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经济新闻 正文
满山野菜惹人爱
http://yichun.dbw.cn   2009-06-05 09:58:25

  东北网伊春6月5日讯林城晚报提供 张海涛记者王乐/文

  随着气温的回升和雨水的滋润,漫山遍野已经成了绿色的海洋。在一片赏心悦目的绿色中,林区特有的山野菜更是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清晨的山坳里,热闹的集市上,绿油油的山野菜被人们满心欢喜地装进菜筐里,摆上餐桌。丰富的山野菜资源

  保健观念的深入人心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绿色消费已无处不在,绿色潮流扑面而来,尤其是对绿色食品的要求日益提高。山野菜也由过去困难时期充当果腹辅食的低档食品,而摇身变为绿色食品中的首选食品。山野菜也叫“森林蔬菜”,我市处于小兴安岭山系,有高等植物约1300多种,其中山野菜资源约占全省的3/5,有25科75个品种的嫩芽、茎、叶、块根可供人们食用。据调查表明,我市现已开发利用的山野菜可食用部分总贮量达80万多吨。

  每年4月下旬,刺嫩芽、蕨菜等山野菜从山坡上被摆上集市,身价远远高于在早餐桌上占据主要位置的其他青菜。最贵的当属刺嫩芽,质量最好的、最嫩的刺嫩芽售价高达每公斤24元;既可以包饺子、包包子,又适合炒着吃的老桑芹,身价也达到了每公斤14元;连最常见的蛰麻子、鸭子嘴、柳蒿芽、刺五加叶,也可以卖到每公斤5-8元。

  山野菜之所以被人们深深喜爱,是因为它们的种种特点。

  天然无公害。山野菜长期繁衍在深山、幽谷、旷野、荒地、田埂等适宜生长的自然环境中,自生自长,不曾受到或很少受到农药、化肥、城市污水、工矿三废等污染,在生命活性物质含量上,都保留着明显的优势,有“天然蔬菜”的美称,属于无公害绿色食品。

  营养价值高。山野菜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营养成分,其中维生素、矿物质比栽种的蔬菜高几倍,甚至十几倍。如蕨菜每百克鲜品的粗蛋白为1.6克、碳水化合物10克、胡罗卜素1.66毫克;苋菜的粗蛋白5.5克、胡罗卜素7.15毫克、维生素C153毫克。因此,多食山野菜可补充人体特殊营养需要,利于健康长寿。

  具独特味道。山野菜的种类繁多,风味各异,气味芳香,口感醇正,具有香、甜、苦、酸、辣等味道,有老嫩软硬,或柔滑,或粗糙,或脆而嫩,或艮而坚,从口感、色调、质地、味道等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分析,可谓多姿多彩,千差万别,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总有一股截然不同的“野味”和清香,这些是栽培蔬菜所代替不了的。

  具医疗功效。山野菜绝大部分品种为野生药材,融食品、药材、保健为一体,既是美味食品,又能强身健体,防病治病,正迎合了当今时代“保健热”的要求。如刺嫩芽可强身健体,调节神经,延年益寿;车前草性味甘寒,具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的功效;蒲公英具有利尿解毒、清热散结的功能;刺五加全株含有维生素、亚油酸、挥发油等多种保健元素,可下气开胃、消肿止痛;蕨菜经常食用可治疗高血压、头昏失眠、慢性关节炎、腰膝酸痛、头痛等症;马齿苋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天然抗生素”的美称,具有解毒、消炎、利尿、消肿等功效,对治疗糖尿病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小山野菜的大功能

  在众多的山野菜中,有一些特别受市民喜爱的品种,也是我市比较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山野菜。老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山野菜,却有不同凡响的食疗功效。

  刺嫩芽:俗称刺老芽、刺龙牙、霸王菜。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生于针叶或针阔混交林缘、沟边、火烧迹地等。皮与根部可入药,春季4月末5月初在乔木的尖端抽芽发育,待生长到5—15厘米时采集,然后人工将芽包去净。嫩芽可做菜、做汤,也可腌渍加工罐头,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具有补气、活血、利湿、止痛、补肾等作用。常食之对于治疗风湿性腰腿痛、糖尿病、肾炎、胃肠溃疡及跌打损伤等有益。民间刺嫩芽还用于治腹泄、痢疾等病症,有滋阴润喉作用,对咽痛、下痢、营养不良等症也有治疗作用。

  马齿苋:又名马齿菜、马齿草、五方草,一般为红褐色,叶片肥厚,倒卵形。它含有蛋白质硫氨酸、核黄素、抗坏血酸等营养物质。由于其中含酸类物质比较多,所以吃的时候会觉得稍有些酸味。马齿菜的药用功能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能降低血糖浓度、保持血糖恒定,对糖尿病有一定的作用。它的吃法有很多种,焯过之后炒食、凉拌、做馅都可以。如大蒜拌马齿菜、马齿菜炒鸡蛋、马齿菜馅包子、马齿菜粥等。

  荠菜:在田边地头,经常能看到星星点点的荠菜花。它的食疗作用是凉血止血、补虚健脾、清热利水。春天摘些荠菜的嫩茎叶或越冬芽,焯过后可凉拌、蘸酱、做汤、炒食,荠菜水饺、荠菜馄饨是春天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另外还可以做成鲜美的荠菜粥。

  婆婆丁:又名蒲公英,它的花粉含有维生素、亚油酸,枝叶中则含胆碱、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婆婆丁的功能是清热解毒,消肿、利尿,具有抗菌的作用,能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利胆和保肝的作用。婆婆丁焯过后生吃、炒食或做汤都可以,可拌海蜇皮、炒肉丝;还能配着绿茶、甘草、蜂蜜等,调成一杯能够清热解毒、消肿的婆婆丁绿茶。

