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4月24日讯林城晚报提供 见习记者刘岩/文
“城镇烧柴改革”是市委、市政府提出多年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在当前我市加快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和即将全面停止木材主伐的新形势下,烧柴改革这一事关林区民生的重要问题已势在必行。近期,市政府研究室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到各县(市)区(局),实地考察,入户走访,召开座谈,对烧柴改革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记者对我市的烧柴改革进程先后采访了调研组和市资源林政局等相关部门。每年烧掉木材近百万
随着我国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渐重视起来,已经把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十一五”时期能源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到2020年,使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在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的发展目标,并制定了具体行动规划。制订并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确定社会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法律保障。国家把节约资源、强化环保作为基本国策,规定了“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排放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实施烧柴改革就是实现“十一五”期间达到约束性目标的重要举措,对于节约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增加职工和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伊春林区能源的主要构成是以“木和煤”为主。长期以来住在林场(所)以及城镇边缘地区的居民,生活用能源主要依赖木材取暖做饭。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市常住人口132万,户数47万余户,其中城镇人口110.4万(含218个林场所,户数64162户),农业人口17.6万。2007年全市烧柴消耗总量是近百万立方米,比2003年减少20万立方米。全市实施集中供热的楼房和平房面积791万平方米左右,享受集中供热人口达到44.5万人。尚未实施集中供热的人口约占总人口66%,这些居民取暖、举炊用能主要是以煤炭、木、液化气和电为主。2007年全市生活用煤量在70--80万吨,用液化气6500吨,平均每户取暖、举炊用电量363度左右。全市每年大约烧掉的近百万立方米木材,经济损失巨大,木材直接燃烧效率低,污染大,资源与环境都付出了巨大代价。
烧柴革命已迫在眉睫,经济发展与能源矛盾日趋尖锐,这种状况与能源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直接相关,不改变这种生产生活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了,天然林保护难以为继。只有坚决改变传统的以烧柴为主的能源形式,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才能促进林区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烧柴改革发展历程
据市资源林政局相关部门人员介绍:我市烧柴改革总体上经历了福利供应、半市场化和政府主导与多元尝试并进三个阶段。
福利供应阶段。1998年天保工程实施前,山上林场所、农村居民生活燃料以拣集伐区剩余物为主,当时采伐任务量大,伐区剩余物多,柴源充足。区局中心镇居民生活用能则以林业局枝丫站供应为主,各林业局在每年的木材生产中将枝丫材、次小薪材统一运入烧柴管理站,按户平均分配给职工作为烧柴,保证了居民用柴的供需平衡。
半市场化阶段。1998年至2003年,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和森林资源锐减,各林业局在木材生产中将次薪材全部纳入销售范围,林场所子一律禁止下山,区局中心镇也逐渐取消了烧柴管理站,烧柴不再作为一种福利供给职工,职工生活用柴逐步推向社会。除山上职工群众经批准可以到山上拣集符合标准的烧柴外,山下职工只能到木材加工厂点购买加工剩余物作为生活用柴,多年来形成的无偿供应烧柴的机制被打破。
政府主导与多元尝试并进阶段。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围绕生态保护制定并实施了严管资源、停伐红松、林权改革、建设生态功能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战略目标,不断加大资源林政管理力度,有效地杜绝了居民群众在打拉烧柴过程中毁林盗伐、破坏资源的行为。同时,在烧柴改革方面也做出了积极有效地探索和尝试,初步形成了居民生活用能供需多元化的格局。
