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火场一线的故事
http://yichun.dbw.cn   2009-05-10 10:58:01

  爱东北网伊春5月10日讯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李广福吴聿宏/文沾河过界草甸森林大火发生以来,市边防支队扑火官兵团结战斗在火场第一线,克服火情紧、任务重等重重困难,展开救援工作,打隔离带,修路,现场巡查,清除余火,多次有效地防止死灰复燃的发生……近日,记者深入火场采访,记录下一幕幕惊险的镜头,一处处感人的场面。待产妻子支持丈夫上火线

  4月28日上午,该支队按照市森林防火指挥部的部署,组织50名官兵奔赴火场。接到命令后,支队总指挥部指挥员高志政委做了战前动员。官兵积极报名。后勤助理高翔想参战,可他放不下家中待产妻子。妻子的预产期是5月10日,两家的亲人都在外地,万一妻子去医院,谁照顾她?

  妻子得知情况后,积极支持高翔上前线。她对丈夫说,医院有医生,伊春有好多朋友,必要时可以请家政人员,他们都可以照顾我。有了妻子的支持,高翔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到了火场,冲锋在前。高志政委得知情况后,命令高翔下山照顾妻子。可高翔却始终在山上坚守,他说:“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国家的财产就少一份损失。”党员先过河

  火势在变,人不能停,短暂的迟疑、停顿都可能造成难以控制的局面,必须抓紧时间清除掉余火,防止死灰复燃。排除了一处险情后,又接到上级命令,官兵加快了前进的速度。

  天色渐暗,火线上地形复杂,一条宽约6米多的小河拦住了去路,河水湍急,河上没有桥,河面上只有一根碗口般粗的倒木连接河两岸。前面的官兵用手中1米多长的木棍试探竟然没有探到底,眼前河深桥险,绕路走浪费时间,对面火场余烬冒出的黑烟升腾可见。这时只听带队的参谋长于明江一声“党员先过河”,所有党员二话不说立即入水中过河。警官刘祝成一脚踩空,和张志刚等三人掉进冰冷的河水中,水一下子就没到身高1.83米的刘祝成的胸部。官兵及时跳进水中将他们救出。几个人上岸后,冻得直哆嗦。参谋长于明江问:“还能坚持得住吗?”“能!”入水的官兵异口同声回答,干脆响亮。在党员的带领下,官兵奋勇过河,及时扑灭余火,排除了又一处险情。两块豆腐

  山上风吹日晒,加上奋力扑火,官兵的嘴唇干裂了,火大送给养的车无法到达第一线,官兵只能用干巴的面包和矿泉水充饥。

  一天晚上,经过近20小时的扑火战斗之后,部队到达临时营地待命,负责官兵伙食的后勤处副处长王斌到附近群众家中购置蔬菜。由于附近村民全部撤离,王斌走了很久没有收获,无奈之下,他来到前线指挥部。

  “你们就是今天扑火的部队吧,今天大家效率挺高,附近的明火暗火都被压下去了,值得庆贺,我这里也没有什么好东西,除了面包,还有两块豆腐,拿回去犒劳犒劳大家吧”,指挥部的同志很热心。王斌如获至宝,拿着两块豆腐回到营地,迅速将2块大豆腐切成50小块,和着白菜下到大锅里,等汤沸腾了,每人捞到一块比纽扣稍大一点的豆腐,吃得格外开心,这可是几天来头一次吃到的热菜。火场鲜鱼汤

  “官兵们每天在火场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在山林中巡查余火,十分辛苦,一定要保证他们有热饭吃。”财务科长张守纯是前线生活保障组组长,每天随官兵们奔走火场。只要定下营地就开始张罗官兵的饮食。

  4月30日凌晨,官兵从火场撤回来,浑身湿透。他立即组织人员熬了一锅姜汤,给官兵驱寒。几天来,不论官兵转战到哪里他都把锅带到哪里。5月1日,部队连夜转移到另一处阵地。由于夜里下了一场雨,根本找不到干柴,一到目的地张守纯就钻进林子,翻找枯木底下的干树枝,为官兵生火做饭。本来以为要啃凉馒头的官兵,从火场回来就闻到一股清香鱼汤的味道。原来张守纯在拾干柴的时候在一个水泡中发现一张旧网,顺势捕到了十几条鱼。他如获至宝,赶紧为官兵做了一顿鱼汤。当官兵们喝着热乎的鲜鱼汤时,张守纯却疲惫的睡着了。让大家躺着睡个觉

  虽说是5月,但是深山中的昼夜温差达二十多度,白天炎热,夜里却常常是零下的温度。火场瞬息万变,行动没有固定时间,部队要保持机动,晚上露地而睡十分寒冷,官兵们只好挤在军车车篷里取暖,已经连续4天没有伸直腿了,根本睡不好觉,第二天又得奔赴火场,很多人的腿已经浮肿。

