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社会新闻 正文
双手闯出幸福路
http://yichun.dbw.cn   2009-07-31 09:41:13

  东北网伊春7月31日讯

  林城晚报提供见习记者吕谡记者尹燕国/文

  在风景秀丽的五营区内有一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店,铺面虽然不大,可窗明几净,屋内摆满了等待维修的家用电器。小店的主人正紧张地忙碌着,不时有人上门询问电器是否维修好。

  “老范”是这家小店的主人。双腿先天残疾,可“不抛弃、不放弃”的他用勤劳的双手打拼出了一片属于他的天地,谱写了一段“身残志坚,勤劳致富”的佳话。生活磨难铸就坚毅品格

  他叫范建宝,今年45岁。生活中的“老范”乐观豁达,待人诚恳,乐于助人,熟悉他的人都亲切地称他“老范”。

  “老范”兄弟姐妹5人,他排行第四。自幼先天性双腿残疾在他的心里刻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老范”从小失去了父亲,哥哥和姐姐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老范”很清晰地记得,当时哥哥和两个姐姐在五营物资供应科上班,都是青年,3个人一个月工资加起来才200元,养活一家6口,还得照顾他,日子过得很苦。艰难地读完初中后,1983年,“老范”辍学了。

  看着亲人们起早贪晚为养家糊口而奔波,“老范”心里很难过。虽然家里人没有说过一句“闲弃”他的话,可“老范”常常想:自己也有一双手,身体残了,意志不能残。他决心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家庭的现状,为亲人分担肩上的重担。

  从那天起,在五营的大街小巷常常会见到一个蹒跚的身影。“老范”四处寻找着他力所能及的“生计”,一次次登门,一次次遭拒,残疾的双腿让“老范”四处碰壁,备受歧视。

  “老范”没有因此气馁,他从没有因为自己残疾而自卑过,半年下来,反而比别人多了一份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一定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过上好日子。”“老范”在心底暗暗下着决心。

  1984年初春,“老范”发现五营区内不知什么时候起悄悄出现了一些修鞋人,“一架修鞋机,一些鞋料,一把锥子,一个锤子,一把钳子”就可以简单支起摊子,接活赚钱,一天下来可以赚上二三十块钱。“老范”就天天前往鞋摊,和鞋匠聊天,暗中观察鞋匠修鞋的过程,回到家细心地用笔记下来。两个月下来,“老范”硬是靠自己的坚韧,“看”会了修鞋的技术。1984年4月,“老范”出师了。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老范”兴奋地把家里人召集在一起,向家人宣布了要去修鞋的决定,没料到却遭到家里人一致反对。“老范”细致耐心地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一个人奔赴省城哈尔滨,用双肩背回了修鞋机器、鞋料和维修工具。

  “老范”的鞋摊开业了,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手艺还差得很远,初学乍练,手法生疏,别人修一双鞋10分钟、20分钟,他却要半个多小时,质量还一般,忙碌一天只能赚上五六元钱,最少的一次,“老范”一天只赚了2元钱。“老范”没有灰心,一边出摊,一边苦练,手掌磨破了,手指被锥子扎出了血……时间一天天过去,“老范”的技术一天天进步,半年之后,“老范”一天已经可以赚到20多块钱了。当第一次在月末托着一个月赚来的600多块钱,“老范”流下了开心的泪水。刻苦钻研学得一技傍身

  “人活着,不能让别人看不起。”这是“老范”的座右铭。生意好了,“老范”又开始琢磨开了,修鞋不是长事儿,得干一个长远点的活儿。

  “老范”从小喜欢物理知识,并且特别爱鼓捣半导体等一些小电器,他就开始自学高中物理和电器维修知识。两年时间,他把高中物理吃了个透,并掌握了一定的电器维修技术。为了提高自己的技术,他打听到哈尔滨肇东电子学校开设了电器维修技术班,“老范”扛起行李卷就去了哈尔滨。

