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伊春新闻网 > 兴安塔 正文
增量窝头
http://yichun.dbw.cn   2009-04-21 10:07:37

  东北网伊春4月20日讯

  看了宋庆甫写的《窝头》(发表在2009年3月3日《林城晚报》“兴安塔”版),勾起了我的回忆。我们这一代人确实与粗粮有缘,平日里米饭多为大子、高粱米,干粮则是以窝头为主。

  1961年至1963年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当时,我正在伊春市第二中学(校址在南岔)读高中。由于灾害,当时初中学生的粮食定量由16公斤减到15公斤,高中学生由17公斤减至16公斤。三年灾害期间,全国人民都在忍受着饥饿之苦,各地都想出好多办法与饥饿进行抗争。有的去采摘能食用的树叶,搀到玉米面里蒸干粮;有的去找野菜来充饥;有的到山上采橡子磨成面搀到玉米面中……

  我们学校食堂发明了用增量法来蒸窝头。其方法是,没做窝头之前,先把玉米面摊放在笼屉中,洒足水,蒸至半熟,然后晾凉再做成窝头,蒸熟。用这种方法做成的窝头,由于含水量增大,个头比普通窝头要大二分之一以上,重量增加一倍左右,所以叫“增量法”。

  住宿生要凭学校发给的食堂粮票到食堂去买饭。因粮票所限,只能算计着用。一般每人每天用0.5公斤,早晨和中午买饭或窝头,晚上买粥度命。谁也不敢多买,怕月末没饭吃。由于当时缺油少肉,更别想鱼和蛋。实施增量法的那天,我们都乐坏了。因为同是两个窝头,个头大多了,重量也多了一倍,真是吃俩顶仨。当时,我们都吃得很饱,因为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食堂的师傅们看到我们的样子,也都为自己的发明而高兴。可是没过多久,我们都争着去厕所小便,之后,又归为饥肠辘辘了。于是,就想着盼着吃下顿饭。

  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现在是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市场里、粮店中、副食店内的商品琳琅满目,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也越来越旺。平日里是大米白面、肉蛋禽鱼、蔬菜水果……应有尽有,比以前过年时吃的还好。许多老年人都说,现在是天天过年!有人从中抓到了商机,开起了粗粮馆,卖起了窝窝头。别说,来就餐的人还真不少。不知是为了改善一下伙食,还是为了怀旧。

  中华民族是多灾多难的。翻开历史,灾荒和饥饿屡见不鲜。但是饥饿和怎样战胜饥饿,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痛苦,还有智慧、毅力、经验和一个民族艰苦奋斗、万难不屈的民族精神。所以,虽然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蜜糖之中,也不应该忘记过去那艰难的日子,不应该忘记增量窝头。

来源: 林城晚报     作者: 吕燕生     编辑: 任桂莲
相关文章