我市近年来不断扩大集中供热覆盖面,在加快城镇建设进程的同时,大力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和棚户区改造,科学规划,对比较集中的平房区域进行供热改造,不断整合供热资源,实行热电联产,增加集中供暖住户,扩大供热面积。据建设部门统计,5年来,全市共建商品楼和经济适用住房184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面积80多万平方米。
我市各部门积极探索新的生活用能节能方式。各地相关部门专门组织人员到大庆、大兴安岭等地区广泛开展了参观学习、调研活动,先后在改炉灶、建沼气池、建节能房屋、利用太阳能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引导使用和研发替代烧柴取暖的用能节能方式,鼓励和引导居民使用替代燃料进行改炉改灶,在用原煤、型煤、生物质压缩、地炕、秸秆等替代以木取暖方面取得了新突破。由朗乡林业局自主研发的“生物质多用炉”就是其中突出的一项新成果,得到专家认可后,被林区职工逐步推广使用。迎接烧柴挑战
虽然我市各地在烧柴改革方面积极探索,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靠林木、浪费资源、能源的情况仍比较严重,在实际推行烧柴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居民用烧柴取暖、举炊的生活方式由来已久,特别是林场所职工习惯住火炕,居住的房屋质量和保温状况差,很多职工认为对这样的房屋进行大规模的改炉改灶费用大。同时由于山上距离远,改用煤、气等新燃料各项费用要比山下多出很多,再加上山上捡拾烧柴比较方便,所以山上大部分职工对烧柴改革态度不积极,仍然想方设法坚持原有的用能方式,使应有的热能不能充分释放,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替代林木的燃料和新技术推广投入过高。林区职工收入普遍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生活标准。随着煤、电、液化气价格上涨,造成居民生活用能支出负担加重,而不在集中供热范围内居住的职工不享受取暖补贴待遇,致使一部分住平房的居民无力承受用原煤、型煤、生物质气化、沼气、电器等新型技术取暖生活的费用。以一户取暖设备改造完的40平方米住房为例,一个冬季取暖至少需用2吨的原煤,按650元/吨计算,合计1300元,再加上设施维修、引火柴等费用,一个冬季取暖就需要1500元左右。用型煤费用需要1000元左右。如果是新改炉改灶的用户则投入更多,这对于低收入职工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集中供热面积增加使政府和企业负担加重。近几年来,全市各地通过招商引资,对上争取等方式,加快了楼房建设步伐,增加了集中供热面积。一方面对供热方造成了压力,实际供热能力与实际供热面积不相符,有的供热公司处于“小马拉大车”超负荷工作状态,供热质量不高,用户报怨。另一方面,供热面积的大幅度增加,职工所在单位的供热补贴费用支出也随之加大,在没有得到上级专项资金支持的情况下,给我市财政带来了很大压力。烧柴的多元化改革
为了加大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使延续多年的烧柴生活方式真正退出历史舞台,烧柴改革势在必行。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市的烧柴改革必须从林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收入、整体生活水平等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如何让用木燃烧取暖、举炊即是浪费资源的意识真正深入民心?这是改变林区职工自觉改变传统粗放的取暖、举炊用能方式的根本,只有思想意识上进步了,他们才能积极迈出生活节能、加快省柴节能更新改造的步伐。(下转第七版)
继续加快城镇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步伐,实行集中供暖使用非木能源,这是推进城镇烧柴改革的有效办法。按照我市棚改5年完成的任务,以及建设生态功能区要求,分阶段将现有218个林场所缩减调整,合并建立中心林场所,特别是区局林缘地带的林场所,应统一纳入到镇内棚改范围内,使分散的住户就近集中起来,在合理规模布局的基础上,不断扩大集中供暖面积。在棚改中,我市将积极鼓励使用保温、隔热的新型建筑材料,发展节能型住房。
重点推广生物质颗粒煤、配套节能炉具,因地制宜推广生物质热电联产、电热膜供暖、太阳能沼气等项工程。伊春电业局已经出台了使用电采暖的优惠政策,鼓励居民使用电采暖节能方式。记者了解到,2009年我市烧柴改革项目计划中包括四个重点大项目,分别是年产100万吨生物质颗粒煤项目;2.5万千瓦生物质热、电、冷联产项目;中韩合资远红外线低温辐射电热膜供暖项目;高经纬度太阳能沼气罐项目。这些大项目的实施,必将对我市烧柴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烧柴改革离不开科技支撑,现阶段,我市正积极对经过实践验证切实可行的技术成果积极加以推广,同时切实加强替代能源的研发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及职工群众自主研发的同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也在努力探索新技术、新方法,使我市烧柴改革的路径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经济。自伊春林区开发建设以来,就一直沿续的以木材为主要生活用能的取暖举炊方式,必将在“多轮驱动”的引导和驾驭下,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