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王乐/文
为记录伊春人民生态建设的努力,鞭策后人不断创新进步,同时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建好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伊春市人民政府、伊春林业管理局决定从2009年起编制《伊春市生态建设报告》,每年一期,报告上年生态建设情况,向全社会公开发布。5月初,我市第一份《伊春市生态建设报告》正式出炉,向市民真实全面展示了我市目前的生态状况。
我市第一份生态建设报告共分四部分,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篇、生态型产业发展篇、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篇、生态科技发展与文化建设篇。从中,市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我市在生态建设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近年来,我市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生态环境明显好转。2008年,全市活立木总蓄积达到2.37亿立方米以上,森林覆被率超过83.4%。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5%,化学耗氧量(COD)减排614吨,二氧化硫减排2284吨,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以上天数361天,达标率为98.9%。
森林资源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大。珍稀植物保护向纵深发展。红松保护行动持续深入,成功举办了世界首个保护红松国际研讨会,发表了《保护红松伊春共识》,在国内外产生了日益深远的影响。红松认领行动推进顺利,社会各界积极主动认领,到目前共认领红松12万余株。在禁伐天然红松的基础上,又将椴树、色树、三大硬阔(水曲柳、核桃楸、黄菠萝)等珍贵濒危树种纳入禁伐序列。通过科学营林培育后备森林资源,我市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加大林种、树种、更新方式调整力度,逐渐增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人天混合更新的比重,加大了珍贵树种、阔叶树种和混交林营造比重,更新造林5.5万亩,其中,红松1.4万亩、混交造林1.7万亩。森林抚育73.9万亩,全民义务植树357万株。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成效明显。截至2008年底,试点承包林地中实现造林8670公顷,发展林下经济1710户,造林成活率均达98%以上。林权制度改革被中国改革研究会评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创新案例”,也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写入了中央1号文件。
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汤旺河区被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旅游局批准建设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成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单位;红星湿地保护区晋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建嘉荫县平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呼兰河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被批准为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网络初步形成,现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20处,总面积6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4.6万公顷,占全市行政区划面积的比例达到18.95%。
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市政府下发了《加强林蛙资源保护规定》,明确提出在全市范围内禁捕禁食林蛙两年。颁布了《蓝莓等野生浆果资源保护暂行办法》,对资源保护、采集承包、基地建设等方面作了规定,全面推广了野生浆果管护承包经营。目前,已建立蓝莓科研基地8个,基地总面积达6011公顷。积极推进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从而实现了从珍稀树种资源保护向生物多样性保护转变,从单纯保护森林资源向整体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物种的转变。
耕地保护得到加强。通过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对耕地实行培肥地力、水土保持以及进行整理复垦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数量。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含农垦系统)稳定在12.2万公顷,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10.1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2.7%。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耕地灌溉能力。全市新打灌溉抗旱井146眼,维修机电井1370眼,新购抗旱设备130台套,新建及维修塘坝4座,修复水毁灌溉工程4处,清淤渠道45.8公里,新增改善灌溉面积5.6万亩。
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建立了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全市22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受到了良好的保护。开展了重点企业水污染治理,对造纸、医疗、金矿、电力和钢铁等行业废水进行了治理,使河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制订了《农药安全使用监督管理规定》,对林区农药使用的范围和数量明确了控制标准,对种植林下食用菌菌袋回收制订了管理办法,防止了杂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积极开展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30公顷。投入资金15.5万元,加强小流域治理,开展了汤旺河磨石山农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美溪兰新所坡地治理、西林区坡耕地治理、金山屯丰北农场坡耕地治理工作。加强矿山开采的监督管理,开展探矿权、采矿权清查,整合矿产资源,关闭小矿山57家。收缴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45.5万元。新争取国家和省对地质遗迹保护、矿山公园能力建设项目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16个,投资总额13219万元。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进展。开展了重点企业污染监测。把冶金、建材、林化、制药、电力、森工等12个重点行业和西林钢铁公司、伊春林业发电厂、浩良河水泥有限公司等40户重点企业确定为重点监测和考核范围,实行定期考核。西林钢铁公司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启动朗乡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深化西钢上下游配套项目,基本达到零排放,循环经济增加值实现15.2亿元。努力创建低碳城市。紧紧抓住我市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低碳城市计划项目试点的有利契机,认真谋划低碳城市项目,编制了《伊春市清洁发展机制(CDM)和低碳城市发展项目册》,建立了清洁发展机制(CDM)和低碳城市发展项目库,一大批后续开发项目正在加紧进行前期工作。生态型产业蓬勃发展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生态旅游业、绿色能源业、森林食品产业、生物药业等生态型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
