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铁力市西大桥桥体垮塌事故原因已查明
http://yichun.dbw.cn   2009-08-10 09:21:24

  东北网伊春8月10日讯(记者张桃张恩普)8月7日下午2时,市政府在铁力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铁力市西大桥(呼兰河大桥)“6·29”桥体垮塌事故原因调查情况。导致桥梁垮塌的直接原因是3号墩基底局部被水冲刷脱空,承载力不足,基础沉降和位移,诱发原因是第一台车对桥的作用力。

  6月29日2时40分许,铁力市西大桥发生桥体垮塌事故,共有8台车辆和车上21人落水,当时造成4人死亡、4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和《黑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的规定,市政府于6月29日成立了由相关部门组成的事故调查组,并聘请了分别来自贵州省公路桥梁工程总公司、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伊春林业勘察设计院、伊春市水文局的5位桥梁、水文专家,主要负责大桥垮塌原因的分析认定工作。

  铁力市西大桥位于国道G222哈伊公路K123+934处,该桥由不同时期修建的不同桥型、不同标准的两幅桥组成。一幅为1971年设计、1973年建成的5跨净跨径30米等截面悬链线双曲拱,桥长175.20米;另一幅为1996年哈伊公路升级改造时新建的相同宽度的5跨32米T型钢构桥,设计荷载为汽—20级,挂—100。大桥全宽15.5米,中央设分隔带,新旧两幅桥为分离式结构。为了验证原设计是否合理,调查组委托辽宁省交通勘测设计院对铁力市西大桥原设计进行了结构验算。验算结果,原设计对此桥的结构参数选取及计算过程;上部结构;桥墩截面的偏心距;桥墩截面的偏心受压强度;桥墩基础截面抗滑动与抗覆稳定系数;桥墩基础承载力均满足规范要求。为了准确鉴定该桥施工质量,技术组现场测量了桥梁上、下部主要结构尺寸,其结果符合原设计要求。同时,调查组还委托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实验中心对桥梁上、下部主要受力结构、混凝土(桥墩、拱上立柱、拱肋和腹拱等处)及主肋拱钢筋进行现场取样试验。 (下转第三版)试验结果,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外力作用主要分析了车辆荷载情况、是否有外来物体撞击桥体和人为破坏等情况。分析认为,第一台落水的大货车(4轴)核定载重量25吨。落水后,车体大厢左后角距大桥西侧横断面12.1米,距北侧桥体边缘5.8米,其余7台车均叠压在第一台车体上。经计重和认证,该车车货总重30.5吨(自重12.86吨,载货17.64吨),不超核定载重量,不超治超标准(单轴不超过10吨)。

  同时,所在河流属非通航河流,不存在船舶撞击桥体问题。6月份该地区已进入夏季,不存在流冰撞击桥体问题。没有发现人为破坏的证据。经伊春市地震局监测报告证实,6月份未监测到该地区有地震发生。经河道管理部门证明和调查组对桥位附近居民调查取证,桥位上、下游规定的200米范围内没有采砂情况,也未进行过河道疏通工作。铁力市西大桥位于呼兰河上游,河流季节性变化明显,细砂质河床,冲淤变化大,河床不稳定。经水文、河道管理部门证明和据该桥管养人员、当地群众反映,该河段主河道自然滚动频繁。该桥梁塌垮之前主河道位于3号孔、4号孔,而5号孔河床较高,没有过水。由于主河道改变,形成了水流方向与3号墩横桥轴线斜交的水流,造成了3号墩基础冲刷严重。

  调查结果认为,进入6月份以来,该地区持续降雨,6月1日至28日,发生降雨25天。据事故后水文部门在相近流量下桥位上游河段对水流流速进行测验,测点流速最高达2.29m/s,致使3号墩基底冲刷骤然加剧,基底局部脱空,承载力不足,基础发生了不均匀沉降和位移,连带第1号、2号墩发生不同程度位移,各孔上部结构承载能力不足。当第一台车由庆安方向行驶至1号孔桥面时,在车辆荷载作用下,3号墩基础进一步下沉、位移,其他各墩基础位移加大,导致结构破坏。1号孔上部结构首先塌落,2号、3号、4号墩在不平衡推力的作用下位移加大,上部结构相继垮塌。调查结果同时称,桥梁日常监管中的问题是,桥梁管养单位没有及时检查发现桥墩基础严重冲刷问题,主管部门对该项工作监督检查不到位。

  目前,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赔偿事宜正在与家属和货主商谈中。相关责任部门、责任单位的追究和问责事宜,市纪检监察部门正在调查核实中。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