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新闻快递 正文
干发不中的枪法
http://yichun.dbw.cn   2009-04-28 10:15:08

  东北网伊春4月28日讯

  我曾在我区的公安机关干了14年,我的枪法一直被同事称之为“糟”。连我自己也很无奈:手枪尤甚,25米靶子,5发子弹打出去,报靶员举旗报来,竟无一发中的。我不相信,亲自跑到近前观看,哎,果然没有在靶面上找到一个弹孔。是什么原因呢?我总结了一下,一是手腕的力量弱,射击时不稳;二是缺乏练习,那时的子弹很金贵缺乏。可我又推翻了后一个理由,别人不是同样条件嘛!是缺乏耐心吧?于是,我平常又抽出点儿时间拿着空枪练,可练了好一阵仍不见多大效果。

  1977年冬,我和两位同事到一个偏僻山村办案。临行前,同事霍说,那地方动物挺多,顺便打点儿什么回来尝尝鲜(那时,似还没有颁布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限枪限猎),他俩除带了手枪之外还各带了一支自动步枪和霰弹猎枪。

  到那个山村需翻过一座山。霍说,我俩在沟塘山坳里走,那里动物多,你就顺着山间的那条大车道走吧。我说行,反正有动物站在我面前也白费。嗨,还真让我说着了。走到半山腰,我突然听到左边的杂木林里有“沙沙”的响动。我本能地蹲下身,见到一只白屁股的狍子正站在我左前方十几米的地方四下张望。我一阵窃喜,悄悄地把我的反修手枪拔出,把子弹上了膛。我惟恐自己的枪法不准,便把枪架在了眼前的一根树杈上,屏息,敛气,瞄准,勾动扳机。“砰——”枪响了,我睁大眼一看,狍子不见了。我以为它倒在树林里了,急忙跑过去看,结果连一根狍子毛也没见到。

  另一桩事发生在1981年。当我和另一名民警把犯罪嫌疑人押往队里讯问时,走到一个胡同,犯罪嫌疑人撒丫子便跑,转瞬就把我们落下10多米远,我们心里既高兴又焦急,高兴的是他这一跑百分之八九十证明是他作案,焦急的是怕煮熟的鸭子飞没了。我掏出枪来冲天开了一枪,想把他震慑住。可他仍在跑,且离我们越来越远。我急了,压低了枪口斜刺里打了两枪。犯罪嫌疑人应声而倒。我心想坏了,恐给打死了。如是这样,可是屉里没放屉布——沾包了。因为连口供也没录下,不好办啊!等我们到了近前,对他检查了一番,发现他身上连快皮都没破。原来,我的两枪全打在了距他2米多远的一个单位的铁皮障子上,是冒出的火星子把他吓倒了。

  案件破了,可从那儿以后,我再没用过枪,直到离开公安部门。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老甫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