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7月10日讯
林城晚报提供 庄洪亮记者贾春华/文
“我的好丈夫,你还记得我们在一起学习,一起工作的情景吗?下班后,你做饭,我看女儿。艳启,你快醒来吧,我想听你说话,我想和你一起跳舞唱歌”。这是南岔区东升办事处居民姜丽呼唤病榻上的丈夫时说的一番话。听着姜丽不知疲倦的歌声和泣血的呼唤,在场的亲人、病友和医护人员无不落泪。
为了唤醒病榻上的植物人丈夫,姜丽不间断的呼唤、唱歌……60多天后,张艳启的眼睛终于转动了,能流泪了;12个月后,张艳启的喉咙发出了“啊啊”的声音,能说话了;现在,张艳启已经能在别人搀扶下,在轮椅上坐着了。
姜丽今年39岁,是南岔区东升办事处黎明委居民。她用歌声唤醒病榻上的植物人丈夫,用爱心点燃丈夫生活的勇气,用真诚孝敬婆婆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被评为感动南岔新闻人物。厄运突然降
姜丽和丈夫张艳启都没有正式工作。2000年,为了多挣点钱,贴补家用,夫妻俩在山东省安丘市开了个小吃部,生意一直不错。2002年1月2日,张艳启和平时一样带着服务员早早就来到自己的小店,准备开工。突然,张艳启倒在地上,昏迷不醒,服务员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当姜丽听到消息赶到时,丈夫已经被送到安丘市人民医院。经医院确诊,张艳启是突发性脑出血。由于张艳启出血量大,出血位置又近于脑干,医院及时为其做了开颅手术。手术后丈夫一直昏迷不醒,而且高烧不退,打针吃药都不见效。于是,姜丽就用酒给丈夫擦拭身体降温,从头到脚,再从脚到头,一遍一遍反反复复的擦洗。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不知用了多少斤酒,丈夫的体温终于降了下来。
第二天,医生对她说,“小姜,虽然你丈夫体温降下来了,但你要做好心里准备啊!你丈夫以后很可能就是植物人了,没有药物可以根治你丈夫的病,如果家属多和病人沟通,不停的用话语来刺激大脑的话,或许还有一丝的希望”。姜丽看着心爱的丈夫,心在流泪。此刻,她心里萌发了一个信念,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让自己的丈夫醒来。
从那天起,姜丽就按照大夫的话,每天守在丈夫床头,不停的唱歌,和丈夫说话,为丈夫按摩。她要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即使是医院放弃治疗的植物人,如果有爱,他也会苏醒。
丈夫不能翻身,姜丽每隔15分钟就要给他翻身、叩背;丈夫不能吃饭,姜丽就用针管抽一些稀粥、牛奶等流食,再通过胃管打进去,一天最少要打六七次,半夜还得起来打一次。丈夫拔掉了胃管后,她就尝试着让他用嘴吃饭。刚开始,丈夫不会咀嚼,姜丽就给他喂鸡蛋羹,就是一个鸡蛋羹,也要吃上一个多小时。
为了救丈夫,姜丽四处求借,才勉强凑够了治疗前期费用,所以,张艳启在安丘市人民医院治疗一个月后,姜丽就带着丈夫回到家乡南岔,在南岔铁路医院继续接受治疗。用爱撑起这个家
家庭的顶梁柱突然坍塌,一切重任全落到张丽柔弱的肩上。虽然这一切来得很突然,但她必须面对。由于张艳启这种病需要长期医治,因为实在承担不起治疗费用,在南岔铁路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姜丽就把丈夫接回家,开始自己照顾爱人。
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家人还在熟睡的时候,姜丽就起床了。此时的姜丽,不仅要照顾丈夫,还要承担一家四口人的一日三餐。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生火做饭,趁着烧饭的间隙,姜丽急忙洗把脸,然后给卧病在床的丈夫洗洗脸,揉揉身体。
“不精打细算,就要挨饿”。姜丽对记者说。姜丽全家的生活来源,全靠政府发放的280元低保补助和婆婆的104元遗属费维持生活。尽管生活困难,但她坚持每天让丈夫吃上一顿炒菜。买菜时,姜丽为了省下一分钱,她要挨个摊位打听价格,尽量选择价格最便宜的菜买,还忘不了和摊主砍价。
为了帮助丈夫恢复记忆,姜丽每天除了给张艳启喂饭、按摩、擦洗身子,还要唱歌。每次给丈夫做这一切,她都要唱《青藏高原》、《前门情思大碗茶》等张艳启平时愿意听,也愿意唱的歌。
她多么企盼出现奇迹,哪怕是一滴眼泪,一个微笑。然而,一个月的时间里,她所企盼的都没有出现。但她还是没有放弃,坚持天天给丈夫按摩腿部肌肉,天天在丈夫的耳边唱同一首歌。2002年3月的一天,正当姜丽为丈夫唱歌时,突然发现丈夫腿部有了反应,并用眼睛看她,流出了眼泪。她看到这一幕,眼泪“哗”的一下流了出来,她知道这么长时间的付出没有白费。丈夫的反应,增添了姜丽的信心。接着,姜丽便制订计划,她要让丈夫恢复记忆。
丈夫有了知觉后,姜丽每天都不停地跟丈夫“说话”、唱歌。虽然每次“说话”、唱歌,丈夫都是傻傻地听着,但她发现丈夫模仿着她张开嘴巴。和他说话,他有时会点头。就这样,姜丽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内容。一年过去后,2003年1月的一天,在姜丽的歌声中,张艳启突然发出“啊啊”的声音,终于能够开口说话了。后来,张艳启在姜丽的引导下,可以说一些如“媳妇”“吃饭”之类的常用词语了。看到丈夫能开口说话了,姜丽露出会心的笑容。
张艳启的出血部位都在右侧,所以左侧身体瘫痪,大小便都没有知觉,一直尿床,有时一天尿好几次。9年来,家里的床单不知道被姜丽洗坏了多少个,尿布也不知道换了多少批。丈夫大便时经常干燥,姜丽就只能用手抠,帮助往外排便。