  校方领导了解了“老范”的情况后深受感动,减免了一半的学费,只收了400元,并给“老范”免费安排了住宿。“老范”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他把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利用起来,在学校学习了三个月,系统地学习了电器维修技术。回到家后,“老范”购买了相关书籍,继续给自己充电,一边修鞋,一边刻苦钻研,每天都学习到深夜。两年间,“老范”买了近2000册电器维修方面的书。1987年,“老范”认为自己可以从事电器维修的工作了,全家人凑了近2000元,在距五营区火车站200米附近盖了个15平方米的简易房,搭了个小木床,购买了万用表、电焊等维修工具,干起了电器修理。

  “老范”为自己的维修部起了个名字——松雪电器维修部。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以“松雪”为名时,“老范”感慨万千:因为残疾在身,他干任何事情都要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努力,更多的汗水,虽然有成功的喜悦,其中更多的是辛酸。“松雪”在北方人的心目中代表着纯洁、坚韧、顽强、向上,“老范”希望自己可以像“松雪”一样,永远保持着健康的心态和自强不息的状态。自主创业书写美丽人生

  回忆起最初从事电器维修时的情景,“老范”话语间有些哽咽:别人出一分力,我需要出十分力。

  简易房的条件很简陋,夏天还好,冬天的时候取暖效果不好,在屋里用一个小铁炉烧火取暖,还是会冻手冻脚。修理电器时,双手冻得直发抖,冷了就赶紧到炉旁烤烤火,然后继续修理。有时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点,忘了取暖,等解决了问题后才发觉手脚已经冻得发僵……

  由于刚刚从事电器维修,“老范”的生意可算得上门可罗雀,虽然做了个可以维修“电饭锅、收音机、录音机、黑白电视机、洗衣机”的广告牌,但上门的人还是屈指可数。只能接到修理半导体、电熨斗这样的小活儿,一个月的收入才四五十块钱。“老范”只好重操旧业,把修鞋的家什儿搬到维修部,一边修鞋一边修理电器。这种情形持续了近一年半,由于“老范”的活儿好,且薄利多“修”,渐渐地,上门的顾客多了起来。“老范”记得那时候一个月可以接到十几份活儿,能赚到200多块钱。

  “老范”给自己定了个规矩:保证信誉,诚信经营。对维修过的电器实行“一年内保修”制,一年内不管出现什么故障,全部免费维修,过了保修期,如果出现新的故障,免收维修费,只收零部件费用,家庭条件不好的顾客,在不需要换零部件的情况下少收或免收维修费。

  技术过硬,服务诚信,加之经他的手维修过的电器很少有返修的,“老范”的生意逐渐打开了局面,闯出了名气,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生意日渐增多。就连五星、红星的人也过来找他修理电器。生意多了,收入也随之增加了。但“老范”没有满足现状,他又学习了影碟机、电冰箱、电磁炉和微波炉的维修技术,把维修范围扩大。后来“老范”还学习了简单的电脑维修技术,电脑的一些小毛病他也可以修理,还学会了做系统。

  聚少成多,集沙成塔,生意的雪球越滚越大,“老范”在简易房一干就是15年。2004年,“老范”的手里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扩大维修规模的时机已经成熟。“老范”斥资5万元购买了一户34平方米的门市房,后面当卧室,前面做维修间,粉刷得亮亮堂堂,做了一个崭新的牌匾,“老范”有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家。

  房子大了,生意好了,钱也赚得多了,可“老范”的人没变,还是那样乐观豁达,待人诚恳,乐于助人。“老范”对待上门修理电器的人还一如既往地热情接待,大活少收钱,小活不收钱,主动为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登门服务,对低保户和贫困户义务进行维修。当地其他维修部遇到技术难题,只要他会,都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同行,了解他的人都亲切地称他“老范”。

现在“老范”月平均收入在1500元左右。他还花了2万多元简单装修了门市房,购买了电视、冰箱、电磁炉等家用电器。他还买了台电脑,自称是“上网一族”,空闲时上网冲冲浪,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上图为“老范”在维修电器时的情景。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