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勇战火魔显军威
http://yichun.dbw.cn   2009-05-08 09:57:36

  东北网伊春5月8日讯

  林城晚报提供 牟可双史咏陈立涛记者张恩普张增玲/文

  连日来,黑龙江省军区伊春军分区组织官兵、民兵3200余人,奔赴沾河过界草甸森林大火火场一线,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奋战在火场一线,充分显示了威武之师的军威。转战火场5昼夜

  “210,210,我是218,请你们迅速撤离火场!”5月5日15时许,随着一声命令,伊春军分区百余名官兵和民兵从翠北一线火场第4次转战,投入到下一场硝烟弥漫的战斗之中。此时,官兵们已经连续转战火场5昼夜了。

  4月29日19时30分,伊春军分区组织部队官兵和民兵3200余人奔赴火场。官兵们一下车,没做休整,就接到“前指”扑灭“过火地”余火的任务,司令员孙钢、政治部主任任健和副参谋长陈树强在暗淡的月光中,分别带领人员疾速赶往现场。

  森林草甸里,到处是烧焦的漆黑的杂草灌木。五六级山风“呜呜”作响,不时有粗大的“站杆”轰然倒地;茂密的森林里浓烟弥漫,十米以外见不到人影,浓烟熏呛得官兵们直咳嗽掉眼泪。前行中,一段是乱枝缠绕、刮刮碰碰的荆棘,官兵们低着头、猫着腰艰难地向前行进,树枝刮得衣服“唰唰”作响;一段是泥泞不堪、踩下去30多厘米深的沼泽,幸亏下面是未融化的冰层;一段又是沟壑纵横、稍不留心就会掉进的冰冷溪流……官兵们背着20多公斤重的装具,还没走几步,脚下的鞋子就全都“灌包”了,有的官兵脸上还被树枝刮出一道道血口子。

  火场如战场。官兵们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们一面向森林深处进发,一面对“过火地”藏火、暗火展开清理,穿梭迂回10余公里,歼灭明火500多处。汗水湿透了军衣,浑身沾满泥水,直至4月30日凌晨2时清理完火场后才返回宿营地。

  4月30日6时30分,官兵们又马不停蹄地领受任务,看守距奋斗林场约10公里处的火场。官兵们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走一路打一路,边走边战斗。森林内火势随着风向转,东西两侧是熊熊燃烧的大火,身后南侧忽然袭来一处几十米宽的火头,3米多高的火头像巨大的猛兽,呼啸着向官兵们扑来,官兵们已经处在了一个马蹄状的包围圈之中。千钧一发之际,如果决策失误,很可能有伤亡!司令员孙钢临危不乱,大喊一声:“向西侧突围!”官兵们拼死一搏,硬是在西侧火场“撕”开了一条口子,同美溪区民兵扑火队胜利汇合突围了出去。

  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官兵们在火场上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节日。这天早晨,森林里的温度达到零下2摄氏度左右,头天夜里挂在树上晾晒的胶鞋、袜子结上一层冰,睡囊里的官兵有的眉毛、头发挂上了霜花。

  下午2时,巡逻火场的官兵报告,西南方距宿营地150米处出现火情!任健一方面指挥人员迅速赶赴火源地扑火,一方面派人迅速搬迁帐篷、转移物品到安全地带;脸上的汗还没消尽,脚跟还没站稳,又有巡逻官兵报告,东南方又出现火情!官兵们穿越“过火地”,绕过火头,顺势对起火点进行了扑打。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奋力扑救,余火被官兵们扑灭。

  森林里,官兵们来时踩出的羊肠小道风烟过后已印迹全无,来时自备一天的干粮和水出现了不足,山下的给养一时难以送上来。面对饥饿疲劳,官兵们乐观向上,毫无气馁。机动步兵连新兵王小亮把手里攥着的最后一根火腿肠分一半给了身边战友,俩人边吃边聊起菜谱,这个问“你最爱吃什么菜”,那个答“红烧肉,还有咱连那个红烧排骨”,说着说着,俩人脸上露出了笑容。美溪区扑火队的民兵知道连队的战士们断了炊,主动送来一大袋馒头。机关供应科张助理感觉肚子上既疼又痒,撩开衣襟一看,原来一只“草爬子”头部已钻进肉里。一个民兵用烟一熏,吸了一大肚子血的“坏家伙”乖乖地退了出来。

  夕阳西下,官兵们还没缓过劲儿来,又接到命令,迅速向另一处火点奔去……披星戴月舍命送给养

  “副参谋长、副参谋长,给养到了!”5月2日凌晨1时许,几声呼喊,打破了森林的寂静。在友好林业局岭峰林场扑火一线守候了两天一夜的官兵们听到喊声,都兴奋地从树林里站了起来,循声望去,远处十几个人影走过来。还没等东西放稳,大家拿起面包香肠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可是,谁又能知道这顿饭是军分区18名官兵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