姜丽是一个爱干净的人。全家住的一间老房,还是公公生前分的公房,一铺炕,一套结婚时的家具,柜子上摆放着很旧的电视机。虽然简陋,但是红地板却擦得很亮,家具也擦得没有一丝灰尘,窗明几净。到过她家的人都说,姜丽真要强,床上长年有个病人,屋子不但收拾得干净,还没有怪味。
张艳启会说话以后,姜丽就有了一个更大的愿望,就是帮助丈夫恢复全身知觉,让他重新站起来。虽然这个愿望很渺茫,但姜丽一直没有放弃。每天除了“说话”、唱歌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为丈夫做四肢功能恢复锻炼,通过按摩,防止肌肉萎缩。丈夫从得病到现在,卧床9年,身上却没有长一块褥疮。张艳启手术后还落下了癫痫的毛病,多则一个月,少则20天不定时的发作。有时白天,有时半夜,所以,她连睡觉都不安稳。
现在,张艳启在姜丽的细心照顾下,已经能在别人的帮助下,在轮椅上坐一会儿了。虽说仍不能行走,但他的精神已经全部恢复了。孝敬婆婆,教育子女
姜丽不但要照顾病榻上的丈夫,还要照顾74岁的婆婆。只要有空,她就抢着做家务活,让婆婆多休息。为了这个家,她每天都要起早贪黑,自己再受累,也要把所有事情全部包揽下来。每天,她会根据婆婆的口味,尽可能的调换不同的饭菜,让婆婆吃得好一些。尽管生活拮据,婆婆要去浴池洗澡,她总是陪同婆婆一起去,为婆婆搓搓背。婆婆见人就说:“我的儿媳妇好啊,要不是她,我们这个家就散了。”
2005年,姜丽的婆婆患子宫肌瘤住进了医院,医药费是姜丽东借西借凑来的。她一面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一面伺候在婆婆的病床前。她把婆婆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安慰婆婆不要怕,病一定会好。她从楼上跑到楼下,从家里忙到医院,里里外外,无微不至,悉心照顾。帮助婆婆洗脸、刷牙、擦身、梳头、剪指甲、倒尿盆,总是一刻也不闲着。既要惦记家里躺在炕上的丈夫,还要挂念病床上的婆婆。
那些日子,姜丽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奔波于家里和医院,累得她喘不过气。每天深夜,她才能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腰酸背痛,双脚浮肿。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婆婆很快出院了。
姜丽的孝心,感动了许多身边的人,大家都夸姜丽孝顺。谈起孝道,姜丽的话语很朴实:“孝敬老人是我应该做的,人都会老,都会有生病的时候。”
亲属朋友看到姜丽这样累,都说义务你也尽了,跟他离婚算了,要不没有个头。每次有人提起离婚,都被她果断地拒绝了。她的想法很简单:“我走了,谁来照顾重病在床的丈夫,年过花甲的婆婆谁来照顾?女儿今后怎么生活,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会留下怎样的印记呢?”有人问她:“丈夫这个样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有时还乱发脾气,你对他就没有怨言吗?”姜丽回答:“没有怨言,我喜欢他!”“为什么?”“因为他是我的丈夫。”姜丽常常对女儿讲:“我们家现在虽然有困难,但你一定要抬起头来走路,发奋学习,争取将来自己有发展,来改变我们家,来回报社会,回报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懂得感恩关爱他人
在社区干部的眼里,姜丽不仅是一个好妻子、好儿媳,更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在街道,无论多忙,只要社区有活动,姜丽不但踊跃参加,还是一个活跃分子。今年,办事处举办“三八”妇女节纪念日文艺演出,她把家安排好后,就去参加排练。她不但积极参加活动,而且还积极帮助策划节目。在办事处开展的献爱心活动中,她同社区干部一同来到困难党员赵连贵家打扫卫生。当她听说残疾人刘易生病住院,医药费紧张时,立刻把自己节省下来的50元钱捐了出去。
当有人问她你家那么困难,还捐什么款,她笑着说:“比起那些残疾人,我要幸运多了。因为我们还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拿出的这些东西算不了什么,比起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那还差远了呢。”
姜丽用柔弱的身体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她的故事感动了周围的邻居和社区干部,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能帮钱的帮钱,能帮物的帮物。区政府、办事处和社区将她家纳入低保户,并提高了低保标准。今年,区政府为她发放了300元的慰问款。女儿的学习用品已经由社区主任送去。
在感动南岔新闻人物颁奖典礼上,评选委员会献给姜丽同志的颁奖词:她用对植物人丈夫无微不至的照顾,诠释着“相濡以沫”的故事;她用对老人的一片孝心,发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她用自己的行动,解读着什么叫平凡而伟大。
在采访结束时,姜丽笑着对记者说:“不管未来会怎样,我都会和丈夫乐观面对,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日子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