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卫生新闻 正文
滥食“野味”当心病从口入
http://yichun.dbw.cn   2009-06-05 09:59:20

  东北网伊春6月5日讯

  林城晚报提供 王建华记者吴聿宏/文

  时下,野味成了个别饭店、酒店招揽客人的招牌。殊不知,野生动物与人类共患疾病达上百种,在此,呼吁人们千万别为图一时“口福”,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付出健康的代价。人兽共患病200余种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脊椎动物约有6400多种,其中鸟类有1300多种。野生动物由于各自的生活习性不同,生存环境多样,所携带的病原体极其复杂,形成一个庞大的天然病原体库,许多畜禽和人类的疫病来源于野生动物,或者其主要传播媒介是野生动物。

  目前世界上已证实的人兽共患病至少有200种以上,其中对人有严重危害的约有90种。我国已发现的人兽共患病达130余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发现人类传染病40种。根据2005年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报告,60%的人类传染病病源体来自动物,75%的人类新发传染病病原体来自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如:艾滋病病毒源于非洲的灵长目动物,乙型脑炎病毒通过猪传播给人,“非典”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鼠类传染50多种人兽共患疾病等。 常见的野生动物疫病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最早的人禽流感病例出现在1997年的香港。那次H5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导致12人发病,其中6人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球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人感染,其中248人死亡,死亡率63%。中国从2003年至今有31人感染禽流感,其中21人死亡。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狂犬病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狂犬病是世界上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为100%。近年来,随着养狗和家养宠物数量的增多及缺乏对犬和猫等宠物的严格管理,加之对狂犬病防治知识的普及不够,使我国狂犬病发病率已连续多年回升。由于我国处于狂犬病持续上升高发阶段,健康动物带毒已成为我们身边的严重隐患,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所以被动物咬伤后,及时冲洗处理伤口、注射免疫血清和疫苗接种是防范狂犬病必不可少的三大步骤。

  “口蹄疫”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偶蹄类动物(如猪、牛、羊、鹿等)所产生的疾病,其特征为受感染之偶蹄类动物的口、足等部位皮肤会出现水泡,而造成部分动物死亡,影响畜牧产业的发展,故受各国的重视。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口蹄疫”暴发流行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

  “非典”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是此病的主要特点。患者为重要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此时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血液里病毒含量十分高,并有明显症状,如打喷嚏等易播散病毒。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是一种新出现的病毒,人群不具有免疫力,普遍易感染。此病病死率约在15%左右,主要是冬春季发病。其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系统受损有关。病毒在侵入机体后,进行复制,可引起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受破坏,导致患者的免疫缺陷。同时病毒可以直接损伤免疫系统特别是淋巴细胞。

  森林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多见于森林地带,流行于春、夏季节,病人常为森林作业人员。森林脑炎病毒寄生于松鼠、野鼠等血液中,通过吸血昆虫(蜱)叮咬传播给人。本病潜伏期为8—14天。起病时先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神志往往不清,并有颈项强直。随后再现颈部、肩部和上肢肌肉瘫痪,表现为头无力抬起,肩下垂、两手无力而摇摆等。如症状好转则体温在一周后降至正常,症状消失。恢复期较长,可留有瘫痪后遗症。森林作业人员要防止蜱叮咬接种森林脑炎疫苗,可以预防本病。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也叫做黑死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本病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说明那时在我国流行十分猖獗。不食野味减少患病

  据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伊春林区生态环境复杂多样,非常适合野生动物生存,共有兽类6目18科67种,鸟类18目49科274种,爬行类3目4科11种,两栖类2目6科10种。

  有的居民有喜食“野味”的嗜好。吃“野味”,尤其是吃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属于非法行为。吃“野味”还有增加患病的可能性。因为偷猎者从捕猎到将“野味”做成精美的“菜肴”,所有的环节都是在暗中偷偷地进行,没有经过卫生部门的检疫,这些“野味”是不安全食品。更有黑心业主,将病死的动物做成“菜肴”端到餐桌上。吃了它们,可能患上疾病。

  虽然有的野生动物身体是健康的,但也会给人的健康带来危害。这是因为这些野生动物长期生存在恶劣自然条件中,它们的身上可能携带部分病源体,人们吃了“它”以后,它身上携带的病源体可能传播给人类。通常野生动物传播的病毒感染性很强的,危害性也很大,如果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的这种疾病是烈性传染病,还可能引发疫情。

  此外,偷猎者在猎取野生动物时,常常采用一些毒性不大、不易降解的毒饵,野生动物吃了这样的毒饵,它们的体内可能残留一些毒素,人类吃了它们,人类的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滥食野生动物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对野生动物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还可能导致整个生物链的断裂,而生物链的断裂往往会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野生动物疫病传播与人的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加强对公众的野生动物疫病预防科普教育极为重要,让公众了解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等相关知识,掌握科学预防措施。建议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不乱捕、不滥杀、不滥食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从餐桌做起,做一个文明、守法的公民,不非法经营、贩运、加工、制作、销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做一个绿色、环保、守法的经营者,给自己留下文明与健康。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