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教育新闻 正文
克服焦虑 踢好临门一脚
http://yichun.dbw.cn   2009-06-12 09:34:01

  东北网伊春6月12日讯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吴聿宏/文

  中考即将来临,学生们的各种心理情况也开始集中出现。比如烦躁、情绪不稳定、成绩下降等。专家认为,这些都可能是因考前焦虑而来。每个人参加考试都会有些紧张,产生焦虑,适度的焦虑能使人集中精力,但焦虑过度就有害了。怎样做才能使孩子考试不过度焦虑和紧张呢?如何踢好临门一脚?就此记者采访了伊春区第八中学副校长赵维香。考前焦虑普遍存在

  据赵维香介绍,考前焦虑指在中考等大型考试时发生的超过一般程度的紧张和焦虑。需要注意的是,考前焦虑症与考生的成绩并没有直接关系,有些学生成绩很好,在考试中也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依然在考前感到焦虑。

  导致学生考前焦虑的原因有很多。一般而言,面对风险而形成的压力会转化为动力,但如果这种压力不断增加,超过了一定限度,就起到反作用了。诸如“一定要考上某某学校”这种目的性,特别容易导致考生焦虑。对于青少年来说,很难在这种时候完全避免焦虑。另一方面,假如孩子在模拟考中失手过几次,可能导致自信心不足,也会引起考前焦虑。

  考前焦虑症表现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从生理方面说,如果过度焦虑,会有头疼、恶心、呕吐、过分出汗、头晕、晕厥、嘴干、心跳过快甚至腹泻的症状;在心理上,会感到异常恐惧、易怒、抑郁、无望、想放弃、情绪失控,无法控制思维。如果有以上诸多症状,考生就有可能产生了考前焦虑。学校减压

  伊春区第八中学从学校、家庭两个方面给学生减压,共同为考生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顺利走完初中时期的最后一段时光。

  学生有个平和的心态去考试,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学校在教学上注意回归教材,有的学生在中考前冲刺做题,这种做法不妥。目前到了综合训练后期,不讲偏题,难题,如果还做难题,学生会有压力。一些拔高题是在综合训练前进行的,现在主要以课本为主,查缺补漏,帮助学生将忘记的知识重新温习,经过这样的复习锻炼,做对了合适的题目,学生的自信心就会提高,紧张情绪也会得以缓解。

  对学生进行自信训练。对于基础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这个时候埋怨、责怪都不起作用。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其他课任教师,都要做学生的辅导员,多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信心。

  课堂上给学生调整情绪。老师走进课堂,先给学生调解情绪,发现学生情绪不好,说几句励志的话,给学生提提神、鼓鼓劲。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说“快中考了,只剩下几天”、“要好好学”等话语,少谈与中考有关的话题,淡化中考,只告诉学生认真做好每一道题就可以了。学校还要求班主任老师课间一定到班级里多陪伴学生,和学生在一起谈一谈轻松的话题,减轻压力。课间,学校还给学生放轻松的音乐,学生听了,缓冲一下神经,缓解压力。 采访中,学生们纷纷道出了心里话:“每天一踏进教室,看到同学们紧张复习,觉得心理压力特别大”。“考试时,如果别人都会,我不会,该怎么办呢?”

  针对考前学生的一些问题,学校专门给学生上了心理辅导课。告诉学生“不要这样想,要想我会的,他不一定会,我不会的,他也不会”。就是说,让学生放平心态,做到“战略上蔑视对手,在战术上重视对手”。让学生明白,自己还有机会提高成绩,加强基础知识复习,争取提高这方面的得分。

  学生情绪不高,有心理压力,及时地释放利于减压。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发泄”班会。班会由班干部组织,班主任不参加。会上,学生将最近这段时间心里面需要发泄的心里话说一说,比如,这段时间多么郁闷、如何睡不着觉、一做题就觉得以前会的咋就不会了……说出来后,学生会感觉你有我也有,原来你也是这样啊,大家互相有“伴”了,心理就平衡多了。家里减压

