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4月29日讯——写在我市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在乌马河局乌马河经营所启动三周年之际
林城晚报提供实习生刘玉影记者张桃刘斌/文
2006年4月29日,是中国林业史上难忘而重要的一天,这一天,全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林木流转、林地承包拍卖在乌马河林业局乌马河经营所率先吹响第一声号角,时任市长、现任市委书记的许兆君与首批竞拍成功的蒋永彬等4名职工在国有林地承包经营合同书上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这一时刻,见证了国务院关于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意见的落实,见证了伊春市委、市政府敢为人先的气魄,从此突破了国有林业传统体制的坚冰,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实践和探索。
时至2009年的4月29日前夕,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感受着林改3年时间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护好林发展好林下经济
在乌马河经营所所长刘喜林的带领下,记者一行向林改第一人蒋永彬承包的林地走去,老远就看到蒋永彬和其他几位林地承包户在林地内。走到近前,才知道他们是在巡护,预防森林火灾。唠起承包林地这3年来的体会和感受,蒋永彬、陈玉、马凤玲等人滔滔不绝。
蒋永彬说:“2006年4月29日,我以62901元的价格,率先承包了我所193林班4小班9.3公顷的林地,取得了林权制度改革第一块流转林地的经营权。林改以前,我们所每年木材生产任务只有500立方米,一年只有三四个月的活,平时只有靠外出打工和跑跑山、采点山货来维持生活。听说林改这件事的时候,我有些不太相信,犹豫不决。后来,林业局的领导多次到我们所组织召开职工座谈会,特别是时任市长的许兆君到我们所座谈时我才相信这是真事,使我打消了顾虑。可林地评估价公布时,我和妻子都难住了。当时有3种付款方式,一是一次性付款,二是分期付款,三是90%借款。一次性付款享受28%的优惠,我想一次性付款,但妻子不同意,家里没有那么多钱,孩子又刚上学花钱的地方多,后在双方父母的帮助下才承包了那块林地。承包下林地后,由于时间紧无法筹集到苗木,错过了造林的大好时机,当年秋天我对林地进行了割带和秋整地。2007年春天,林业局为我提供了1万多株落叶松树苗,我将所有的林间空地都造上林,而且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经营所还为我提供了2万元的无息贷款,我培植袋装木耳2万余袋,在我和妻子的精心照料下,当年收入近2万元,有效地缓解了生活困难。2008年,我又在林地里补植落叶松3000多株,并且扩大了黑木耳的培植规模,发展到了5万袋,又是不小的收入。今年,我又培植了6万袋黑木耳,估计前景也不会错。”
2006年,乌马河经营所被确定为全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马凤玲意识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她缺少资金。她和丈夫都是林业工人,工资收入微薄,女儿又刚考上大学。几经考虑,马凤玲筹资1.3万元(90%是借款),承包了乌马河经营所192林班48、49两个小班,总计9.8公顷林地。林地承包下来,她开始琢磨经营林地,选择了培育用材林。2007年春季,她在林间空地上补植落叶松8000株。8000株落叶松20年后将为她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但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经营周期,马凤玲又开始思索短期效益。听说培植袋栽木耳属于短平快项目,马凤玲经过调查和思考,进一步坚定了发展袋栽黑木耳的信心。2007年,马凤玲种植木耳5万袋,天天起早贪晚地忙碌,用蒸锅灭菌时,她和爱人换班作业,一宿都睡不上4个小时,几个月的辛苦劳作,换来3万多元的收入,生活有了转机,供孩子上大学也不再感觉吃力了。2008年,马凤玲又加大了投入资金,以规模优势和效益带动林地经营承包户向发展林下经济要效益。2008年,在她的带动下,全所共发展黑木耳80多万袋。她又用短期项目取得的效益,栽植了5000株云彬,并进行了幼林抚育。
据统计,目前在该所已有232户参与林权制度改革,其中有36户在林下从事自营经济生产,现该所年产值已达160万元,户均纯收入1万元左右。林改后职工面貌焕然一新
在乌马河经营所,记者看到林业职工聚在一起,议论最多的是谁家去年林下经济收益大,今年又选中了哪些好项目,怎么实施。
所长刘喜林对记者说,林权制度改革后,职工群众的生活状况和经营理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职工没有活干,闲散人员多,经常聚在一起喝酒、打牌,感觉无所事事,社会治安案件和毁林盗伐现象时有发生。现在,职工大都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林地,有了合理经营、一展身手的平台,日子有了奔头,都感觉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
