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限塑”一周年
http://yichun.dbw.cn   2009-06-10 09:49:06

  东北网伊春6月10日讯

  林城晚报提供记者刘莹/文

  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限塑令”,要求从当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如今“限塑令”实施已一周年,这个意图改变市民使用塑料袋习惯的“限塑令”,其执行效果到底如何?有偿使用的环保塑料袋命运如何?6月1日,记者对“限塑令”在我市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超市:塑料袋用量减少

  1日上午,记者在市中心区庆客隆超市收银通道附近看到,在短短15分钟时间内,来此处交款的10位消费者中只有两位自己带了塑料袋,有3位顾客因购买物品较少,直接把购买的小物件放进了提包,而另外5位顾客购买的东西比较多,但都只要了1个中号塑料袋。面对这种现象,超市的收银员向记者讲述了“限塑令”实施一年来的变化:“以前本来一个袋能装完的物品,要分到两三个袋子里装,现在塑料袋不再免费,只要一个袋能装完,一般没有人要两个袋。”她还告诉记者,就他们超市而言,在限塑令实施之前,平均一个月可用万余个塑料袋,现在每个月使用的数量大约是一年前的1/5左右。

  走出该超市,记者又来了市中心区其他几家大型超市,发现有的超市把环保袋摆放在专门区域,有的超市在收款台前写着“支持环保、节约用袋”的字样,大家都严格执行塑料袋收费制度。

  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各超市收银处都对塑料袋收费,但在超市内的生鲜区和散货区,手撕袋仍然是免费的,很多顾客都是随便撕,三两件物品就用一个手撕袋,有的顾客不买东西也撕袋。小吃:免费袋用得大方

  当日中午,记者还走访了市中心区多家小吃店,发现在这些店里凡是外卖的食物,购买者均能得到商家免费提供的薄塑料袋。

  在市中心区泓江市场附近的一家面店里,记者买了一碗面(外卖),面好后服务员随手拿起一个超薄塑料袋,把面倒了进去,当记者问是否收费时,对方连称不要钱。而根据“限塑令”规定,商品零售场所必须对塑料购物袋明码标价,并在商品价外收取塑料购物袋价款,不得无偿提供或将塑料购物袋价款隐含在商品总价内合并收取。

  接着记者相继走访了几个小吃店,发现每个小吃店内都挂着一沓塑料袋,顾客买饼、包子等都用这些塑料袋装,粥、面等也都盛在套塑料袋的碗里。一位店主表示,这些快餐目前只能用这种超薄塑料袋,可降解材料太贵,用不起。采访中,大部分吃快餐的人对这些超薄塑料袋没有提出异议,觉得用它很正常。市场:“限塑令”成空文

  与超市、小吃店等场所相比,市中心区早、晚市场的情况又会如何呢?2日清晨,记者先后来到市中心区升辉市场和二百货早市,在这里记者看到,销售者仍将各种没有任何标志的不合格塑料袋无偿提供给消费者,场景与实施“限塑令”前并无二样。

  在升辉市场内的一个蔬菜摊点前,记者见到一位女顾客正在购买西红柿、青椒、黄瓜,付款后她按照菜的种类不同分别将它们装在3个浅红色薄塑料袋里。记者在这里还看到,几乎所有的摊位都挂着一沓沓塑料袋。一位卖蔬菜的摊主说,“限塑令”实施之初,他们也使用过一段时间环保塑料袋,但环保袋一收费,引起很多市民不满,尤其是面对很多老顾客,根本开不了口多要那一两毛钱。

  采访中许多市民表示,按照平时买菜的习惯,生熟荤素等不同的菜是不能混放在一起的。可每次上市场又不可能只买一种菜,所以如果集贸市场要是不提供塑料袋的话,他们每次就不得不带上好几个购物袋,非常麻烦。市民表示,人们使用塑料袋已形成了习惯,一段时间内很难做到“禁用”。目前,很多人为图方便宁可出钱购买塑料袋,这部分人不是不知道使用塑料购物袋对环境的危害,而是因为习惯了。限制还需要“缓冲”,需要舆论引导。同时,商家应该不断地进行规范宣传。相关部门要从源头入手,压缩塑料袋在市场中的数量,切实提高“限塑令”的执行率。管理部门:需齐抓共管

  “要杜绝超薄塑料袋,还需政府部门下力气去监管。”采访中,一位市民这样对记者说。“限塑令”实施以来,超薄等不达标塑料袋之所以大量存在,主要原因是,无论是对生产厂家还是对销售领域都疏于管理,存在着管一阵好一阵的情况。

  针对市民们在“限塑”上表现出的态度,工商部门有关人员认为,塑料袋在集贸市场上的大量使用,不排除管理上存有漏洞,但更主要的原因则与商户们怕影响生意和“法不责众”的心理有关。对于目前超薄塑料袋仍在大量使用的情况,“限塑”并不是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工商、质监、环保等多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加强对重点场所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继续违规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的行为,探索从源头上进行彻底治理的各种有效途径。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经营者、消费者的宣传教育,营造更浓厚的不生产、不销售、不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人人参与环保、人人爱护环境”的社会氛围。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