  苦菜:苦菜又名苦苣菜,茎呈黄白色;叶片为圆状披针形,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花鲜黄色。苦菜中含有丰富的钾、钙、镁、磷、钠、铁等元素,能清热、消肿、化淤解毒、凉血止血。苦菜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都有抑制作用。苦菜嫩叶可采食,生吃略带苦味,用开水烫一下制熟,苦味可除。苦菜可炒肉、做汤,或加些大豆粉做成小豆腐吃,亦可沸水烫后蘸面酱食用。或做麻酱拌苦菜、苦菜粥等。

  蕨菜:又名蕨儿菜、龙头菜,在野菜中比较常见。蕨菜能起到清热滑肠、降气化痰、利尿安神的作用。蕨菜吃起来鲜嫩滑爽,素有“山菜之王”的美誉。蕨菜的食法很多,炒、烧、煨、焖都可以。在现代菜谱中,用蕨菜烹调出的名菜有木须蕨菜、海米蕨菜、肉炒蕨菜、脆皮蕨菜等多种。这些菜肴素以色泽红润、质地软嫩、清香味浓而深受食客的青睐。蕨菜叶呈卷曲状时,说明它比较鲜嫩,老了后叶子就会舒展开来。

  水芹菜:又叫水芹、河芹。水芹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沼泽地或湿地,它的嫩茎及叶柄都可食用。水芹菜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类,其中以钙、磷、铁等含量较高,具有清洁血液、降低血压和血脂等功效,既是食用又是药用的高档无公害草本蔬菜。水芹菜生长在低洼的水田里,基本不需要治虫,属于纯天然无公害绿色蔬菜。水芹菜的生长期较长,秋冬春都可以随时采收,既可以凉拌食用,也可以与其他荤菜炒煮,亦可做海米炝水芹、水芹炒肉丝、水芹羊肉饺、水芹拌花生仁等。

  薇菜: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钾、钙、磷等微量元素,还含有稀有的促脱皮甾酮、鞣质成份,具有抗癌、清热、减肥等功效,并对流感、乙型脑炎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春天采集粗壮嫩绿的幼叶,经沸水焯后炒食,或搓制薇菜干,也可腌渍,是我国出口的主要野菜品种之一。

  小根蒜:又名薤白、小根菜。它的茎叶长得很像蒜,也有葱、蒜的味道,主要吃法有小根蒜拌豆腐,小根蒜白木耳粥、小根蒜炒鸡蛋等。

  椿菜:又名香椿芽,营养丰富,目前我市已经能在大棚内人工培植。据测定:每100克椿菜中含蛋白质9.8克,钙、磷、维生素C的含量在蔬菜中均名列前茅。还含脂肪、粗纤维、铁、胡萝卜素、尼克酸以及香椿素,有特殊的芳香气味,食之鲜美可口,耐人品尝。香椿的吃法很多,可凉拌、可炒、可煎,还能腌着吃。椿菜还可入药,古医书记载,椿菜性寒,具有涩肠止血、健胃理气、杀虫固精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椿菜煎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都有明显的抑制和杀菌作用。民间有椿菜治病的验方:椿菜烫后用酱油拌食,能开胃、去气滞;与粳米、麻油制成椿菜粥,可治肠炎、痢疾、痔肿等等。

  薄荷:又叫薄荷菜,可作药用亦可食用。薄荷是散风解热药,它所含的薄荷油是药用的有效成分,常用于防治伤风感冒、咽喉疼痛等。炎热的夏日,薄荷是防暑降温的佳品,可做薄荷粥、鲜薄荷豆腐、薄荷鸡脯肉等。野菜采集辨真伪

  吃山野菜是一种享受,采摘山野菜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乐趣。逢上暖风融融的好天气,不少市民都喜欢走上山坡,亲手采一把野菜,为餐桌增添一份美食。市农研中心经作站的专家提醒大家,野菜采摘也有着不少学问。

  首先,到山里或野外采集山野菜,穿着要轻便,戴手套,结伴而行,彼此照应。必要时带上雨具,并要带上防身器具,防止毒蛇猛兽的袭击。

  其次,工具应轻便实用。应备有轻便坚韧的小铲、小刀,以便采挖或采割。少数贵重山野菜不要用刀采,以免有铁锈味。

  第三,采集野菜以远离人家、不受污染的地方最好。城郊、村边、路旁、工业三废或生活垃圾可能污染的河流水域以及近期喷施农药的农田、园圃、人工林地等不要采集。

  第四,山野菜种类较多,一定要弄清每种菜的形态特征,特别注意与易混毒草相区别。可从外部形态、有无乳汁、气味,上年残株残果等综合判断。认不准的切不可乱采乱吃。另外,有些野菜本身含有一些丹宁、生物碱、配糖体、皂苷等物质,具有微毒。一般采取凉水浸漂法、煮沸法或稀酸、稀碱液洗法即可去除。

  第五,要注意保护资源,不要采已属于珍稀的种类或品种。即使数量特别多的种类也要注意保护,采大留小、采梢留根。个别挖取根茎或鳞茎的,要将土回填,以利再生。第一次采完后再长出的新芽当年切勿再采。也可划片轮年采集,以利休养生息。

  目前,我市已经对蕨菜、黄瓜香、刺嫩芽、猴腿等品种山野菜进行了开发利用,在双丰、友好等地也建立起了黄花菜、蕨菜基地,通过科学研究高产和繁殖,筛选出更优秀的山野菜种子,希望进一步充分开发利用这些大自然赐予的丰富资源,让这些餐桌上的美味真正作为独具品牌的森林食品,成为我市特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