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兴安塔 正文
走过40载,我们还年轻
http://yichun.dbw.cn   2009-07-28 10:06:40

  东北网伊春7月28日讯——乌伊岭前卫农场部分知青纪念下乡40年散记

  人的一生,总会有那么一段或几段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岁月,不论时光多么久远,回忆起来就会激情燃烧、心潮澎湃,我们这一代人,最怀念的岁月就是上山下乡。

  1969年7月6日,我们这拨伊春一中和四中的学生,下乡到乌伊岭区前卫农场。至今,40年过去了,但一回忆起那段农场岁月,都按捺不住满腔的激动。

  今年7月6日,在前卫农场知青下乡40周年之际,部分知青和带队干部在梅花山庄相聚了。

  上午9点钟,我在“5·23”桥头上了汽车。车上已挤满老知青,统一穿半袖旅游衫,戴小红帽,好像一群老年游客。王登杰塞给我一套衣帽,要了100元钱说:“这次集会是大拇指卷煎饼——自吃自,快换上衣裳,一会儿下车就照相!”我立即光膀子换上新装。这一举动,勾起南铁知青孙士艳的思绪,她讲起那时的一段趣事:一天,男调度隋征到女宿舍喊“上工”,一位女知青正蹲在便桶上方便,隋征进退两难,边后退边说:“咋整的,咋整的……”他一走,女青年“哇”一声哭了,回家呆好长时间,才缓过尴尬劲儿。

  我们先在梅花山庄门口照集体相,照相的是王桂范36岁的女儿,女儿的女儿也十三四岁了,比我们当年下乡时小不了几岁。知青们顿生感慨,晚辈催人老啊!

  进入生态园餐厅,开始庆祝仪式。当年的铁姑娘刘丽代表王登杰、王国民、周桂仁等发起人发言。她满怀激情地说:“今天,战友相逢两眼红,情意绵绵忆当年,回顾那段战天地的岁月,我们无怨无悔!”

  前来的4个带队干部都过古稀之年。耄耋之年的万里连长满面红光,一脸慈祥;黄永富指导员满头银发,精神抖擞;李安民脖颈挺拔,依然硬朗;张青云连长慢条斯理,温文尔雅。

  主持人张宪民说:“40年前的今天,我们告别了亲人和故乡,揣着年轻时的梦想,响应祖国的号召,来到骆驼峰脚、无底湖畔,伐木和泥盖房子,烧荒开地种麦子,冰天雪地打子,奉献着豆蔻年华,收获了刚毅坚强,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青春。”

  万连长满怀激情地说:“知青朋友们,我们是没血缘关系的亲人!曾记得,打山火时我们撵着火头跑,在龙安战备房吃那顿晚餐,用塔头水和面在铁片上烙饼,大伙都饿了,互相推让都不肯先吃,这是多么高尚的情谊!” 李安民用浓重的山东口音回忆说:“为了让大伙吃上小豆腐,我和邴继福上卫东农场抱磨杆拉一宿磨……” 黄英杰朗读起我即兴编的诗,最后几句是:“从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到年近花甲的老太老翁,只要老知青聚在一起,就觉得我们永远年轻!”

  之后是照相,先按连照,后来又按老同学、炊事班、基干民兵连照,有的知青身份多,照完这伙照那伙,刘亚芬打趣地说:“这相,照乱了套。”

  几杯酒下肚,黄世同和夫人王丽英拎着小录音机,边做鬼脸,边随旋律翩翩起舞,逗得大伙直乐。

  这次集会共46人参加,其中16名男青年,有点儿阴盛阳衰。南岔等外地知青只来7名。

  酒桌上,多数人不再喝酒了,少数好酒者酒兴不减,他们推杯换盏,喝得搂腰搭肩,脸红脖子粗,极为尽兴。

  返程时,吴伟和王波借着酒劲儿,扯着嗓子带领大家唱了一路老歌,如《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打靶归来》、《新苫的房雪白的墙》。路过东升大桥,机场路汤旺河新桥最后一节桥梁刚刚合龙,架桥工人被高昂的歌声吸引,诧异地回眸观望。绰号小辽阔周桂仁手脚并用打着拍子,踏得车地板“嘭嘭”作响,司机心疼却没好意思吱声,心里肯定说:“真是一帮老来疯!”

  临别时,发起人刘丽最后喊一嗓子:“战友们,2015年,我们再相会!在场的,谁都不能掉链子啊!”

  立时,车厢里掌声、呐喊声响成一片!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邴继福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