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社会新闻 正文
八旬老人与火“结仇”
http://yichun.dbw.cn   2009-05-27 09:53:23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刘斌/文

  6日下午,王凤刚老人走出家门,来到在自家院外挂着的一块宣传板前对记者说:“现在是高火险天气,我得换上防火宣传的内容了,也好给居民们提个醒,告诉他们大风天就是挨饿也决不能生火做饭!”

  这位王凤刚老人,今年已经82岁了,是乌马河区人防办退休的老党员,更是一位责任心极强且满腔热血的老林业职工。没有任何人的要求和命令,老人弯曲着被炸掉整个右手的残臂,数十年坚持用左手办了近2000期宣传板报,用右残臂及左手一点点地升降防火旗达25载!(见图)

  解放前,王凤刚家境贫寒,随父亲从辽宁朝阳逃荒到我省巴彦县农村,解放后辗转来到乌马河区参加林区建设。他深爱着林区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加之工作认真,为人热心,自年轻时起,护林防火就成了他的习惯,宣传防火成了他一直坚持的事情。

  1965年,王凤刚在安全经营所当采伐工人,每次上山采伐前,他都让工友们列好队,他挨个搜身,把工友们身上带的烟及火柴拿下,才让工友们上山。理解的淡然一笑,不理解的还烦他多管闲事,为此他得罪过一些工友。领导看在眼里,因此指派他为采伐七队指导员,这回他抓防火名正言顺了,也更加卖力了,工友们都说:“王凤刚跟火是冤家,他就是跟火过不去!”

  后来老人转到青山林场任林场副书记兼场长,一干就是10年,他抓防火的力度更大了。他所到之处,最先拔地而起的是“望火楼”(土望台)。他这个领导,平时没有休闲娱乐活动,一有空闲,就登上“望火楼”举目望,他见烟就查,火患在他眼皮底下是无论如何肆虐不起来的。

  1975年至1984年,老人担任了乌马河区人防办主任,在这期间,老人尽职尽责干好人防工作之余,把其余精力仍然投入到防火工作上。

  1984年,王凤刚光荣退休了,身子虽闲了下来,但心仍在防火上,他把余热都发挥到自己所住的振华社区的防火上。从退休至今已过去25载,他一直是该社区的信息员、服务员及宣传员,没有任何报酬。为了让居民重视防火,他带着防火宣传单逐户发放,还为居民们讲解预防、扑救火灾的基本常识。他还自制防火宣传标牌,没有木板他就去木器厂要,自己买来红油刷上,再求人把宣传标语写上,然后悬挂在巷道的显眼处。他还在自家门口设置了一块宽1.5米、长2米的防火宣传板,宣传各个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防火知识,居民们在茶余饭后就来观看。他的“政策之窗”、“防火提示板”在当地小有名气。

  在此基础上,为了让社区居民能在大风天有一个统一不生火的信号,他就在自家院内竖起了一个4米高的防火旗杆,又买来红布和绳索,每逢5级以上大风天时,他就把红旗升起,然后开始走街串巷挨家检查,一旦碰到生火的人家就立即去制止。有时他一出去巡查就是一天,风停了他再把红旗降下来,这一升一降就是25载,每次升降红旗,绳索磨得老人残臂生疼,可为了社区防火安全他都默默忍下了。20多年来,振华社区除了发生一起由小孩燃放焰火引发的小火情外,从未发生过火灾。

  在老人家里,记者发现主人家居简单朴素,但墙上挂着各种报刊,老人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黑龙江工人报》、《伊春日报》及《周末参考》。老人说他这一辈子都离不开报刊,他得坚持读报,这样才能把新政策新知识及时通过宣传板报宣传出去,尽管已是老眼昏花,但他仍然读报不止。

  其实老人的经历并不顺利,他的事迹在1970年就上了乌马河区大事记。“文革”期间,为了贯彻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全国普遍开展了研制“土武器”活动。当时他任青山林场副书记,主管民兵。他研制出了“天女散花雷”、“切割雷”及“穿甲雷”等20余种土制雷,他所在的青山林场成为全区研制“土武器”的先进单位。1970年1月4日,参加区委全委扩大会议的区委委员和基层党政领导到青山林场取经,在演示现场,当时王凤刚手持手雷,亲自为大家做示范,没料到手雷没出手就爆炸了,他被当场炸成重伤,右手当即被炸掉。

  就是这位身残志坚的老人,怀着对林区和家园的珍爱,用自己的坚毅和执著,走出了一条漫长而富有效果的防火之路!老人说只要活一天他就防火一天,看着居民安宁的生活着,他觉得甜美幸福。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