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迅速。我市把发展旅游业确定为接续替代产业的重点,召开了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出台了7个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决定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旅游业发展。加大景区建设力度,开工建设旅游项目29项,总投资1.2亿元。金山鹿场和东升岛分别被省旅游局评为AAA级和AA级景区。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黑龙江(伊春)森林生态旅游节、第四届中国(伊春)冬季摄影节、林都伊春杜鹃花观赏周、第九届中国黑龙江(伊春)秋季五花山森林观赏节等节事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夏季旅游市场,促进了春秋冬季旅游市场的开发。旅游业实现增加值7.8亿元,同比增长30.7%;接待旅游人数337万人,同比增长12.1%。
绿色能源业蓬勃发展。全市风电项目装机容量已达12.41万千瓦,在建12.29万千瓦,拟建17.9万千瓦,正在测风项目21个。水电开发全市装机容量达到0.424万千瓦,汤旺河13个梯级水电站规划已编制待批。绿色能源业实现增加值0.9亿元,同比增长25.7%。高寒地区地源热泵取热试点取得成功,具备推广前景。高寒地区增温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生物质等新能源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有效减少了对林木的消耗。
森林食品产业势头良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240万亩、黑木耳4.6亿袋、山野菜、山野果改培及种植面积17万亩。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全面实现农产品无害化生产,有效使用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标志产品达到120个,比上年增加19个。扎实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业,水稻、黏玉米、野果饮品、肉鸡等我市主导绿色食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全市规模以上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已达38家,绿色食品加工能力已达20万吨,野生蓝莓红酒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奶牛存栏达到3.6万头,黄牛饲养量达到19.2万头,生猪饲养量72.2万头,鹿3.6万只,狐貉6.3万只。
生物药业方兴未艾。北药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葵花药业(伊春)公司、格润药业公司、伊春药业公司3户医药企业通过第二轮GMP认证,重点开发康妇消炎栓、刺五加片等10余个国家名优新产品。确定了27个省市级基地,提升了基地建设水平。打造“林都北药”品牌,完善营销体制,拓宽了市场,促进了产品销售,提高了市场占有率。特色种养及加工业完成增加值22.9亿元,同比增长16.9%。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迅猛。以生态市建设为契机,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国际森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四城联创”活动。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三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56亿元,新建改造城市道路67.6万平方米,开发建设住宅楼房87万平方米,完成漏雨楼房“平改坡”7.6万平方米,修缮了300余栋老旧楼房损毁严重的共用门窗,新增城镇供水管线7220延长米,新增集中供热31.9万平方米,新增绿地90.3公顷。
棚户区改造全面展开。精心部署棚户区改造民生工程,全市有20个县(市)、区(局)开展了棚改工程,完成棚改面积54.8万平方米,万余户居民告别低矮破旧棚户房,人居环境大大改善,棚改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重大工程进展顺利。林都机场主体工程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伊绥高速公路伊春段正式开工,兴安湖水库顺利截流,全面完成10条通乡公路,建设农村公路748.6公里,铺装村屯、林场所硬化道路292.1公里,汤嘉铁路已列入国家计划,几代林区人梦想的立体交通网络即将变为现实。
新林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改造泥草房2159户,新建砖瓦房10万平方米,建设户用沼气池3000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2%以上,农村和林场所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态科技发展与文化建设不断创新
在科技引导基础创新研究方面,我市组织实施了减量、再用、循环利用资源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安排了9项生态保护与节能减排科研项目,提供引导资金60万元。涉及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封存技术、用材林林木资产评估方法、林火时空分布规律、严寒地区居民车库节能降耗技术、森林案件现场勘查记录管理系统、红松坚果林营建技术推广、高炉煤气余压发电(TRT)技术应用、寒地大型沼气生产技术示范、分户式三位一体寒地沼气生产技术应用、食用菌灭菌加热器的推广等。
实用技术研究层次得到了提升。我市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及省级关于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项目6项,争取资金510万元,涉及生物质半气化多用炉、太阳能电池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450平方米/千克超细粉开发与应用、小兴安岭森林分类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平贝母规范化生产(GAP)和红松果林营建配套技术推广,既提升科研项目的层次和水平,又有效的缓解了科技发展与投入不足的矛盾。
为了让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我市实行了全民教育。把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纳入《伊春市创建文明城市规划》中实施,从业人员教育纳入职工岗位培训和公务员培训,中小学校进行生态环境教育课堂教学;新申报指导创建市级绿色学校2所,绿色社区1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1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