发展,伊春旅游产业要素不断改善,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目前,伊春由1998年的1家旅行社、5家星级宾馆发展到现在的24家旅行社、19家星级宾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也由1998年的710人发展到10000多人,间接就业人员近5万人,旅游业已成为全市标准化达标比例最高的行业。打造国际森林生态城市

  在旅游产业开发建设中,我市紧紧依托各地旅游资源的特色性和唯一性,将自然生态旅游产品与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相结合,着力打造了森林生态避暑度假、森林生态观光、界江风光、漂流和滑雪度假等旅游精品路线。几年来,共开发了森林生态、避暑度假、科普修学、滑雪、漂流、界江游、地质观光、康体健身等几十种旅游产品,其中避暑度假和森林生态旅游观光已经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目前,全市共建成景区点100多处,其中国家AAAA级景区3处,列全省第二位,AA级以上景区18处,列全省第一位;省S级以上滑雪场4处;省级漂流经营达标场所8个,列全省第一位;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2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级地质公园2个。特别是2008年,我市的汤旺河林海奇石风景区被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单位。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我市以森林生态文化为核心,在旅游产品开发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增加旅游产品文化含量,提高了旅游产品品位。我市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将以“国际森林生态城,人类最佳旅居地”为发展目标,以“中国森林之都——伊春”为整体形象,以森林养生度假旅游为总体定位,以森林避暑度假旅游和康体养生度假旅游为主打产品,整合旅游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产业素质,培育知名品牌。把伊春建设成为以小兴安岭生态系统为基础,以风景观光道为骨架,以各城镇和景区(点)为基本支撑点的世界级森林公园和森林生态旅游度假胜地,使伊春森林风景观光线和界江旅游线成为全省黄金旅游线,森林养生度假、森林观光、漂流、滑雪成为全省优势旅游项目,并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