  4月30日16时,在友好林业局岭峰火场奋战了一昼夜的伊春军分区123名官兵奉命转战到距岭峰林场5公里外的新火场。不料,在行进途中突然出现火情,为了追打火头,轻装上阵,官兵们扔下随身携带的干粮和水,紧急投入战斗。大火借助6级西南风迅速蔓延,火速达到每小时8公里,致使火线一下子拉长1000多米。官兵们奋力扑救,足足用了3个多小时追出五六公里,直到晚上20时许才把熊熊燃烧的大火控制住。在火场休息时,大家又渴又饿,连一口水和干粮都没有。当务之急是赶紧给疲惫的官兵们补充给养。在一线组织打火的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任健和副参谋长陈树强商量后决定,立即与山下给养组联系,让他们克服困难将给养送上山。

  5月的小兴安岭,白天零上20多摄氏度,夜晚的气温骤降到零下好几摄氏度。几十个小时水米未进的官兵们被冻得直打颤。接到送给养的命令后,给养组的18名队员每人背上20多公斤重装满面包、火腿肠、水等食品的背包,在军分区司令部管理员杜英官的带领下顶着星星踏上了征程。这段只有五六公里的山路要是在平时用不了1个小时就能走完,但他们却足足走了4个多小时。这段路真难行啊!大风在森林里呼啸,在狂风中乱舞的树条抽打在官兵们的脸上,疼痛难忍。大家只好扒开树枝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行。风大还不算,官兵们走在塔头纵横的灌木丛中,一不小心就会被绊个跟头。战士张晓磊把脚崴了,只好拄着棍一瘸一拐地往前走。可这些都还算轻的,更难行的是沼泽地,一脚踩下去陷进30多厘米深,冰冷刺骨的泥水很快就把大家的脚浸湿冻木了,不少人摔倒在泥水里,爬起来穿着湿衣服继续前进。穿过沼泽地,进入了被称为“鬼门关”的“站杆”区。因为在莽莽林海中,到处都是十几米高的枯树,所以被林区人形象地称为“站杆”。大风吹来,“站杆”会自动倒下,稍不留神被砸中就有生命危险。大家身背给养小心翼翼地往前走,杜管理员手拿电筒在前面给大家探路,不时提醒队员们注意左右两边的险情,森林里不断有“站杆”倒下。突然,在队伍中间,一根“站杆”被风吹得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班长刘玉东见此情景大喊一声:“快躲开!”他迅速带人往两边闪去。只听“轰隆”一声,一棵直径半米多、高数米的枯树在距他们不到1米的地方倒了下来,大家都惊出一身冷汗。

  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给养组的人员终于把干粮和水等物资送到了扑火官兵们的手中。当扑火战士们迎上来接过背包时,所有的给养队员都累得一下子瘫倒在地上。森工民兵火场降火魔

  4月28日12时40分,沾河林业局伊南河林场发生的森林大火蔓延到汤旺河林业局第11林场。火情发生后,汤旺河区人武部立即启动扑火救灾预案,组织基干民兵扑火队180人于当日22时30分迅速奔赴火场。

  到达“前指”领受任务后,政委曹锁福带领军事科参谋刘广波立即对森林周围地形进行了勘察,提出了“场外锁边、场内找烟”和“主动布控、拳头机动”战法。随着一声命令,百余名扑火民兵迅速一字排开,向燃火点逼近,20米、10米、5米……民兵们拉响了风力灭火机,整个火场机器声轰鸣。突然,一个5米多高的火头扑来,民兵马全喜被树枝绊倒在地,曹锁福迅速从右侧冲过来,拉起小马快速撤离到20米外的安全地带。此时,火借风力,火线越拉越长,如果不及时扑灭,将严重威胁身后的五营国家森林公园。指挥部向参战民兵下达了“保卫原始森林、保卫森林公园”的死命令,连续奋战的民兵有的手上磨出了血泡,有的脸上被树枝刮出了道道血口子,还有的满身泥水模样分辨不清,可没有一人停下来喘口气休息一会儿。刘广波带领16名民兵扑火突击队员在莽莽森林里穿行了20多公里,扑灭明火180余起、烟点和地下火320余处。

  经过4天3夜的艰苦奋战,人武部扑火队共扑灭明火410余处,消灭火患烟点1000多个,看守火场15000延长米,圆满完成了前线指挥部交给的任务。

  上图为官兵们奋战火魔。

  上图为奋战火场时的情景

  上图为扑火战士在林间休息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