  后勤处处长房延利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今天晚上我一定要让官兵们躺下伸直腿好好睡一觉。”房延利在奋斗林场挨家挨户的走,想给官兵找个睡觉的地方。可居民已经撤离。终于,一名守护林场的职工同意官兵在他家的一栋菌房居住,虽说只是木板的上下铺,但是这已经很不错了。当日夜里零时许,官兵从火场撤离,回到驻地,终于可以躺下来好好地睡一觉了,他们身子一沾“床”就鼾声如雷。房子太小,扑火官兵住的十分拥挤,房延利悄悄地领着几名后勤人员钻进了车里,他们继续在车里坐着睡,并且还要留人放哨。人体烘干

  官兵们进入火场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消灭余火。每次奋战后小憩,官兵的上衣都能被汗水浸得拧出水来,裤子被冰冷的雪水浸湿到膝盖以下。

  奋力扑火没有感到寒冷,可是回到营地,冷风习习,晚上气温多是零度以下。冰凉的衣服贴在身上,每个人都冻得直哆嗦。没有干衣服可换,大家挺着疲惫的身躯入睡。凌晨醒来,身上的衣服已经被身体烘干了。“这是我们的人体烘干法”,班长李春雨风趣的对记者说。几天来,官兵每次从火场回来都是用这种烘干法,把冰冷潮湿的衣服“烘干”。“最不好干的就是鞋,要一天一宿才能干,可是大火根本不给机会,鞋子只要倒不出水来就可以了。战士李光明坐在草里倒出鞋里的水,又用力的穿上,白袜子已经看不出原色了。冒火送给养

  “虽然不是在电影中看到的汽车穿越战场的场面,除了没有子弹,我们碰到的情况和兰博基本上差不多。”说到补给的艰难,后勤处处长房延利感触颇深。

  “5月1日,运输给养的车辆进入林区的边缘就被检查站拦住。50多辆车堵成了一个长龙,等到下午3点,检查站才放行,他们一再嘱咐,前面就是火线,要注意安全。”房延利说:“一路上火星四溅,车行不到半小时,一个火星便点燃了车斗里的塑料袋,我们赶紧下来将火扑灭,一路上扑了两次火,晚上6点钟才赶到官兵的营地。”

  自官兵奔赴火场后,支队第一时间成立后勤给养领导小组,全力保障扑火官兵给养,确保官兵在火场不挨饿不受冻。为了减少路途中因为大火阻路耽误的时间,负责给养的同志每天凌晨3点就出发,行驶近7个小时的路程。针对前线官兵缺乏蔬菜的现状,支队争取每天给养中都要带至少三样以上蔬菜,并坚持做到使扑火队员每天吃上可口的饭菜。在支队给养车内,不仅常用的药品齐全,就连官兵日常用的牙刷、香皂等用品都有,还特意买了崭新的裤头,让连续多日和衣而眠的官兵换上干净的衣服。

  截至目前,后勤给养车穿越4处火场,行程3000余公里,运送防寒大衣60件,野营帐篷70顶,确保了前线扑火队员的生活保障和随时机动出发。火中抢帐篷

  只有休息好,第二天才能有充沛的精力继续投入火场战斗。每天,参战官兵还没有回到宿营地时,后勤给养领导小组成员就早早地搭起帐篷。

  一天夜里,刚刚搭建好帐篷,突然又刮起大风,转眼间,大火直冲宿营地方向而来。整个宿营地被浓烟笼罩,一片昏暗。“保护好帐篷!”财务科长张守纯、营房科长朱鹏飞、后勤助理刘跃文迅速拔起帐篷,逐个搬离到安全地点。当再回头看时,宿营地附近已成火场。张守纯、朱鹏飞、刘跃文的脸上、手上、胳膊上被树枝刮得伤痕累累。保卫母树林

  林火无情,瞬息万变。5月1日,大火向友谊林场扑去。该支队正在岭峰林场打火,当日晚上9时许,临时接到任务要转移到距离集结地50公里以外的友谊林场保卫红松母树林。

  火场上,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转场。官兵冒雨连夜急行军。行军途中,官兵们背负重达20多公斤的扑火机具和给养装备,在没有路的林子里,一走就是七八个小时,官兵的双脚都磨起了血泡,双肩被压出血印,汗水和雨水浸透了衣服。到了第二天早晨4时30分许,终于到达友谊林场。途中,财务科副科长王伟佳脚崴了,可他坚持着。他说出了心里话:“我们之所以能坚持这么多天,不是靠的体力,而是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战斗精神。”到了5月2日下午,官兵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可是他们并没有休息,又奔向了下一个目标。

5月5日,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召开会议,给了该支队扑火队最好的评价:“市边防支队扑火队行动迅速,集结最快,保障有力,是南线火场战斗力最强的队伍之一。”该支队前线指挥秦继文副支队长告诉记者:“截至8日,官兵持续奋战10天9夜,转移火场4个,行程千余公里,扑灭余火300余处,处理险情500余处,维修火场公路3000延长米。”

  上图为火场上也不忘环保,战士们埋垃圾。

  上图为休息时看看新闻

  上图为太困了,席地而睡吧

  上图为扑火中间补充体力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