  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家庭也非常重要,学校和家庭要配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6月初,伊春区第八中学召开家长会,有经验的老师为家长讲了一堂题为“中考前期怎样帮助孩子高效地完成学业”的讲座,指导家长正确教育自己的孩子。

  家长不要过分关注孩子。整天围着孩子转,站在他面前说考试的事,把孩子业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不许他做这个,也不许做那个,孩子会感觉家里氛围紧张,想逃避,宁愿在放学路上多磨一会儿,宁愿和同学在一起,也不愿意早些回家。

  家长也不要过分地呵护。中考之前,有的家长在单位请了假,“闭门谢客”,整天在家中陪伴孩子,百般呵护,手机设为震动,电视不开,不大声说话,想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复习环境这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压力,效果适得其反。特别是懂事的孩子,压力会更大,孩子心里有负担,会想如果考不好,对不起父母为他付出的心血。其实,这些家长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做的这一切只能反映出他们自己的焦虑情绪,而这种情绪在不知不觉中感染了孩子。家长可以在生活上给孩子多些照顾,但要有个“度”,家长要像以前一样,别改变生活习惯,不要对孩子过分关心,做自己的事情,让孩子很自然地度过这段时间。

  不要让孩子过分疲劳。有的家长说,中考前“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让孩子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参加各种补习班。这样做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因为在学校里,学习已经很紧了,放学后,要劳逸结合,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充分休息,如果回家后休息不好,太累了,第二天到课堂的状态不好,学习效率不高,会得不偿失。家长到底给孩子减压还是加压,要个别对待,看孩子是什么类型。孩子本身要求上进,要强,加压的话,他会着急上火;如果面对中考孩子自己不着急不上火,没有实际学习行动,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加压。

  家长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有的孩子在家情绪好,到学校不好,有的在学校好,在家不好,这都是孩子心理有压力、脆弱的表现。发现孩子有反常的情绪,有“问题”了,家长更要把握好自己,不发火,不“叨叨”,也不单刀直入地“审问”,更不要说如“为什么你不能像谁、谁、谁那样呢?”等伤害孩子自尊的话,要保持冷静,和孩子多沟通,而且要沟通得自然。沟通时找个话题,引入到“这件事”上,让孩子将心里话自然地表述出来,发泄出来,还可以聊一些孩子愿意说的轻松话题,如小时候的趣事等,不要说考上考不上之类的话,要让孩子相信自己,也要和老师多沟通,争求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充满信心

  考生如何将自己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轻松迎考?针对考前常见的心理紧张几大症状,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赵副校长给考生家长提了一些建议:

  “一想到中考就紧张,呼吸加快、心跳加剧、肌肉紧张。”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要告诉自己,适度的紧张是正常的,不必过分担忧,找一两件高兴的事去做,或者有意识地做些家务,分散注意力。

  “失去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一定考不好。”这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重要原因是对学习的知识不能扎实地掌握,还存在知识空白点,这时可以一方面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回忆以往考试的成功经验,早晨起床时暗示自己心情愉快、有信心,以杰出人物为榜样,提醒自己不要惊慌,沉着应考。

  “越是临近考试,越是觉得知识生疏;越是拼命复习,越是觉得掌握得不扎实。”这是心情紧张的具体表现,属于正常现象,需要缓和绷得太紧的神经,建议适当参加文体活动。

  “心情烦躁,容易发脾气,对很小的事情也容易发火。”在疲惫的情况下会出现一些不良情绪,这个时候,内向的考生可出去散步,看看风景,平复心情;外向的考生在不伤害他人和自身的情况下发泄一下,如大笑、打枕头等,但要有度。

  “临考怯场,一进考场就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恐惧感,不能放松下来。”考试前做好精神、物质上的准备工作,有利于放松紧张的心情,精神准备除了要调整好情绪外,也可以适当做些“幻想式的应考法”测试,暗示自己能够沉着、成功地通过考试,还应熟悉到考点的行车线路,考场所在的学校、楼层、教室,考场位置和自己的座次、编号和厕所的位置。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