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7月28日讯(记者杨佰艳关英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展的职业培训课堂有一位特殊的学生,他有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的学历,也有在北京从业的经历,还有自主创业、年收入10万元的风光,但如今他却是嘉荫县保兴乡一个普通的“猪倌”,他就是张志民。
2005年,张志民从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毕业后,在北京哈慈集团谋到了工作,并很快被提拔为部门经理。就在这时,张志民将自己人生的舵盘转了个方向,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巴彦县开了一家兽药商店,当年纯收入达到10万多元。在此期间,一家养猪场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激发了张志民的创业激情。他毅然结束了自己红火的兽药店,购买了一台解放运输车和15头PIC美国进口种猪,回到家乡嘉荫当起了猪倌。
要养好猪,必须实行标准化养殖,而当时生猪价格低迷,张志民要拿出10多万元资金建标准化猪舍的想法遭到了许多亲友的反对。在父亲的支持下,张志民坚定了创业的信心,但由于引进的PIC种猪不适应嘉荫的气候,母猪产下的猪崽几乎都是死胎和弱胎。在技术和管理上吃了亏的张志民到北京畜牧研究所、饲料研究所和兽医院虚心拜师求教,聘请专家到养殖场指导,又参加了劳动和就业部门举办的劳动技能培训班。为了提高实践能力,回到养殖场他就一头钻进猪舍,有时为了弄懂一个技术问题,他在猪舍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有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加上悉心照料,他的养殖场迅速扩大,从最初存栏10多头发展到现在的年出栏500多头,仔猪成活率在98%以上。张志民不仅自己致富,还把自己的养殖技术传授给大家,村民宋轶生就在他的帮助下养猪,走上了发家的道路。现在,不安分的张志民又开始“折腾”了,他投资2万多元在县里开了一家兽药店,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慕名而来的养殖户解决技术难题。
走出课堂,张志民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了憧憬,他打算用3—5年的时间把养殖场扩大两倍,建成集种、养、加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园区,实现自动化管理;开办绿色猪肉专卖店,连锁经营,并把养殖技术培训班开到贫困地区,实现共同致富。同时,利用口岸优势,把猪肉出口到俄罗斯远东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