承包户陈玉说:“我们的父辈都是老林业工人,他们在林区工作了一辈子,也没有一块林子是属于自己的。今天,我们在真正属于自己的林子里劳作,心中那份充实的感受是父辈们所不曾体会的。现如今,我们每植下一棵苗木,都如同栽下一个希望。我们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经营着林地。抚育中,为避免伤到苗尖,都是先用手一点一点地拔,露出苗眼后,再用手攥住苗尖,围着树苗打周围的杂草;整地都把土刨碎,不夹心;植苗都做到不窝根,扶正踏实。以前没承包时,植树为了图省力,大家都找弱小、根部土少的树苗往山上运;现在可不一样了,树苗都选壮实的、根部土多的,这样才能保证成活。以前种一棵树苗才几分钱,100棵才几元钱,于是有人就多植树,一天植上七八百棵,树苗的成活率可想而知;现在,承包户植树后,积极搞抚育,2008年进行了3次抚育。林地是自己的,林改户对防火、病虫害防治十分热心,不等不靠,有多大的力就使多大的力。2007年,乌马河经营所大面积发生舞毒蛾虫害,为有效治理虫害,承包户们在林间施放烟雾弹,喷洒氯青菊脂。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到95%以上。”
眼下,正是春季造林的大好时节,该经营所的职工家家户户都在为经营好林地,提高经济收入和林地生长力,增加活立木总蓄积而谋划、劳作着。全所上下人心思富、富而思进,依托林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来发展林地经济,成为林地承包户的共识。林地承包经营所内气象万千
乌马河经营所位于乌马河林业局西北3公里处,施业区面积9095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5460公顷,森林覆盖率60%。由于经营所开发早,计划经济条件下长期过量采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陷入“两危”局面,是乌马河林业局出现“两危”最早的场(所),早已多年没有采伐生产任务。林改前,职工们靠有限的农业用地维持生活,年收入低于全局平均水平,是全局出了名的“小、老、穷”经营所。
2006年4月29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该所率先启动后,该所按照市资源部门、林业局的部署,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耐心解答职工提出的具体问题。在所区划流转地块中,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实行阳光运行,对小班面积、林分构成、评估价格等通过有关部门监督审核,准确无误后,面向职工群众公示。对市政府拨付的林改专项资金,坚持专款专用,修筑贯通林改地块内的防火、林改支线路15公里,成立林改防火防盗专业管护队伍,在通往林改地块的主要路口设置了固定哨、流动哨。特别是在防火期内昼夜为林改户服务。经营所党政班子成员转变工作方法,坚持林改户互惠互利的原则,探索家庭林场组建模式,组织成立了林改营造林协会、联防协会、林下经济协会和科技服务协会,制定协会章程,行使协会职能,挖掘每名林改户的潜能,实现共赢的目的,激发了林改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针对林改地块主要都是中长期林,为解决短期内林改户的基本生活问题,该所确定了依托林地资源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综合开发、多业并举的工作思路。举办了五味子、木耳等各类培训班,解决了生产经营过程中技术上的难题。截至目前,林下经济已发展五味子35亩、果树45亩、刺五加150亩、山榛子180亩、养蜂200箱、养林蛙6万只、人参1万平方米、山地鸡1000只。职工家庭经济发展黑木耳50万袋、平贝1万平方米、养猪1900头、养奶牛75头、养羊142只、养鱼3万尾。2008年,职工自营经济增加值实现1345.3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由林改前的4000元增加到8500元,真正起到了以短养长的作用。
为鼓励引导职工参与林改,使每名参与林改的职工都在自己的林地上有所作为,该所采取典型带动的办法,对在林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激发职工群众参与林改的积极性。在他们的带动下,广大职工群众更加清醒地认识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内涵。截至目前,该所参与林木转林地承包经营的职工群众232户,已完成流转面积3265.6公顷,占预流转规划设计面积的98.57%。
乌马河经营所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以其唯一性、探索性、突破性和典型性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世界的关注。2006年,伊春被评为“中国改革十大案例”荣誉称号;2007年,获得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2008年,以全国第一名的高票当选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个创新案例”。
林权制度改革试点3年来,地块内没有发生火灾、林木被盗案件,加之市、区扶持服务力度不断加大,定期科学防疫,没有病虫鼠害现象发生,人为地促使森林蓄积的快速增长。林权制度改革显示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使林区经济步入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生态良好、社会稳定、职工富裕的良性循环轨道。
上图为蒋永彬正在自己的林地内造林。
上图为林改户们正在林内巡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